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古县牡丹节将在4月27日—5月12日举行。因仰慕其名,遂于4月21日-22日前行临汾市古县,观赏“天下第一牡丹”、古县张家大院、临汾市洪洞县广胜寺。 二人一车,一天半行程,共534公里。共花费754元(其中,门票190元,油费过路362元,住宿140元,餐费62元)。此行收获颇丰:感觉古县牡丹艳丽无比、洪洞县广胜寺琉璃宝塔美仑美奂,不虚此行。
古县“天下第一牡丹”: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古县三合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相传古县三合牡丹为唐代牡丹,距今已1300余年。据花卉专家考证,古县三合村的这株白牡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野生白牡丹,株高2.3米,冠幅33.2平方米,丛围16米,白牡丹每年“五一”前后开花,花瓣白色晶莹,蕊似金屑飞舞,花底带血色红晕,香气逼人,远观如玉树临风,近赏如仙女起舞,暗香浮动,四株芍药花环伺四周,亭亭玉立。 当地百姓一直把白牡丹敬若神明,每逢花开季节赏拜之风日盛,牡丹仙子有求必应,造化乡里,美名千载传颂,远近闻名。依托这株神奇的白牡丹,在牡丹花会期间,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牡丹主景区的丹阳园中的仙子阁和东西厢房及牡丹亭和牡丹碑林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之相邻占地50亩的东西牡丹园,和丹阳园相互连接,两园中已经栽植魏紫、白玉、姚黄等名贵牡丹66个品种,15万余株,园中绿化包括龙柏、银杏、玉叶梅等30多个品种;园内曲径相通,绿草茵茵,牡丹芍药间杂栽植,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若云霞,香气袭人,令人陶醉。
山西古县石壁张家大院:
山西临汾市古县石壁张家大院是太岳腹地保存较完整的深宅大院。张氏家族自明末清初迁居石壁,挖窑洞,扎篱笆,务农为本,惨淡经营。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张氏家族成为一个集习武从文、务农经商、出仕为官于一体的官宦富庶家族,百余年间,从大院走出大学士、举人、秀才、廪贡十余人,有“父子登科”、“兄弟同榜”的美誉。民国初年,以张庆澜为代表的张氏家族盛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当时岳阳县(古县)最大的“万石侯”。
洪洞县广胜寺:
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脚下,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赵城金藏: 洪洞广胜寺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赵城金藏》即现在《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位于山西洪洞县东北部霍山的广胜寺,始建于汉代,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琉璃塔的外表,镶嵌着形式多样的构件,其艺术形象,相当丰富, 穷极工巧,绝不雷同。 塔平面八边形,是有十三檐的楼阁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琉璃塔表面的釉彩,由黄、绿、蓝三色组成。但由于色调深浅不同, 浓淡迥异,竟变得五光十色,异彩纷呈。因塔身五彩斑斓如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