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红岩精神
来到重庆,人们会时刻感受到一种“红岩精神”。 在歌乐山脚下的红岩魂广场,每天都会有人来此凭吊先烈。许多大中小学生更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子们无不被革命先烈那一个个悲壮的故事所感动。 漫步山城,众多红色旅游景点,正成为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的热点。在国共重庆谈《双十协定》签字处桂园、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渣滓洞和白公馆,来重庆的游客只要参加“红岩文化一日游”,就可在短短一天时间之内,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回顾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所谓“红岩精神”,是指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带领国统区广大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 如今,“红岩精神”已成为重庆的一个品牌。这个美丽的山城,正在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和不灭的“红岩精神”,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戴笠为了迎逢美方代表,1945春,在钟家山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修建别墅。别墅的建筑材料大部分由美国空运而来。同年夏,别墅竣工。因梅乐斯性喜梅花,自取中文名字梅冬生。戴笠便命名此别墅为“梅园”,并在别墅四周遍种梅花。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的革命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
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上下分为两层。原址为“中美合作所”阅兵台。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
景区之间的交通
重庆红岩文化景区,由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三个国家AAAA级景区组成,有八路军办事处遗址、渣滓洞监狱遗址、白公馆监狱旧址等40余处革命遗址。 其中比较出名的景点,就是渣滓洞监狱遗址和白公馆监狱旧址这两处,也是外地游客来重庆,必去打卡的两个地方。由于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三点距离较远,且多为崎岖爬坡山路,景区工作人员会提示非团队游客,可乘坐往返专线客车,每人20元。 【观光车费用】20元/人 【经过景点】渣滓洞监狱遗址、梅园、白公馆监狱旧址、红岩魂陈列馆 【门票】免费 【游玩时间】半天 【推荐指数】★★★★★
旅游观光车在四个景点之间,来回滚动行驶,只要在任意一个景点买票,在其他任何一个景点都可以上车,还是比较方便,当天都有效。
给钱之后,售票员会给你一张发票和一张全程参观证的不干胶贴,需要把不干胶贴在手臂上或者背包上,方便驾驶员识别。
整个景区游览图,主要的景点就4个,渣滓洞、梅园、白公馆、红岩魂,其他的小景点观光车不到达,需要去的话自己步行前往,不过不值得
景区的旅游观光车,统一的颜色,车身上都有“红岩旅游”几个字,还是比较好识别
只有印有“红岩旅游”四个字的紫色车才是景区观光车,凭票可以在任一景点上车下车,全天有效
渣滓洞监狱的外院
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政治犯必须外迁。军统总务处长沈醉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到处察看,最终选中了渣滓洞作为关押原白公馆看守所内犯人的新址。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撤销,息烽、望龙门、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合为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并将原息烽、望龙门监狱兼看守所的全体在押人员撤并渣滓洞监狱兼看守所。 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至白公馆看守所,但暂时废弃。 1947年12月,渣滓洞重新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关押的人员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最多时关押过三百多人。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曾在此关押过。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被杀害。
渣滓洞监狱的提示牌,每天最大承载量为5万人,但是我估计进到里面的话,也是人挤人了
渣滓洞门口有专门的停车场,但是停车场不大,节假日会很难找到停车位
进入大门,有栅栏把进去的路和出来的路两边隔开,各走各道,免得拥挤
还没有进入监狱核心地带,会经过一处展览馆,主要展示一些书籍、字画等
鸿文堂,就是这座展览馆的名字,经常会举办一些书法展览活动
监狱的参观路线都要遵循一个特点:那就是进入的路线和出来的路线必须分开,不能原路返回,寓意就是“不走回头路”。渣滓洞监狱也是如此,这里就是进入的路
景区有专门的讲解服务,但是都要收费的,建议如果经济允许,最好还是听一听讲解,像这种人文历史景观,不了解其中所发生的故事,自己看的话是很无聊的,会觉得没什么看头
