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出行前要做的事
印度,南亚次大陆面积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印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近年来,国人对印度的认知可以说是差评如潮,诸如环境极度污浊脏乱、种姓制度割裂出社会阶层,导致明显的社会矛盾,下层民众积怨深重、女性没有社会地位、被弃女婴人数逐年递增、恶性案件频发,旅行者没有安全保障... ... 这反而刺激了我极大的好奇之心,总想亲自前去一探究竟。既然已经体验过了西欧、美加、日韩、东南亚等国的风情万种,不妨再满足一下自己---去印度。当然了,为了旅行去冒太大风险(例如:自由行)肯定是不划算的(旁人的说法还是要慎重对待的),同时也为了节省些时间和金钱,这次在旅行社报名,参加了一个8人组成的团队(小巧精悍,行动力强才能性价比高哦),关于行程安排,我会在游记内容里以时间顺序显示,全程11天。个别问题提示如下:**由于我曾经去过斯里兰卡,递交签证资料时要特别说明,当初还有些小担心,还好,顺利出签啦!**时差不是问题,比咱们晚2.5小时,基本可以忽虑不计。**货币问题也很简单,在国内换成美元,到达后在机场、酒店再换成印度卢比即可,1人民币:10卢比左右,导游手里也有,他们还喜欢收人民币,可能期待升值呢。**防晒霜不能少,随便想想印度人的肤色,你就知道一定能派上用场。**便携的烧水壶带一只,即便是酒店提供或者商店购买的瓶装矿泉水,也建议你烧开再喝,与欧洲国家酒店不配备开水不同,这里主要是饮水安全,安全你懂的,不多说。**带上瑜伽服吧,如果你是个爱好者,好好在原创地体验一把这独特的健身方式,你才不会遗憾,一般旅游团都有这个安排。**泳装只能考虑在酒店泳池里用了,恒河不是游泳的地方。**不会印地语丝毫不影响和当地人交流,老牌儿英殖民地国家,英语使用率极高,尤其是小贩们。还有一些提示和建议会穿插写在游记里,时候不早了,先出发吧 ... ...
初识印度首都---新德里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东经77度,北纬28度。恒河支流亚穆纳河从城东缓缓流过,河对岸是广阔的恒河平原。它的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人口约900万(1997年)。它的主要语言为英语、印地语。它作为德里的中央直辖区,还统辖着饱经沧桑的老德里。 它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原是一片荒凉的坡地,1911年开始动工兴建城市,1929年初具规模。1931年起成为首府。它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事实上,老德里和新德里现在已完全联在一起,印度老百姓说起首都时也通常是称“德里”,而非“新德里”。所以,称印度首都为“德里”似乎更符合现实。19世纪中期,英国吞并印度,英属印度的首都迁至加尔各答。1911年,德里再次被宣布为首都。随即在德里城外的西南开始兴建一座城并于1931年完工,这就是新德里。1950年1月26日,独立后的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定都新德里。
拜谒圣雄甘地(墓)陵
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甘地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奋斗了毕生,被印度人尊为"国父"。凡是到印度访问的外国领导人,都要去谒拜甘地陵,献上花圈,有的还在陵园南门栽种常青树,表示对甘地的尊敬。甘地陵只是一个象征性陵墓,里面并没有埋葬甘地的遗体,只是焚化甘地遗体之处。按照印度教的风俗,死者必须在死后 24 小时内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入圣河。甘地被暗杀后,就在这里火化,他的骨灰分别撒在恒河和印度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三个海水会合的洋面上。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高约1米,长宽约3米。墓后是一盏长明灯,昼夜不熄,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陵墓没有任何特殊装饰,极其普通、简朴。然而,这里却像一方圣地,一块心灵的磁石,每逢节假日,便吸引无数身着白色民族服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脱掉鞋子,赤脚走进陵园,深切地悼念陵园的主人、印度的国父--甘地。所有前来瞻仰的人,在围墙大门前都必须脱鞋,赤脚或穿着袜子才能进入,以示尊敬。甘地陵外形简朴大方,从远处看,像一座没有顶盖的大土坟,四周长满青草。陵园有两个红砖修建的小门,沿一条砖铺的小径进入陵园,陵园呈圆形,四周围墙上爬满青藤,干粗叶茂,青翠婀娜。陵园中央是甘地墓,坐北朝南,用黑色大理石砌成,它的北头有一个绿色的栅栏,围着一只镶着铜边的玻璃罩,罩着一盏常明灯,火苗冉冉,终年不息。陵墓正面镶嵌着印地文"咳,拉姆!(即'啊,天哪!'的意思)"这是甘地中弹身亡前喊出的最后一句话。
爱神之庙---奎师那神庙
