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四月芳菲未尽,阳光晴好,广东的王姐来汉中,相约一起去留坝拜谒紫柏山中的张良庙。沿着国道316,走古褒斜蜀道,深入秦岭的腹地,去感悟汉代名士张良的人生智慧。访寒溪畔萧何月下追韩信处,褒斜谷中寻古探幽。看湖光山色,景随己心,用心观赏,深山密林古寺,赤瓦粉墙村舍,远山近水田畦,日落夕阳炊烟,春天的旅行,带给我们无限的生机,落英缤纷的季节,沁润秦岭深处的古蜀道上特有的清新气息,守望山青云渺,收藏一段美好的光阴和岁月 。
紫柏山中张良庙 ,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
每一次拜谒张良庙,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处世哲学,印在心里,在自己的人生历练中升华,心中的释然竟也有一幅春暖花开的景象。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果.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老人,并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项羽杀韩王后,他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 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自己就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10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揽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历经1700年,现在的张良庙是明、清建筑,6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200 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西汉张良隐退之时。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躬耕田亩;琴书相伴,悟道参禅。冯玉祥将军,在此留下敬仰张良的楹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庙大殿中供奉着张良的塑像,道骨仙肌,智慧卓然。右侧:“南花园”的池中有张良“辟谷学仙”的“辟谷亭”。于右任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赞其“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风亮节。经翠竹蔽荫的曲径盘道攀援直上到了庙中的制高点,人间仙境的“授书楼”,它取黄石公给张良授书之意。凌顶举目,天地之间,谷幽漳明,神意飘然。“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这里建庙奉祠。
柴关岭上看蜀道 宝汉公路与赵柏康
告别紫柏山环绕的张良庙,沿着316国道向北九曲十八盘盘上柴关岭。上世纪三十年代,全民抗战爆发在即,汉中急需向北打开一条通衢大道,修通后方基地西安至汉中间公路更是急中之急。1933年9月,成立了全国经委会公路处,直接领导西汉公路。宝鸡至汉中间设三个工程总段,公路处长赵祖康先生为建路总负责。 宝汉路全长254公里,沿褒斜旧道(连云栈道),翻秦岭、酒奠梁、柴关岭,经褒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底,宝汉公路试通车,公路出褒谷口从河东店东南经宗营直抵汉中;川陕公路通车于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为延安与重庆之间的联系,支援前方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于右任等名人均取此道,翻越秦岭。
从古到今,盛世和战乱,作为川陕咽喉之地,黄尘古道,刀光剑影...... 在刚刚建成通车的的宝巴高速褒河入口,特录下汉中公路赋,表达我的共鸣。
萧何月下追韩信 樊河桥和“寒溪夜涨碑”
在留坝县马道街以北。 寒溪,记载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历史故事。公元前206年韩信投奔刘邦,不为重用,弃汉东归至此,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萧何追至河边,将韩信劝回汉中,辅佐刘邦,建立了帝业。故民间传颂着一首歌谣:“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炎汉四百年。” 以此颂扬韩信的功劳。樊河上原有一铁索桥,现有南北岸桥墩的石基还宛然如故。相传该桥为西汉武阳侯樊哈所建,故得名“樊河桥”。 樊河北岸尚有三碑相连,一通系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知褒城县事万世漠立,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马道士庶人等重刻立,上刻“汉相国萧何追韩信于此”。另一通上刻“寒溪夜涨”四个大字,上款:“汉酂侯追淮阴侯,因溪夜涨至此,故及之”。下款“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旅蒙赤奋(乙丑)暮春吉日,马道驿丞黄绶立”。还有一通系道光十五年桂月所立的“恭记邑贺太老爷新建樊河铁索桥德政碑”。(百度)
褒谷溢彩,石门崔巍
自古有汉中通达关中长安的古道,以褒斜道开辟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利用率最高,今天的316国道仍然利用其路线,这里曾经“火烧水激”,开凿世界最早的道路隧道“石门隧道”,形成了“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四牡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汉《石门颂》摩崖)的盛况,使褒谷口承载军事、交通要塞功能的同时,又成了文化艺术的集聚处。 1962年国务院公布“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十年代末,国家在褒谷口修建大型石门水库,石门及摩崖石刻群被淹没,有二十七方摩崖石刻被紧急凿迁,其中以《石门颂》、《石门铭》为代表的”石门汉魏十三品”迁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修复陈列。 现在褒谷口称为凭吊怀古之地,新修的石门景区也吸引着大量的游人。
褒谷溢彩,褒谷、褒水、褒斜栈道及其峡谷两边的山峦,关隘要冲,几千年中华文明史记录着政治渗透,军事扩张的过往,流淌着文化传播,美丽的褒姒故里传说,商旅交流的风华。 夕阳西下,远山如黛,时光在这里微微停留,褒水依湖而建的农家乐,黛瓦、木柱、雕花窗棂,朱红的栏杆,古朴大气,沿着挂门红灯笼的夹道,转朱阁,低绮户,沏一壶春茶,看尽两岸风光,山谷湖畔,静赏落日黄昏,炊烟袅袅。著名的褒河鲜鱼,是汉中独特的风味美食,实为上佳美味。心满意足!
现代交通建设,古道变通途,褒谷口石门已无天险。一川碧水,虹桥如虹,白桥卧波,山谷中送来阵阵清冽的凉风,略着湖水的淡淡腥气。
结束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柴关岭、张良庙、武关驿马道,褒河谷,一路沿着古道走来,人文底蕴厚重,蜀道山水风光壮丽,激发怀古情思!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