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盂城驿的三生三世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 1080P
地处南门外大街的古盂城驿
高邮市,古运河畔的一颗明珠,江苏省辖县级市。高邮是世界遗产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是苏中、苏北重要门户。是中国民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集邮之乡 、中国建筑之乡 。 高邮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1年建城史(截至2018年)。史称江左名区、广陵首邑,为帝尧故里、尧文化发祥地,是江淮文明、邮文化重要区域。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3年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是中国两千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东,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盂,古代盛饮食、水等的园口。盂城,高邮的别称,取意于宋代词人秦少游描写家乡的《咏乡》诗:“吾乡如覆盂,地踞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的诗句,盂城驿故而得名。 在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漕运功能的增强,明代盂城驿的开设,以600多年的辉煌带给高邮城以昌盛与繁华。 元、明、清时的北京,粮食、食盐非常匮乏,物资极其紧张。庞大的国家机器、众多的京师人口,加之北方战事频繁,烽火连年不断,急需大量的官需、军需、民需物资(粮盐)。而明清时期,漕河(即大运河)成了当时的一条经济命脉。所谓“天下大命,实系于此”。永乐时,还对济宁至临清之间长达三百八十里的一段运河进行整治。两京间从应天府(现南京)经山东至顺天府沿途置水驿46所,高邮盂城驿即为其中之一。驿站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转运军需、官需及贡品,而军队所需的粮盐和宫廷的贡米,都是通过驿站来运输的。 由此可见,当时大运河粮运、盐运均十分繁忙,高邮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是热闹无比。而且,盂城驿一带还是里下河平原粮食和食盐的中转站。从《清代高邮州境图》上可以看到南门大街东侧、盂城驿东南有一片水面浩荡的水域——马饮塘和盐塘,它们的东边有一条南澄子河向东连接泰州、南通,另一条北澄子河向东北连接兴化、盐城。也就是说,在当时交通运输很不发达的里下河地区,大量的粮食、食盐都是汇集到这里,再转装至上河(运河)的红船北上运抵京城的。一些至今仍在沿用的地名、巷名就是最好的证明——马饮塘、盐塘是粮盐船舶停泊之地;运粮巷、盐塘巷,正是挑夫挑运粮盐上大运河的通道。 我在扬州工作,高邮是我每次回老家宝应的必经之路。路过很多次,总想停下来,看看慕名已久的盂城驿。终于在一个秋日的下午,对这座千年古驿站的三生三世进行了探究!
探究盂城驿
(外一篇)“南方的大雁塔”---镇国寺塔
在与盂城驿隔河相望的古运河中间,就是高邮镇国寺。镇国寺地处江苏省高邮市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实属龙地也,今有“运河佛城”之称。 镇国寺始建于874年。唐懿宗宗弟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遍访名山古刹,一日云游至高邮,来到运河边,只见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俗念尘思,顿然消失。遂在此结茅禅修,禅师精通佛理,专心弘扬佛法。法务之盛传至朝廷,僖宗拨款修建寺院,赐寺名“镇国禅院”,并赐与“举直禅师”称号。 法师圆寂时,满屋红光,只闻得空中异香扑鼻、梵乐阵阵。涂毗后得舍利无数,其弟子建五级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也就是保存至今的镇国寺塔。后来有人在镇国寺塔中挖起了举直禅师的舍利,竟发出异光。大众同叹不可思议。 镇国寺塔亦称西塔,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是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的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的古塔中,四方形古塔仅有两座,一座是西安的大雁塔,一座是高邮的镇国寺塔。镇国寺塔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建筑风格类似,故镇国寺塔又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 在探究过盂城驿的历史后,再去一河之隔的镇国寺,看看这座精美的唐代砖塔,是这次高邮盂城驿之行的完美补充。
小贴士:来到高邮,除了盂城驿、镇国寺塔外,还有古秦邮八景之一,世界遗产、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游台;高邮湖芦苇荡湿地公园;有7000多年历史的龙虬庄文化遗址等等。还可以尝尝当地的高邮湖鲜,绝对是味道棒棒哒,所有的食材都是高邮湖自产的,很天然,吃的很放心!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