它位于新德里市中心哈瑞.奎师那山,(Iscon Temple),是印度教神庙,庞大的庙宇建筑占满了整座山顶,这里是印度最大的哈瑞奎师那神庙之一,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们来朝拜全印度最美丽的神像之一的茹阿妲.奎师那神像。印度教认为,由于奎师那是万物的始源,祂自然也是爱的始源。物质世界里,男女之间的吸引,就是茹阿妲和奎师那之间纯粹灵性关系的倒影。一个认为自己可以通过物质的满足来获得享乐的人是无法理解茹阿妲和奎师那之间的关系的。相反,如果从一个正统的灵性导师(祭师)那里聆听茹阿妲和奎师那之间的关系时,他的色欲便会消失,人才会变得纯粹。在物质世界里,人虽然打着真爱的名义,内心中真正的欲望却是要获得感官享乐,但奎师那的纯粹奉献者处在灵性的层面,并没有要满足自己感官的欲望,他们只想让奎师那高兴,这才是真正的真爱。
亚洲的悉尼歌剧院---莲花庙
莲花庙的设计造型是一朵浮在水面、周围由荷叶衬托、含苞欲放的荷花。礼拜大堂--灵曦堂是一座印度巴哈依教寺院,由世界著名的伊朗设计大师法里布兹-萨哈巴(Faribuz Sahba)设计。萨哈巴为此曾考察了数百座印度教寺庙,最后确定以含苞欲放的荷花为外形,以此象征宗教的圣洁、超欲出凡,走向清净的大同境界。全堂共4层,上面3层为荷花形(荷花是印度的国花),由27朵花瓣组成,每层9朵。第一层花瓣开放,第二层半开,最顶层欲放,富有立体动感。底层每片花瓣之间修建了一个个椭圆形水池,注满清水,用于调节温度,又好像池塘,正在把花托起。在可容纳几千人的大厅里放置了一排排木椅,背面雕刻成波浪形,象征湖水涟涟。在二、三层花瓣的空隙,阳光从此射人,设计十分巧妙,别具一格。其建筑结构与悉尼歌剧院很相似,故也有人称其为"第二个悉尼歌剧院"。莲花庙外层用白色大理石贴面,通体雪白,纯洁无瑕。整个工程耗资1亿卢比 ,每天有不少各种肤色的教徒来此参谒。莲花庙的形状之所以采自莲花,与印度的历史有一定关系。莲花在印度教和佛教中被奉为神物,在当代印度人心目中又贵为国花,所以这座庙宇一建成就备受印度人的喜爱。莲花庙的内部设置十分简单,只是一个高大空阔的圣殿,既无神像,也无雕刻、壁画等装饰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着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长椅。白色是该庙最主要的色调。进庙的教徒以及参观的人也不需进行什么特殊的仪式,只要脱鞋进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祷就行。莲花庙的周围是一大片碧绿碧绿的草坪,其间点缀着一簇簇花木,清新怡人。
入住新德里酒店(ITC WELCOME),感觉不错
一整天的行程终于结束。怀揣忐忑,跟着地陪导游前往酒店(有旅行社提前预订就是省心),可谁又知实际情况会不会令人满意呢?毕竟曾经听说过那么多议论。既来之则安之吧,旅游,就要有随遇而安的心态。
人畜混行、拥挤脏乱的瓦拉纳西街道
经过2个小时的飞行,顺利抵达圣城---瓦拉纳西。瓦拉纳西(वाराणसी),又称贝拿勒斯,是印度教圣地、著名的历史古城。它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现有人口100万,该市拥有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河岸附近的街头巷尾,到处树立着象征湿婆的神柱(被称为"林伽",即男性生殖器),为印度教徒所顶礼膜拜。此外,释加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就在瓦拉纳西附近,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诞生在不远之处,故该市早已成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圣地。瓦拉纳西享有"印度之光"的称号,是印度恒河沿岸最大的历史名城。相传6000年前由作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早在公元前4至6世纪,这里已成为印度的学术中心。瓦拉纳西是古代迦尸国首都,迦尸的意思是"光的城市",相传是在5000年前兴建。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愿望: 敬仰湿婆神(印度三大神之一)、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及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在瓦拉纳西,城市里除了人来人往之外,还有不少动物在城里穿梭、生活,这种生态该说是人畜共存,还是人畜混杂?在人群中,山羊到处闲逛,狗狗因伺机窃取路边摊的食物失败而被踹,一只只鸡在人力车轮下钻动,屋顶上冷不防还会跳下一只泼猴。人走在路上,不是被走来走去的猪碰倒,就是被慢条斯理的圣牛挡住,后面还有大象催促。感觉上这里的动物似乎和人类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许多动物都与印度教有关,例如猿猴类就有称为"哈努曼"的猴神,许多村镇到处都供奉着它。不过,所有动物中最"神圣"的就属牛了。而牛之所以被视为"圣牛",成为宗教崇拜的对象,有几种说法:"牛是湿婆神的骑乘,也是它的麾下,同时牛还是人称'南蒂'的生殖之神。""牛是以创造之神---毗湿奴为本“,毗湿奴不同于性格激烈的湿婆神,脾气温和,而且在世间遭遇灾难时会化身成世间生物拯救生灵,据说其化身有10种之多。
瓦拉纳西之恒河夜祭--虔诚之礼
