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种子发芽-开启探秘之旅
第一次看到团建名单里面有吴哥的名字,没有一丝的犹豫就立马报名。默默矗立的宏伟神殿等待着探访,精美的Apsara浮雕在诉说千年的故事,热带树木与庙宇的紧密拥抱令人惊叹,散落于丛林中的巨大废墟充满探险的诱惑,所有的这些早已在我脑子里埋下神秘好奇的种子,只要拨下开关,说走就走。抒情完毕,开始上干货哈!对于这个神秘的文明古国,去之前还是要做一些知识储备的,尤其是印度教文化,要不然它对于你而言不过是一堆美轮美奂的石头。入门知识:蒋勋老师的《吴哥窟之美》视频,共20集每集20分钟,很适合上下班路上看。在视频网站上很容易搜到如果有时间可以在了解下印度教的二部史诗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吴哥大小寺庙里的很多浮雕都是在讲上面的故事。当然也可以再当地请中文导游讲解,但自己了解一些还是有好处的。
关于吴哥:吴哥窟(Angkor Wat)是位于柬埔寨暹粒市的一座宏伟的石窟寺庙,广义上,我们平时所说的“吴哥窟”应该是指暹粒省的一整片吴哥王朝时期的古迹群,而前面所说的吴哥窟(Angkor Wat)我们通常称作“吴哥寺”或者“小吴哥”。(下文中吴哥窟指吴哥寺庙群,小吴哥指吴哥寺)吴哥窟是东南亚三大宗教遗迹之一,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柬埔寨最重要的国宝。吴哥窟最早的建筑在公园九世纪初开建,公元880年建成第一座寺庙神牛寺,期后不断发展壮大,在公元12-13世纪达到顶峰,据估计当时居住人口有50-100万人,是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综合面积和人口考量)。吴哥王朝国力衰退以后,经历过一系列的战乱,吴哥窟被洗劫然后废弃,柬埔寨的政治中心也搬离了吴哥,直到1860年被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发现,随之报道出来,并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 ,接下来的几十年随着考古队接踵而至,整个吴哥城池遗迹群逐渐被世人知晓。
吴哥-数不清的名字:乍一看,柬埔寨在被命名为柬埔寨之前还有过好多名字,让人晕头转向的,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柬埔寨的旧称是由于其历史上经历了几大时期所产生的,分别为扶南王国、真腊王国、吴哥王朝和如今的金边王朝。柬埔寨最初建国时是叫扶南国,因居民都是高棉人,所以也叫作高棉,而扶南也是高棉语中山Phnom的音译。此后,扶南国北部的一个属国,名叫真腊,它兼并了扶南国自立为真腊国,而中国史籍中也称真腊为吉蔑。然后,真腊王国建都吴哥发展出吴哥王朝,创造出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再之后,真腊王国被暹罗人也就是如今的泰国入侵后而衰落,不得不迁都金边。综上所属,柬埔寨就拥有了扶南、高棉、真腊、吉蔑等众多古名,其中高棉最为人所知。
印度教的那些事儿去到柬埔寨吴哥窟,就不得不知道点儿印度教的事情,要不然你就是把一堆乱石头看到死也悟不出其中真谛,尽管吴哥王朝时期阇耶拔摩七世从印度教改信大乘佛教,但吴哥窟大部分建筑还是跟印度教相关的。①印度教的三大神印度教中神有千千万,别说我了,就是教徒们估计也记不全,不过没关系,只要掌握三大神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啦~第一位:梵天Brahma主管创造世界,形象是四个头、四张脸、四只手臂,坐骑是孔雀或天鹅,妻子是辩才天女,佛教中的四面佛。其雕像和故事在吴哥窟中体现不多。第二位:毗湿奴Vishnu主管维持世界,形象是四只手臂,手里分别持有法轮、法螺、莲花包和金刚杵四样法器,坐骑是金翅大鹏鸟伽鲁达Garuda,妻子是吉祥天女拉克西米Lakshmi。毗湿奴与梵天的区别就是毗湿奴只有一个头、一张脸。第三位:湿婆Shiva主管破坏世界,形象是额头上有第三只眼、四只手臂甚至更多的跳舞姿态,坐骑是白牛南迪Nandin,通常身边还会坐着他的妻子乌玛Uma。在印度教故事中,湿婆跳起毁灭之舞,第三只眼就会喷出令世界毁灭的火焰。恕我前面啰嗦了这么多,这种古迹文化先了解点背景知识还是很必要滴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下我们此行5天4晚的行程➕美图
暹罗机场-酒店-吴哥博物馆
逝去的文明-小吴哥
小吴哥介绍: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
这些雕刻从前都是有颜色、真贴有金箔和珠宝的,在战争年代被全部刮掉,可以想象现在看到的样子在当年其实是非常华丽的。也有考古学家在考证当时她们穿什么衣服,比如胸前会有非常漂亮的黄金镶满珠宝的璎珞,手臂会戴着臂穿和手环,下半身围着沙丽系着腰带,而流苏腰带也垂满黄金的装饰品,头冠都是用黄金的。据说吴哥寺里的Apsara雕像有2000多尊,没有一个是重样的,姿态表情服饰各异,有一尊是唯一露出了牙齿的,但可惜我没有找到。
荒芜的美-崩密列
