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新鲜,最丰富,最真实的旅游分享,尽在汽车之家旅行家。欢迎关注汽车之家旅行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土著玩家”。如果你也想象我们执行幸福之旅的小伙伴们一样幸运,一定要多多参加旅行家的活动,给自己一个机会,说不定下一个幸运的人儿就是你哦。去年汽车之家旅行家(那时候还叫游记平台)推出幸福之旅的活动后,我就一直关注着每段行程的招募活动,因为旅行家的大咖很多,对自己很没有信心,所以一直关注着也没有报名,直到看到西藏01段的行程,心痒痒的实在受不了这个行程的诱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名了,没想到居然入围,虽然最后没有入选,却也很开心,并且对于后几段行程的报名也增加了信心,终于在某一天,接到旅行家编辑的电话,由我来执行浪迹天涯-东北01段,哎吆,那叫一个开心和激动呀,特别感谢旅行家的工作人员呢。当时预计执行这段行程的时间是在11月份,后来因为东北下雪,旅行家工作人员担心路况,为了我们的安全考虑,将行程推迟了。说实话,行程推迟了以后,我也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至于最后是否执行也感觉无所谓了(这可能跟我随遇而安的性格有关)。然而没有想到,3月底,旅行家的编辑联系我通知我继续执行,而且由我来定具体时间,天啦噜,给旅行家一个大大的赞,旅行家有诺必践!!还记得去年我们家墨墨童鞋说了一句话,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去一个你曾经去过的地方”,当时听的我是感动满满的,有人说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而我在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就收到了这样一份久违的感动,也为这次行程添加了一份别样的温情。我喜欢的旅行是到山野中去感知自然的美好,到远方去体验遥远和别处的新奇,到听说过的地方亲自感受一番,到别人生活的地方去见识另一种生活,欣赏不同温度不同纬度的美景。西安这时候已经是人间四月芳菲尽,那么处于高纬度的东北现在什么样子呢?在整个旅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感动,邂逅什么样的美景呢?在心心念念中终于到了我们出发的日子,带着这些憧憬和好奇出发啦。本次行程游记我分为3篇来进行介绍。分别为【初识东北这片黑土地】、【一路向东打卡东极点】、【浮沉在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印记】,本篇是第二篇【一路向东打卡东极点】。在第一篇中看到在建的中俄铁路大桥,领略了我国现代工程的技术水平和中俄差距,深深体会到了那一句“厉害了我的国”,请跟随我的脚步顺着松花江继续向东走,一路到东极点打卡,在这段行程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动,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到我的这篇游记中来寻找吧。第一篇【初识东北这片黑土地】请移步至: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00895【行程】D1:西安--哈尔滨,宿哈尔滨,景点:中央大街D2:哈尔滨--同江,宿同江,景点:俄罗斯风情园D3:同江--抚远,宿抚远,景点:三江口、中俄铁路、赫哲族、街津口哨所D4:抚远--虎头,宿虎头,景点:鱼博物馆、东极鱼市、乌苏里哨所、东极广场、珍宝岛D5:虎头--牡丹江,宿牡丹江,景点:乌苏里第一塔、虎头要塞D6:返程,景点:八女投江博物馆
巧夺天工的赫哲族传统鱼皮衣、鱼皮画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中国 东北 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沿岸地带,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也是唯一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民族,史称“鱼皮部”。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因居住区域、语言和服饰用料的不同,有“奇楞”、“赫哲”等自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 同江市 八岔乡、街津口乡,饶河县的四排乡,其余散居在佳木斯、富锦、依兰、抚远等市县,现有四千余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赫哲族的鱼皮衣历史久远。我国古代文献《山海经》第九卷《海外东经》中便有“玄股之国,在其(黑齿)北,其为人衣鱼食鸥”的记载。“衣鱼”西晋学者郭璞解释为“以鱼皮为衣也。”说明两千多年前,赫哲族的先民就使用鱼皮做衣服了。另据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鱼叉及骨针,证明赫哲族的先民捕鱼和缝制鱼皮衣有数千年了。历史上赫哲族的服饰均以各种鱼皮缝制而成。缝制衣袍多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鲇鱼、草根、赶条、白鱼、鲢鱼等鱼皮。缝制裤子多用怀头、哲罗和狗鱼。缝制靰鞡和鞋多用怀头、哲罗、细鳞、狗鱼和鳇鱼等。制作鱼皮的流程大概是捕鱼(获得鲜活的鱼)--剥鱼皮--熟鱼皮--染鱼皮--制作鱼皮衣物--添加鱼皮纹饰--成品。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赫哲族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渔猎生活渐渐地被多种经营所替代。