经过酒店内短暂调整之后,天擦黑时,我们出发去恒河边感受“夜祭”盛宴。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全长2580公里,是南亚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向西南流入印度后,在德夫普拉亚格附近与阿拉克南达河相汇合,称之为恒河。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是印度民族的灵魂和精粹所在。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作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她。印度教徒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洗圣水浴成为印度教的两大宗教活动,因而被印度人视为圣河,看作是湿婆神的化身。据说古时恒河水波涛汹涌,经常泛滥成灾。于是湿婆化作美丽的女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秀发,让河水从自己的头发上缓缓流过,使得恒河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瓦拉纳西是恒河中游的古老圣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中国高僧玄奘到访这里时,看到这里"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玄奘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要到的极乐西天指的就是瓦拉纳西。奇怪的是,有着如此悠久历史的古城没有保留下任何古迹,就连两百年历史以上的建筑也踪迹难觅。眼前的神庙都是用水泥和红砖堆积起来的,顶多也就百八十年的历史。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当年来这里讲学时,幽默地称这座城市"比历史古老,比传统古老,甚至比传说还要古老。它看起来比所有这一切加起来还要老上两倍多"。节庆典礼---恒河夜祭是对恒河的祈祷,也是人与神沟通的仪式。 坐落在恒河中游的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在每天黄昏来临之际,都会有一场千年不息的夜祭仪式,在恒河边的萨斯瓦梅朵河坛(Dasaswamedh Ghat)隆重举行,来自印度各地的印度教信徒、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黄昏时分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河坛四周找个位置坐下,或者在河面的船上远观,等待着这场圣河边古老祭祀仪式的开始。恒河夜祭的正式名称叫普伽(puja)仪式,印度教徒感恩于湿婆神和恒河所给予的全部恩惠,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这种仪式。在瓦拉纳西,观看普伽(puja)仪式已成为观光游客不容错过的活动。夜幕降临后,神坛上方巨大灯架子上的彩色灯光亮起,诵经的主唱和乐手就位,悠扬的歌声从扩音器中传出,年轻的祭司们登场列队,随着音乐和着诵经师一边吟唱一边拍掌,教徒们也一起应和着,神情庄严而肃穆。现场的感觉,让即使不是印度教徒的你,也会不由自主地进入那种虔诚的境界。在印度教传统音乐和鼓声的伴奏下,祭司们面对恒河,在各自的神坛上列成一排,他们相貌端正,神态恭敬,身着华丽的祭服,依次拿起点燃的香、海螺、铜铃、法灯、孔雀羽毛、牦牛尾巴等法器,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随着音乐舞动,还不时向恒河抛洒圣水和花瓣进行祭拜。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小时。
瓦拉纳西之恒河日出--“朝”“夕”共存
瓦拉纳西市每年的宗教节日有400多个,有时一天要过两次节,这些宗教节日活动几乎都是在恒河附近寺庙里进行的。瓦拉纳西有着犹如耶路撒冷一样的精神地位,是印度教徒的心中圣地,他们人生的四大愿望---"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有3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在瓦拉纳西城的新月形河湾两岸,历代王朝先后修筑了大小64个台阶码头,供人们作沐浴礼拜之用。恒河在信徒心目中是一条清净的圣河,虽然事实上河水相当混浊。但信徒们依然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也许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腌臜吧。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时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于是,印度教的信徒们把这里当做天堂的入口,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因此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举行大型宗教集会。也许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所以对于现世的苦难便可以这般消极和坦然。恒河岸边,横七竖八栖宿着许多等死的老人,他们饥寒交迫、肮脏不堪,却默然承受,不争取、不哭诉、不埋怨,只是等待着可以死在恒河岸边。因为按照惯例,这样可以免费火化,实现他们把骨灰倾入恒河的愿望。不过,这是穷人没有办法的办法。更多人还是愿意去河边的烧尸坑。有钱人家会选用白檀木,将柴薪堆叠好后,把遗体放在上头,如果是女性,一般是彩色纱丽裹身,并饰以白花。