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如果世人想到澳大利亚,那么通常就会想到悉尼。它的港口非常受人欢迎,其诱人景色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香港、那不勒斯、温哥华和伊斯坦布尔的港口不相上下。它的港口大桥自1932年起便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而自1966年起,它的歌剧院也变为最为人熟知的建筑形象之一。”——简·莫里斯《悉尼,帝国的灿烂余晖》
那些名声显赫的城市总有着让人艳羡的闪光点,譬如纽约曼哈顿的林立高楼与纸醉金迷,旧金山壮美的金门大桥与都市传说,北京紫禁城的红墙黄瓦闪烁着古老文明的光辉,而巴黎的圣母院凯旋门乃至蒙马特高地,流淌着的都是艺术和建筑的气息。而至于澳洲的悉尼,倒是没有这些,这里所拥有的是碧蓝的海岸与浓浓的绿意。天空蓝得让人要流出眼泪,空气从来都没有PM2.5的困扰,外形科幻的悉尼歌剧院是这里的象征,其实她已经是建成超过40年的“老建筑”。
“悉尼人花了整整两个世纪的不懈追求才让悉尼加入大都市之列”,曾经在《泰晤士报》、《卫报》做过记者的旅行作家简•莫里斯用她冷静、深思甚至揶揄的笔调这样写道。悉尼的自有其传奇的身世,纵横太平洋的猛人库克船长于此登陆,而后这里成为赌徒、娼妓、流放犯的归宿地,而今却成为傲立于南半球的桃花源,避世的天堂。
是的,有多少人曾认为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而却忘记了其真正的所在堪培拉。悉尼,不是首都的首都,虽然与墨尔本的爱恨情仇三天三夜也写不完,但那个一小时飞行距离外的西边邻居猫本,也只能用羡慕的眼光去打量这座已经成为澳洲代名词的城市。
日落悉尼湾
悉尼的海德公园是我的第一站,这处位于悉尼市中心的有着大片草坪和百年古树的公园,已有超过200年历史。
澳新军团的纪念堂也在这里,公园的门口矗立的大炮和巨大的炮弹雕塑依然提醒着人们这片远悬于南半球的地区为英联邦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虽然他们战绩其实并不怎么样。
从海德公园出发,坐上几站地铁,就能到达悉尼的交通枢纽环形码头。去往对岸的塔龙加动物园乃至更远的屈臣氏湾或是曼利海滩,都在这里坐船。码头周围的小吃店很多,不过你得担心那些无处不在闻香而动虎视眈眈的海鸥们,它们随时伺机而动从你的手里抢走炸鱼、汉堡和薯条,这些飞贼们的口味可是很杂的。
是像帆船、贝壳还是花瓣,或是剥开的桔子?从1959开始建造,历经了14年波折,预算超支,最后就连最开始的设计师Jorn Utzon也都离开团队……但这一切,都不妨碍悉尼歌剧院成为一座伟大的建筑。从1973年建成之始,这里就成为悉尼,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象征。
从环形码头走到歌剧院,会穿过防波堤上的甬道,悉尼人就这么慵懒地坐在这里晒着太阳,喝着啤酒和咖啡,百无聊赖地打发着时间。
即使不买演出的门票,歌剧院也是可以进去参观的,而且有30分钟和1小时的中文导览团。歌剧院的内部其实颇为朴实无华,灰色的混凝土构件与木质装饰便是主要的组成。
最为恢弘的自然是大剧院音乐厅,这里足足可以容纳2600多名观众,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整个音乐厅都是木色的暖色调,正对着观众席的由澳大利亚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有10500个风管,有3层楼高,是世界上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只看着规模就能想象出其演奏起来的给人的震撼之感。
除开歌剧院内部会上演剧目之外,还有户外演出的悉尼海港歌剧。我们去时正值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的经典之作《波希米亚人 La Boheme》在这里热映,海报打得铺天盖地,剧目上演的地方就是和歌剧院遥遥相对的麦考利夫人椅子附近。据说夜晚上映的演出还有盛大的烟花环节。
从悉尼歌剧院沿着海岸一直向东前行,就能来到拍摄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日落的最佳位置——麦考利夫人椅子。悉尼湾的黄昏是迷人的,夕阳把她所抚慰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太阳渐渐落在了歌剧院的后面,我在这里一直待到了夜幕四合,一位当地的澳洲大叔也在我的旁边支着脚架等待日落前的night time,我们聊上了几句,风光狗的辛苦只有同类懂。
对了,不要忘记了我们的麦考利夫人,这个以她名字命名的石椅就是悉尼的望夫石。她是几个世纪前的总督夫人,当她的丈夫拉克伦·麦考利——当时的澳洲总督回英国述职时,她就在这个位置遥望,那时交通不便,总督大人往返的旅程往往需要几个月。
袋鼠与考拉,塔龙加动物园
和传闻中多雨而湿润,以天气的喜怒无常而著称的猫本相比,悉尼的秋天就可谓是秋高气爽,天天艳阳高照了,温度在23~28摄氏度之间徘徊,非常舒爽。