这个项目已经形同虚设了,反正我在里面转了那么久,没听到有敲钟响
虽然是免费参观,不过还是要凭身份证领取门票,方便景区统计人数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一进门就是外院。外院是办公室、刑讯室。
渣滓洞外院有牢房、审讯室、看守所长室,还有审讯台、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老虎凳”是一个长凳子,再把手脚都捆到凳子上,给脚腕下落砖头,落到第三层的时候腿就断了。在白公馆和渣滓洞里,有近三百英烈在这里被杀害。
外院的刑讯室,被关押的“政治犯”在这里受到刑讯逼供
外院的刑讯室,还有审讯台、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老虎凳”是一个长凳子,再把手脚都捆到凳子上,给脚腕下落砖头,落到第三层的时候腿就断了。
外院墙上写有“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等标语。
渣滓洞监狱的内院
内院有一放风坝,有16间男牢,2间女牢。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内院放风坝,有一舂米机,由于监狱里的米又霉、又糙、经过难友们的努力争取,迫使狱方同意在院坝里安设一个舂米槽,在放风时,男牢房的难友们在院坝里碾米,同时,他们也利用此机会锻炼身体,为越狱做准备
渣滓洞内院的男牢房,一共16件,上下两层,每层8间
内院墙上“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
监狱里的楼梯。渣滓洞于2007年初被一场洪水冲毁了靠近溪边的几栋楼,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和工作人员日夜赶工修葺,在修葺时被毁部分的同时,也对整个渣滓洞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主要是修补墙面的色泽。整个修缮工作完全按照当初的原貌进行,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渣滓洞依然是当年的景象
男一室(平一室),现在里面除了摆放有床以外,还有难友们的身平事迹
男一室(平一室)关押过的难友名单:刁侠平、胡其恩、黎功顺、汪进仪、程仿尧、邓致久、陈诗伯、蔡梦慰、古承铄、章培毅、易仲康、张现华、张文端。
男二室(平二室)关押过的难友名单:郑继先、聂滨、黄位贤、郭俊铎、廖瑞卿、付立志、张国雄、李犹龙、胡砚锋、胡小咸、王树林。
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中间是舂米槽
最后的希望逃生墙歌乐山连续降雨曾把渣滓洞的一面墙冲垮,看守们就让监狱里的革命志士去修筑,这些革命者在修补时就用自己衣服里的烂棉花和在泥土里使泥土的粘性减弱,牢固性降低,所以当革命志士躲过特务的机枪扫射后,大家就一起将这面墙推倒,顺利脱逃。
最后的希望逃生墙。简介。1949年夏天因暴雨此围墙坍塌出一个缺口,特务命令狱中“政治犯”修复,难友们抓住这一机会,暗中将新筑的墙体修得一推可倒。同年10月,再次因雨水修复处剥落出裂痕。由于人民解放军整挺进西南,特务们人心惶惶,顾不上及时修复。
渣滓洞煤窑入口。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
渣滓洞,之所以叫渣滓洞,是因为这里原是煤窑堆放煤渣的地方
女牢室关押过的烈士名单及身平事迹:江竹筠(江姐)、李青林、杨汉秀、胡其芬、左绍英、马秀英、张静芳、李惠明、陈继贤、黄玉清、罗娟华、彭灿碧、朱世君、邓惠中、荣增明、胡芳玉。
女牢室关押过的烈士名单及身平事迹:江竹筠(江姐)、李青林、杨汉秀、胡其芬、左绍英、马秀英、张静芳、李惠明、陈继贤、黄玉清、罗娟华、彭灿碧、朱世君、邓惠中、荣增明、胡芳玉。
女牢室关押过的烈士名单及身平事迹:江竹筠(江姐)、李青林、杨汉秀、胡其芬、左绍英、马秀英、张静芳、李惠明、陈继贤、黄玉清、罗娟华、彭灿碧、朱世君、邓惠中、荣增明、胡芳玉。
2007年,在修葺渣滓洞的时候,工作人员挖出了江竹筠当年准备越狱用的两件铁质工具,在当时的史料中有记载江竹筠她们几位共产党员越狱用的工具,可是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两件铁质工具直接证明了江竹筠等共产党员在监狱中依然坚持反抗斗争的精神。
出来的路位于监狱的后方,和进去的路线不一样,不走回头路
渣滓洞监狱的外部,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
渣滓洞监狱的外部,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
渣滓洞监狱的外部,该集中营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
梅园旧址
梅园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郊钟家山。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戴笠为了迎逢美方代表,1945春,在钟家山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修建别墅。别墅的建筑材料大部分由美国空运而来。同年夏,别墅竣工。因梅乐斯性喜梅花,自取中文名字梅冬生。戴笠便命名此别墅为“梅园”,并在别墅四周遍种梅花。 梅园由主体房屋和附属建筑物组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体房屋系土木结构平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设有跳舞厅、面包房、壁炉等,建筑面积866平方米。
从渣滓洞出来,在门口买了观光车票,乘坐观光车来到梅园,其实离渣滓洞不远,但是到白公馆和红岩魂广场就远了,所以还是坐车方便些
中国梦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所以只要是弘扬中国文化的电影,我都要去支持一下,比如《战狼》系列,《红海行动》