纱丽还需经过恒河水浸泡,以此净身。然后浇上有香料的油脂,开始近三个小时的焚烧,死者终化成灰烬。焚烧过程中,死者的亲人们不断念诵“Ram Nam SatyaA Hai”,意即“神明的法号”的意思。为了拥有更好的来世,骨灰多由家人用手撒向“圣河”。这个过程或在白天或在黑夜,伴有气氛浓郁的祭祀表演,炫目的烛火和缭绕的烟雾配合着老祭司沙哑的歌声和串串铜铃的节奏,古老的恒河此时显得更加苍凉和神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采取火葬的方式,像五岁以下的孩童,没钱的人,自杀身亡者的尸体,均是直接在恒河上放流,或是用石头绑住尸体直接沉入恒河。岸上所有的建筑都集中在西岸,而河的东侧,是一片荒原,没有任何建筑,显得恒河更加宽阔,或许这样的旷野更能引起苦修信者们的深思,同时也成为了最佳的观日出地点,无论船行至何处,眼前都不会有物体阻碍你对红日的观赏和期待。西岸之上、黑烟之下叠着老高的木材,木材之中放着尸体,且相隔百米左右就会出现一处。静静的黎明时分,你能听到尸体被木材燃烧时发出的吱吱吱的声音,说来奇怪,死亡,可以说离我们近在咫尺,却一点也不觉恐惧,甚至感觉不到悲伤,可能是因为这里的人,在送行死者时不像我们,哭得惊天动地,以体现叹息斯人已去的伤悲,他们,面对死者,没有一滴眼泪,据说流眼泪反倒是大不敬,因为能够死在恒河,是一件“喜事”,死者能够在来世将有一个幸福的开始。这是一个大自然之朝阳与人类之末日共处的场所... ... 是一个神奇之所在。恒河日出是我们对瓦拉纳西的主要期待之一,但能否顺利看到,全凭运气,有人在恒河边蹲守几天,也不一定如愿,有人来过几次,仍是抱憾而归。晨光薄雾中,恒河开始了它忙碌而崭新的一天,这里是神光照耀的城市-瓦拉纳西。
瓦拉纳西之鹿野苑---体验法轮初转真境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称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去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妻,生有一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出家后先跟数论先驱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进行了六年苦修,但他认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便到王舍城外尼连禅河畔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经七天七夜,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思考,达到"觉悟"。此后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陈如等五位侍者,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他们宣说,收他们为弟子,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此时他35岁。直到80岁去世,他在45年的时间内,在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佛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佛、法、僧三宝是学习佛法应该具有的根本知识。佛陀是佛宝,他的言教就是法宝,他所组建的教团就是僧宝。鹿野苑(英文:Sarnath),按其所指意思,有不同称谓。今属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接下来,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之后,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只有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在废墟中幸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这里被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第一次讲法(初转法轮)处。又名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是对当时盛景的形容,后来不幸逐渐荒芜,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当初的建筑。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主要遗址有:①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②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③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gu。鹿野苑旁边有一座博物馆,但绝对不允许拍照。关于这部分内容只能有劳各位另辟蹊径去了解了。
至此,圣城瓦拉纳西的行程计划全部完成。之后还有克久拉霍性庙、占西古堡、泰姬陵、红城堡、琥珀堡、英总督府等精彩内容,将一一奉献给各位,仅供参考。恭请您持续关注后续游记,感恩各位。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