第二站:崩密列,当地语言是莲花池的意思,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莲花池的迹象,已经被参天大树包围。这个地方是整个吴哥第二大的建筑神庙,但是已经被破坏的很严重了,据说之前周边都是地雷,在联合国的帮助下排雷完毕后,近二年才开放。崩密列也是我此行最喜欢的地方,说不上什么原因,可能就是被它的这种荒芜,神秘所吸引,总觉得这里边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三站:女王宫女王宫真正的名字是斑黛丝蕾,之所以流传成女王宫是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当法国探险家发现斑黛丝蕾时,觉得这里非常漂亮又很精致,墙上还雕刻着貌美的女子,就以为是皇帝给妃子住的皇宫,因此就起名为女王宫。但根据考古出来的资料表明,斑黛丝蕾其实是一位高僧为供奉湿婆神所打造的,这位高僧就是修建了变身塔的拉坚德拉跋摩国王的国师,为了感谢国师40余年的帮助,国王在晚年送给国师一块儿土地养老,后来高僧就下令在此建了斑黛丝蕾。
画面中,湿婆和他的妻子乌玛在Kailash山顶修行,而恶魔拉法那Ravana跑来干扰湿婆,他摇晃着Kailash山,山中的狮子们都是一副惊恐害怕的神情向两边躲闪着,中间部分还有鸟身和象神,底部最中间长着很多个头和很多个手臂的就是恶魔,代表他有无限法力,可是湿婆没有受到他的骚扰,用定力镇住Kailash山。
最顶部骑着三头象的是因陀罗,天空之神;象脚下的波浪线是水,代表着是一条河;河下面一条条竖线是雨水的意思;下半部分是树木、动物和人。这幅浮雕讲述的故事就是,有一片森林着大火了,鸟呀、蛇呀都吓得跑出来,人也快要受到伤害,因陀罗看见人间发生灾难,发动法力将天河中变成雨洒向森林灭火。一道道竖条的尾部其实是一只只手,表示因陀罗讲自己的力量赋予河水力量幻化成雨水熄灭大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我印象中,女王宫应该是吴哥窟中面积最小的一个,连主体建筑的尺寸也都是最小的,门的高度大概只有120-130厘米左右,可以说像是一个迷你袖珍的微缩景观。为什么做得这么小呢?蒋勋老师讲解说,国师认为国王送给他的土地是要用来敬拜神的,希望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在通过门的时候都可以低下头、弯下腰,表现出一个谦卑的姿态,他不希望用雄伟的建筑来歌功颂德,而是提倡谦逊的态度。
女王宫采用高棉特有的红土和略带桃色的石块建造,鲜亮的色彩为吴哥窟建筑群抹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目之所及处全部刻满精美繁复的浮雕,现场亲眼看过真的无不为之赞叹,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民间有传闻称,Banteay Srei的意思是女人的城堡,也就是说它很有可能是由女人修建的,因为这里的石雕实在是太过细腻,不像是出自男人之手。
古墓丽影拍摄地-塔布笼寺
塔布笼寺因《古墓丽影》拍摄地的身份在吴哥窟中脱颖而出被人所熟知,也是一座由阇耶跋摩七世兴建的佛教宗庙,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这里面有一个佛教的典故,在佛陀悟道时他的母亲已经过世了,佛陀觉得应该在自己悟道后来度化自己的母亲,于是上了忉(dāo)利天为他的母亲说了一次法。因此,改信大乘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可能受此启发
塔布隆寺最大的特色就是庞大的树根纠缠着残破的废墟,相互寄生共存。树枝钻入石缝、从佛像间穿出,树茎爬在屋顶、包裹住门框,树根与地基盘根错节于深深的泥土中。树干的重量就快要把墙壁压垮,树根却又牢牢稳固住地基,五百年的时间,可以让一切有形的东西化为乌有,也可以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顽强的生命力渗透蔓延到一块块砖石中给了吴哥窟生存下去的力量,缠绕历史、蹉跎岁月、依靠融合。
高棉的微笑-巴扬寺
战象平台是国王阅兵、接见来使的观礼台,面对正东一片大广场,位于皇宫前,是皇宫对外的窗口,真正的行政中心,也兼具一定的防卫功能。
巴扬寺是通王城乃至整个吴哥窟中最重要的一个寺庙,它是阇耶跋摩七世在改信大乘佛教以后修建的佛教寺庙,54座高塔,每个塔都有4面微笑的佛陀像,远远看过去不明显,可慢慢靠近就会凸现出来,这也是“吴哥的微笑”的由来,也有说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巴扬寺居于整个吴哥城的正中心,距离4个城门都是等距的,如蒋勋老师所说“对于阇耶跋摩七世,一个帝国、一个城市真正的中心并不是行政中心,而是信仰的中心”。
青色的沧桑-圣剑寺
最后花絮:谦卑的微笑
总结:拖拖拉拉写了2周的游记,终于完结了。一直觉得自己语言匮乏,不足已来展现吴哥之美,吴哥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要把它读薄,需要花不少精力。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当地文化,我也从网上找了一些文字解说放进来,整个篇幅有些杂乱,还请大家见谅。扣下主题,之所以是这篇游记的标题叫高棉的微笑,是因为深深的被这里佛的微笑,人的谦卑触动,首先是因为大吴哥中有一个著名的寺庙叫巴扬寺,在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的大佛(其实是国王),千百年来它一直微笑的看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最让我动容的是当地老百姓,虽然物质没那么丰腴,但对人大多是微笑谦卑,从突突车司机到酒店工作人员,到街头的小商贩,他们的谦卑让我对这个国家好感倍增。总之吴哥是非常值得去的,特别是对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可以在那里呆上很久,慢慢品味。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