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那些事
“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胡同众多,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所以慢慢的,从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开始,胡同文化直至胡同游开始形成了一种风尚,甚至开始有了许多以胡同导游赚钱的职业三轮车。 因为胡同众多,所以胡同文化中杂七杂八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更有好事之人总结出很多胡同之最,例如最窄的胡同——大栅栏钱市胡同,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等等等等。 漫步于北京胡同之中,乍一看,北京的胡同好像都差不多,无非都是些灰墙灰瓦,深宅大院的门口有着朱漆的大门,门口总会放俩石墩,里里外外好像一个模样。但是,一旦花上时间,慢慢细看,再下点功夫,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似乎都有自己的故事,各种传奇般的人物趣闻掌故,及悲欢离合的故事,这里无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更是烙下了几百年来的历史印记。漫步其中,总会突然发现某个名胜古迹,名人故居,让你好像在胡同闲逛中,慢慢翻开了北京城的琐碎历史。当然,你在这里更可以了解到老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可能会突然发现老炮般的人物,抄着地道的北京腔,看到一种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活情趣。 北京比较著名和游人多些的胡同被总结为北京十大胡同,它们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要说最最广为国内朋友熟知的胡同应该就是南锣鼓巷和八大胡同,一个是商业开发非常成熟的美食娱乐街,一个是历史上曾经京城最著名的销金窟。 这篇游记和南锣鼓巷有关,却不准备重点写它,写的胡同却都是在它附近。相信有朋友知道南锣鼓巷又叫做"蜈蚣街",是因为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这篇游记就准备写这条"蜈蚣街"的蜈蚣腿,为了在这里拍些照片,老梆菜花了一天时间,在这些胡同里走了将近20公里,真的很累,希望朋友们多多支持哦。 当然,对于南锣鼓巷也不是完全不写,准备在下篇胡同游记就准备写它,因为在胡同里溜达也拍了一些它的照片,虽然自己不是第一次来,另外会在下篇胡同游记再加上一个距离它不远的“烟袋斜街”胡同,也是北京十大胡同之一哦。
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曾用名炒豆儿胡同,西起南锣鼓巷,东至交道口南大街。清代属于镶黄旗的驻地。这里最重要的建筑是清末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府邸。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僧格林沁,清嘉靖十六年生,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之弟哈撒尔的后裔,来自草原最能征善战的科尔沁左后旗。因科尔沁左翼后旗的君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与清嘉靖皇帝的女儿庄敬和硕公主结婚后一直没有儿子,道光皇帝便指令僧格林沁为其做嗣子。而在传说里,僧格林沁的发迹还与皇帝的吉梦有关。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现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现在已经是非开放单位,无法进入。这种情形在胡同里面会经常见到,要么私人宅邸,要么单位,反正是不对外开放了,仅仅能让你感到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痕迹。
板厂胡同
板厂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南往北数的第二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和南锣鼓巷。这条胡同在清乾隆时称"板肠胡同",宣统时称"板厂胡同"。在板厂胡同,朝鲜大使馆曾设在19号院,而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则是僧王府,属于区级文物。
蓑衣胡同
蓑衣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端向南折,直接拐到了福祥胡同上,整个胡同呈曲尺形,所以这条胡同没有西边出口。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作蓑衣胡同,并谓,此处旧有“裟衣寺,其址疑当在此。蓑盖裟之讹。地以寺名也。”娑衣寺已经不可考。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末代皇帝溥仪的末弟,现代的书画家,曾经在此胡同居住过。 这条胡同基本没有什么游人,非常安静。
雨儿胡同
雨儿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至通惠河玉河遗址。明代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驻地,改称"雨儿胡同"。齐白石旧居纪念馆就在这条胡同13号院里面。13号院原为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宅邸东边部分建筑,是一座完整的单体四合院,1955年国家文化部拨款购买提供给艺术大师齐白石居住,大师的福利还是相当不错滴。大师去世后成为了纪念馆。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也属于北京十大胡同之一,这个称号得来是有其原因的:帽儿胡同5号和9号是可园,可园是因为内部二进院落,前园以水池为中心,后园以假山为主,曲径通幽,园内凉亭水榭,暖阁拱桥等布置精巧,错落有致,不大的院子极可人意,故名可园;6号院是达贝子府,达贝子是清代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的后人达赉;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文煜曾任刑部尚书,总管内大臣等要职,拜武英殿大学士, 身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13号是冯国璋故居,冯曾经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1918年去职;。21号是梓潼庙文昌宫遗址,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曾经是清朝的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部。如此多的历史都曾经在这里发生,消逝……
北兵马司胡同
北兵马司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属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明朝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北城兵马司在此胡同,故名。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在此。建国初期的交通部和中央戏剧学院均坐落于此。
秦老胡同
