少昊陵!
11月18日下午,驱车来到位于曲阜城东北五华里的少昊陵进行探访。 传说少昊为黄帝之子,五帝之一,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少昊陵南北长231米,东西宽90米。少昊陵现占地24700平方米。内存古建筑17间,碑22通,古树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呼昊陵石坊、陵门、享殿和陵墓。陵墓顶供奉石刻少昊像。陵园内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石刻多座。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状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是北宋时用石块叠砌的。陵占地25亩,桧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围墙、享殿、宫门、石坊等。好几百米长的林道北端,建石牌坊一座,上书“少昊陵”。少昊陵位于陵院大门及古柏夹抱的神道之间。建于五级石阶上,四楹三间,石质结构。四根八棱石柱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以华表、宝瓶。石坊枋额正书“少昊陵”三字。此坊为乾隆六年(1751年)十月初一月奉敕重建,曲阜知县孔毓琚监立。
过石坊,有陵门三间,两侧邻接砖砌墙垣。陵门面阔3间,但两扇大门上的铜钉却是纵九横九共八十一颗,彰显其等级之高。门前矗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昊陵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的石碑。大门的门扇很残旧,上面横九纵九共八十一颗门钉,很是符合帝王之数。
殿内有神龛,置“少昊金天氏”木主。龛上部悬乾隆皇帝手书“金德贻祥”匾额。正中置“少昊金天氏”木主,红底金字。据《曲阜县志》记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黄帝之子玄嚣也。”少昊金天氏,因“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登帝于穷桑,迁都于曲阜。当登帝位时,凤鸟适至,故以鸟纪官。少昊施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实为五帝之冠”。据传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卒时百岁,葬于云阳山。
东方金字塔!
享殿后便是陵墓,由2662块磨光料石堆砌而成,呈覆斗状,俗称“万石山”,今人有“东方金字塔”之谓。这般形制,在中国帝陵中十分独特罕见。中国传统崇敬死者的办法是修坟立碑,岁时祭祀,所以不知从何朝何代开始,少昊陵就不断被重修和扩建,至宋朝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将陵墓四周用一万石块修砌,故少昊陵俗称万石山。该地原名寿丘,金人避至圣孔子讳,改为寿陵,俗称万寿山。《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路史》记载: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史记》说:“舜作什器于寿丘,”均指此地。可能今万石山,即黄帝出生地的标志。万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呈覆斗型,全部以青石覆盖,计二十五级。上下皆呈正方形。底部边长约28米,顶部边长约9.4米,坡高15.2米,底面积786.8平方米,顶面积90.82平方米,总体积为3017.27立方米。它的造型似苟简而实工巧,有一种整一写实的韵致。质地坚硬而细美的石料,砌治精整,四面棱角如舒缓下行的流线,拂动着宋代艺术优雅纤细的风格。
黄帝生地、少昊葬地等等,当然只是传说,然而传说是事实的影子。史前无史,古人只能从传说提炼信史。“百少昊陵家言黄帝”、“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所以一部《史记》从黄帝写起,后世中国人认黄帝为华夏之祖。少昊也名列三皇五帝之一,自然备受尊崇。中国传统崇敬死者的办法是修坟立碑,岁时祭祀。所以不知从何朝何代开始,少昊陵就不断被重修和扩建,至宋朝,修成了这座“万石山”。
云阳山:少昊陵寝!
金字塔型陵墓之北,还有封土堆一座,前树“少昊陵”石碑。或说少昊陵建于公元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至1111年(宋政和元年)间。然而显见这里有不同的历史积淀。《帝王世纪》记载:“少昊自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说:“云阳山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后一丘为云阳山。”元人杨奂《东游记》又说:“东北亵丘,少昊葬所。”此处所言“东北”,如依县城位置来看,实指一地。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