梅园是一栋中西合璧的房子,这是壁炉,西式建筑才有的特有格局
白公馆监狱旧址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的革命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关押于此。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白公馆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
许建业烈士雕像。邻水人,我的老乡。许建业(1920—1948),革命烈士,一生从事工人运动,经历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革命斗争,红色经典小说《红岩》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许云峰就是以许建业为原型创作。1948年4月4日,由于叛徒任达哉出卖,许建业在重庆磁器口茶馆秘密接头时不幸被捕。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
红岩情纪念品中心,到这里也就算是逛完了白公馆,虽然是走马观花,没有详细了解
红岩魂陈列馆
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上下分为两层。原址为“中美合作所”阅兵台。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 陈列展览名称也由原“歌乐忠魂 世代英华——中美合作所暨军统集中营史实展览》更名为《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事迹展览》。该馆陈列展览分为:一、11·27大屠杀半景画馆。二、图片、文物展览。分为七个部分:1、禁锢的世界2、从来壮烈不贪生 许党为民万事轻3、愿以我血献后土 换得神州永太平4、失败膏黄土 成功济苍生5、血与泪的嘱托6、烈火中永生7、烈士血凝万代心。
盛超群(1919.2—1949.11),原名本祥,又名盛和、建华,男,汉族,四川省(今重庆市)云阳县桑坪乡桃树坪人。1936年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十四期学员队,南京沦陷后,军校随国民政府西迁武汉。
1938年初,经李公朴介绍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军事队学习,并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夏提前毕业回川从事抗日活动。1939年至1943年,云阳县当局两次以其有宣传共产党的嫌疑而将他逮捕。1944年春考入上海法学院万县分院新闻系报业专修科,任该院所办《中外春秋》编辑。1947年初《春秋新闻》停刊,回云阳任县税捐稽征处课长,以县参议员、候补参议员身份与当局斗争。1948年2月18日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1949年11月14日,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难友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军统重庆集中营的电台岚垭,镪水毁尸。1983年10月15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八九岁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经过地下党和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在革命胜利前夕,小萝卜头被敌人残忍杀害。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共和国、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他的英名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于一九四二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极端虚弱的本质,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后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蒋介石而被囚十二年 。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
结束语
重庆是一座充满历史的城市。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重庆既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发祥地, “火锅”、“吊脚楼”等影响深远;在3000余年历史中 ,曾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史称“巴渝” ;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陪都。 陪都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中华民国的战时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张大千、胡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梁实秋、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丁肇中、朱光亚、周光召、邹家华、茅于轼、吴敬琏、丁雪松、王家声等。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