秦老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属于交道口街道。秦老胡同在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秦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秦老胡同。民国后沿用名称。19号为北京典型的并列四合院,35号原为"绮园",原为清晚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宅子的花园部分,索家花园最早的主人,应是晚清咸同年间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明善。明善,满洲镶黄旗察哈拉氏。明善在雍乾年间的先祖为索柱,其时满族上层以取汉姓为时尚,而索恰为汉姓之一,索柱即以索字冠汉姓——满族人虽取汉姓,但为与汉族相区别,是只称名不称姓的。如明善并不称索明善,只称明善。即使在朝臣中,也只称明大臣或明大人。明善自咸丰十年(1860)任总管内务府大臣至同治十三年(1874)。子文锡,孙增崇,在同光宣三朝亦先后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崇彝在其所著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有清以来祖孙三代均任内务府总管大臣者,只此一家,世称内务府世家。索家世代都在内务府供职,外放做官也都是海关监督、管理河道、织造等肥缺,因此累代富显,甚至富甲王公,在清末民初是京城有名的富豪。与当时的那姓、王姓、杨姓并称为京城的四大豪门。1986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四合院。
福祥胡同
福祥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南锣鼓巷,西至通惠河玉河遗址,它的北面与蓑衣胡同相通。福祥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得名。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修。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现在寺庙基本无存。在胡同11号院里面还有王树常故居。福祥胡同9-17号原为通连的大院,其中15号是四进的正院,居民称其为“金王家府”。“金王家”姓王,因其富有,曾掌管朝廷的一个金库,老百姓都称其为“金王家”。其祖金声,原姓王,因入正黄旗,依满族传统“以名为姓”,故名金声。金声,字子铮,为清朝光绪朝内务府员外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任淮安榷关官员。在《宣统三年北京电话史料》中尚记载着“金子铮(内务府)∕南锣鼓巷福祥寺”的条款。其子王春圃,字和煦,亦为内务府官员,管营造之事。
前圆恩寺胡同
圆恩寺胡同西至南锣鼓巷。圆恩寺胡同因圆恩寺得名。前后圆恩寺胡同都是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 前圆恩寺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圆恩寺胡同,因圆恩寺胡同此地建有圆恩寺而得名。圆恩寺建于元至元年间,后多次重修。寺西有广慈庵,庵内碑碣有句:"建立十方院,圆恩是比邻。"圆恩寺今已拆除,在旧址上建原铁道兵干部休养所。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前圆恩寺胡同。
后圆恩寺胡同
后圆恩寺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因胡同在圆恩寺背后而得名。 后圆恩寺胡同7号,曾经是蒋介石行辕,原是清代庆亲王奕劻第二子载捕的府第。据说载捕是诸兄弟中最会享受玩乐的。当时,他娶了一个名叫红宝宝的名妓,为博得她的欢心,便按其意建了这么一座中西合璧的住宅,供她享受。后来,载捕由于赌博输光了钱,便将此宅作抵押,最后这宅子也输给了别人。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看中了这所宅子,就把它买了下来,略加修缮,便成了蒋公馆。解放以后,中共中央华北局曾设在这里。20世纪50-60年代,这里曾先后为前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会址。 后圆恩寺胡同13号, 是茅盾故居,茅盾于1974年12月搬入此院,直到1981年3月辞世。1985年3月被辟为“茅盾故居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后圆恩寺胡同甲20号是镶黄旗官学。清廷设立宗学(为宗室子弟设立),觉罗学(为觉罗子弟设立)和八旗官学(为八旗子弟设立),由于学生不断增多,房屋不敷使用,于雍正五年(1727年)分旗设学,其中镶黄旗官学即设在安定门内圆恩寺胡同。
前鼓楼苑胡同
前鼓楼苑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明属昭回靖恭坊,称孤老胡同,因胡同内曾有一养济院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前鼓楼苑胡同7、9号,是文保单位,系清朝末年营造,现为独居住宅。而过去的养济院也是有讲究的:根据记载,明代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残疾者时,不但要经由皇帝批准,还要严格审核被收养者的籍贯、年龄,有无子女婿侄等亲属,同时还要了解被收养人的政治、道德状况,对于那些虽然很老很衰弱又贫困的,但是自己品行不好、惹是生非、违法乱纪等道德品质方面有很大问题的人,是统一不准收入养济院的。具体的标准叫做“五审”,即“要见本人有无子孙,有无婿侄,有无事产,平日有无徙流及有无显大罪恶”。“五审”都合格了,才能收入养济院。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后几度改名,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菊儿胡同也是北京十大胡同之一哦。 菊儿胡同3号、5号、7号是荣禄故宅,该宅本是荣禄之父(名长寿,曾任总兵)的宅第,荣禄在此出生。荣禄在光绪初年,任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后提升为工部尚书,被免职不久又被起用为西安将军,后任兵部尚书。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高涨,他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反对维新变法,因此深得慈禧太后垂青,并委以重任,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北洋各军。他在神机营任职9年,非常了解所谓西方的火器装备;任直隶总督期间,他曾经仿照京师大学堂办了几家新式学校,并在文教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成绩。
沙井胡同
沙井胡同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沙家井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称沙井胡同。沙井胡同基本都是民宅,而15号院是奎俊故宅,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该院建筑均为硬山合瓦过垄脊屋面。这里民国时曾作过德国画院,建国后为“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后归北京画院使用。
后续胡同系列预告
除了很快要写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老梆菜后面还会跑更多的胡同,虽然会比较累,但也会觉得乐在其中,可以让感兴趣的朋友了解北京,了解北京胡同,更是希望朋友亲身看看这些地方,真正了解北京的胡同,历史和文化。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