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京免费公园好去处
北京作为一座皇城,有着得天独厚文化底蕴,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园也越建越多,现在在北京市管辖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公园不计其数,除了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外,众多的市属、区属、乡镇属、村办公园,以及最近几年陆续修建的湿地公园、郊野公园、主题公园等等没有上千也有八百,仅城区内就有几十个。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越来越的的免费公园出现在百姓生活中,使市民在半小时的步行范围内就能找到一座秀美怡人的休闲公园。从今天开始咱就走进一些城区内的精品公园看看,瞧一下它们都有哪些特点。今儿个咱先走菖蒲河公园、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和双秀公园。
菖蒲河公园
菖蒲河公园位于天安门东侧,与长安街仅隔一道红墙,入口在南池子大街南口。菖蒲河总长0.51公里,原是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一段,系明永乐年间开凿,现在指南池子大街至南河沿大街一段,向南通过暗河汇入前三门的护城河(御河)。光绪年间被称为菖蒲河,后一直沿用此名。明清时这里是皇城禁区,民国时河沿日渐衰败,河北岸建起了很多大杂院。1949年至1983年河道改为涵洞,2002年危旧房拆迁后,恢复了菖蒲河历史风貌,从此也就有了菖蒲河公园。菖蒲河公园整治恢复开放那天还曾作为北京的大新闻上了当天媒体的头版,公园虽然不大,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所以还是值得到此一逛,仔细品味其中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
走出东门就是南河沿大街,南口也在长安街边。外地来京的朋友在逛完王府井大街或去故宫前,不妨到菖蒲河公园逛一下,欣赏一下皇城的外金水河古河道。
菖蒲河公园咱们逛完,沿东长安街乘车东行到几站地的东便门看看,那里有北京现今保存的明城墙遗址。
东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城现存的城区延续了明朝建都时的格局,以前有内外城之分,城墙长度共有24公里,从民国拆除部分内城城墙开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北京大规模建设,皇城的城墙基本消失殆尽。到后来仅存的就剩下北面的德胜门城楼,天安门南面的正阳门和箭楼,以及东便门和一段城墙遗址。后来又复建了西便门和永定门,这是后话。东便门为北京城外城东南角楼(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上,通高29米,四面有箭窗144个。1981年东便门角楼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便门城墙遗址西起崇文门,东至箭楼,总长大约1.7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城墙为土筑,明正统元年墙体加固包砌以砖石,成现在样式和格局。城墙高约11米,顶宽15米,墙基宽18米,城墙上下成显著收分,另外每隔百米左右还建有突出的城台,用于军事上的防卫。因为明朝时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建起来的,所以,东便门脚下的通惠河还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终端,元明清时期的漕运码头就在这里,昔日码头帆影重叠,商贾云集,大运河为南北经济贸易发挥过巨大作用。在崇文区与东城区没合并前(2010年合并为东城区),明城墙遗址分为崇文段和东城段。东城段就在角楼下的“海绵公园”范围内,含城墙遗址200余米,剩下的为崇文段。2001年修复明城墙遗址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北京市内大规模收集旧城砖,在居民踊跃捐助下积攒了40余万块,现在墙体外侧全部使用的是各界捐献或收集的旧城砖。城墙遗址公园建成后再现了“东郊时雨”旧景观和“老树明墙”、“古楼新韵”、“雉堞铺翠”、“城垣漫步”等新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令人凭添遐想。
过了铁路向西来到明城墙遗址公园最长的一段,有大约1.5公里,直到崇文门结束。这段集中展示了“老树明墙”、“古楼新韵”、“雉堞铺翠”、“城垣漫步”等景观,也是市民经常到此进行休闲锻炼活动的和外地朋友来此游览观光的场所。
紧邻北三环的双秀公园
双秀公园位于京城北三环马甸桥东南角,之所以被称“双秀”,是因为1984年日本新泻县谷村建设株式会社社长谷村繁雄先生为增进中日友好,捐献了日本山石和物资,与北京市园林局合作共建了此园。中国园清雅俊秀,日本园山秀水清,故名“双秀园”。中国园部分包括“翠屏落影”、“含芳佳境”|“竹溪引胜”等园中小景,体现假山障景的气势雄劲似如林,洄转小溪意境含蓄的情趣;日本园“翠石园”造型古朴,亭、桥、堂依山傍水,池中龟岛、鹤岛象征吉祥,是京城唯一体现日本园林特点的公园。
最后放几张双秀园中采拾到的绽放的花朵结束本帖。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