人们开始买棉布做衣服,又省事又时髦。而鱼皮衣工序复杂、制作费力慢慢的自然就没人做了,也就没人穿了。所幸的是大家对传统文化和习俗越来越重视,随着各种宣传,鱼皮衣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2006年,赫哲族鱼皮文化就被列入了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从事鱼皮衣、鱼皮画等传统工艺品制作销售的人越来越多,道路两旁随处可见赫哲族传统工艺品作坊,赫哲族人正努力将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发扬光大。最早在纳兰性德的诗中读过“桦屋鱼衣柳作城”,那时候在看到“鱼衣”这个词的时候感觉好奇怪,鱼皮做的衣服是什么呢?后来在纪录片中看到赫哲族鱼皮衣的视频,才明白了鱼衣是什么,并且立刻被这种特殊的服饰深深吸引。一条条鲜活的鱼从江里被打捞了上来,赫哲族人妙手生花,经过一道道工序,在很多天后,变成了一件件穿在身上的鱼皮衣,看完纪录片惊的我是直呼“这也太复杂、太累人又太神奇了”。在东北01段的行程中能有赫哲族,真的很开心。
赫哲族乡午餐:坐在暖暖的炕上美美的吃
赫哲民族文化村
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乡,有一座建在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全国唯一的赫哲民族文化村。它始建于1999年的9月份,于2001年8月8日“中国同江第一届赫哲族旅游节”那天正式向游人开放。总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多万元。赫哲民族文化村将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融为了一体,重新复活赫哲族历史,通过赫哲村落建筑、大型雕塑群以及一系列活动,将赫哲族的民族宗教风俗、历史文化、民族歌舞、服饰、手工艺品等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我们来的时候这个文化村还没有开放,不过旁边的小门并没有关闭,景区里也有人走动,我们俩也就走了进去,并没有人阻拦我们。
街津口哨所
玩耍在路上
从街津口到抚远一路顺江往东,景色千变万化,路上车子很少,再加上到抚远的时间不紧张,所以这一路上也成为了我们尽情玩耍的好地方。
抚远晚餐:依力嘎
抚远住宿:抚远国际大厦酒店
抚远国际大厦酒店地处平安街,靠近友谊路,就在江边。酒店硬件设施有些老,在4楼有一个很大的平台,直对浩浩江水,视野开阔,拍日落日出都不需要到东极广场了,在这里拍就好。有了在同江看日出的经验,我定了4点的闹钟起床,可惜天公就是跟我们闹别扭,大阴天,木有日出。抚远现在还是旅行淡季,酒店大堂的灯昏暗着,客房楼层也没有全开,我们来了,酒店大妈才把4层的空调开开,打开水龙头的凉水,先冒出来一股黄黄的水。
界江上的东极鱼市
在界江边上的抚远县城,有一个“东极鱼市”,它可是一个北方独有的鱼类市场,它是中国北方最古老和最大的淡水野生鱼交易市场,也是东北地区最后一个捕猎野生淡水鱼的地方和交易市场。这个每天交易大量野生淡水鱼的场景在别的地方根本看不到,只是在人们叙述北大荒“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古老故事里还能够听到一些传说,诸如什么大鳇鱼上千斤吃不了喂猪、几十万斤大马哈鱼臭了滩地、一夜捕捞鱼多的连网都抬不动等。而今这个市场还能够见到人们没有见过的超大个的野生淡水鱼,成堆的大鱼小鱼,还有原始的捕猎和交易方式,成为了北方独有的渔猎风景线。
抚远鱼博物馆
鱼博馆位于沿江公园,展示抚远市独特的渔业资源和丰富的鱼文化,占地面积4千平米,共分为两层,一层主题鱼行两江,来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名优特种鱼类,模拟生机盎然的水下世界。二层主题鱼聚抚远,可以看到种类繁多的鱼类标本。【门票】50.00元
最东边的哨所-乌苏镇东方第一哨所
“东方第一哨”实称乌苏镇哨所,建于1962年,位于乌苏里江江畔,北纬48.2度、东经134.4度。是祖国最早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哨所先后23次被评为红旗观察哨。乌苏镇是一座英雄的城镇,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东北军的100多名将士在这里为保卫乌苏镇而全部殉国。1984年,胡耀邦为乌苏镇和边防战士提写了“英雄的东方第一哨”,“东方第一哨”从此闻名于世。“爱国爱哨,面对艰苦找欢笑;尽心尽力,祖国安宁我光荣”,是乌苏镇哨兵共同的誓词。这个哨所流传着一首歌,大意是:在祖国边防最东端的角落,竖立着我们小小的哨所,每当星星月亮悄悄地隐没,那是我第一个把太阳迎进祖国……在黑瞎子岛回归之前,这里确实是东方第一哨,现在黑瞎子岛上的那个哨所更靠东了。
东极广场打卡东极点
抚远县东极广场景区位于抚远水道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是黑瞎子岛旅游名镇重点景区之一。景区占地3.6万平方米,包括河口广场、太阳亭、游廊、极标、华表、水榭、界碑、四极文化墙、中国地图、入口文化石、游船码头、汉白玉围栏等。 东极广场是我国陆地领土最东端的地标性景观。广场背倚祖国、面向东方,三角形的河口沙洲形状如同锋利的军舰舰艏,劈波斩浪,将乌苏里江分为主航道和抚远水道两块,以“起航”为总体景观意象,以高39.5米的东极极标雕塑为桅杆,以昂然挑起的河口观景广场为舰艏,象征着中国这艘巨轮正起航驶向东方,而“华夏东极”抚远,则正是这艘中华巨轮高昂的船头,每天都在为祖国迎来最新的一轮朝阳。
浪迹天涯-东北01段第二篇【一路向东打卡东极点】写到这里,敬请期待第三篇【浮沉在白山黑水间的历史印记】。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