今天,我们决定去红透了整个悉尼的塔龙加动物园逛一逛,想来悉尼人还真是热爱自然,在悉尼歌剧院的对岸,坐拥无敌悉尼湾海景想来应该是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居然建设的是一座动物园——Taronga Zoo。动物园的门票其实价格不低,成人票46澳元,儿童票(4-15岁)也要26澳元,4岁以下的小朋友免费。我们是在环形码头的6号栈桥买的Manly Fast Ferry Ecohopper的套票,含动物园门票、Sky Safari缆车以及24小时随上随下观光游船,价格是50多澳元,比较划算。
这里有必要说下这个观光游船的路线,24小时游船票是可以购票之时起的一天内无限次乘坐Manlyfastferry Ecohopper的游船的。在悉尼湾东西两侧,有一连串风光秀丽的小岛或者海滩,贴一张时刻表出来,Manlyfastferry Ecohopper的游船将这些港湾串连在了一起,这里列举值得去的几个地方——情人港(Darling Harbour):又叫达令港,在悉尼歌剧院的的西面,这里属于悉尼的繁华CBD港湾去,帆船众多,还有海事博物馆,以及一系列的餐厅、咖啡馆和购物中心。环形码头(Circular Quay):紧靠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是悉尼的水陆交通枢纽。塔龙加动物园(Taronga Zoo): 号称是南半球最大的动物园,考拉、袋鼠这样的澳洲本土国宝自然是园中特色,长颈鹿遥望歌剧院也是塔龙加的标志性景色。屈臣氏湾(Watsons Bay):名气很大的一处以雄浑的海边悬崖和海景豪宅著称的港湾。曼利海滩(Manly Beach):悉尼人的后花园,从码头穿越一条步行街就能到达长达2.5公里的无敌海滩,冲浪、日光浴和漫步的人非常之多。
从环形码头出发,游船越过悉尼歌剧院前的海湾,到达东北方的斜对岸就是这座据说南半球最大动物园的所在。这座动物园的位置可谓绝佳,就在悉尼港北岸半岛的小丘陵上,可谓遥望悉尼港的好去处——歌剧院、海港大桥、悉尼塔,还有悉尼CBD摩天大楼组成的城市天际线都尽收眼底。
作为动物园来说,与世界上那些蜚声海外的同类相比,塔龙加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澳洲的国宝考拉和袋鼠就是这里的明星宝宝。
考拉又叫树袋熊,这种胖胖而又呆萌的家伙其实和熊没什么关系,而是属于有袋类。其考拉Koala的名字来自于澳洲当地的土著语,意思是“no drink”,“不喝水”——没错,这就是传说中不喝水成天都在睡觉的树袋熊,因为考拉主食桉树叶,它们所需要的水分几乎都从桉树叶中获取,所以人们也就不怎么能看到这个家伙喝水了。
塔龙加动物园里可以和考拉挨得很近合影——不过这需要另外付费,而且,是不可以和考拉抱抱的……在澳洲,似乎只有阿德莱德的动物园能和这个澳洲国宝亲密接触。考拉们通常待在树上发呆或者犹自酣睡,行动迟缓懒散,和《疯狂动物城》里一举成名的树懒“闪电”有得一拼。其实这并不能全怪考拉,据说因为它们所食用的桉树叶有某种毒素,考拉虽然不惧怕这种毒素,但这也影响了它们的行动敏捷性。而且它们是夜行动物,白天基本都是用来补觉的。
动物园的另一个明星自然就是被视为澳洲代表的袋鼠了……不过“珍稀”和袋鼠是绝对挂不上钩的,这种体型庞大力量无穷还能打拳击的家伙在澳洲的数量据说是人类的两倍……在吃过袋鼠肉后再来动物园看袋鼠总觉得有点奇怪的感觉。动物园里的这些袋鼠,都是一副懒散的模样,就在自己的园区里眯着眼睛晒太阳,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模样。
塔龙加还有一个网红场景是遥望歌剧院的长颈鹿——长颈鹿一家就住在离动物园大门不远的小坡下,斜对着的就是悉尼歌剧院。在这里的围观吃瓜群众非常多,不过长颈鹿们想来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围观,这是淡定地走来走去。
嗯嗯,这座动物园可能是紫陌见过的亲子和户外特色做得最为鲜明的动物园之一了,开辟有专门的儿童园区,有童话般的农庄,草泥马、小羊和小猪也是这座农庄的成员。
曼利海滩,浮生半日
从塔龙加动物园上船,经玫瑰湾、屈臣氏湾、隔离岛,便能到达悉尼人的后花园曼利海滩——实际上,这条每站均停靠的慢线沿途所经,已经够诱人了。
虽然是靠近悉尼城市的近海,但海水依然湛蓝无比,也没有那种受污染后的气息。地广人稀的澳洲,生活压力并不是太大,相对于东亚文化圈的整天忙碌,人人都着眼于赚钱,澳洲人似乎更想得开,愿意花上大把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就在这片近岸的海域,帆船、游艇来来往往,颇为热闹。
到达曼利海滩所在的码头,再穿过一条满街都是比基尼的秀色可餐的步行街,眼前豁然开朗,2.5公里长的曼利海滩就在眼前展开,海滩呈U形,南太平洋的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这是新南威尔士州最为著名的冲浪圣地之一。
不是节假日亦不是周末,曼利海滩上未曾上演数万人同晒日光浴的壮观场景,海风颇大,卷起细细的黄沙宛如一场微型的龙卷风。悉尼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在海滩上悠闲地打发着时间。
从悉尼大学到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并不缺乏历史感的悉尼
“悉尼人总说他们的城市缺乏历史感,就此我不敢苟同。我发现悉尼的‘过去’比其它大多数城市都更易追溯,我们对这片新大陆的开拓者如此熟悉——或知道他们的名字,又或对他们仅有泛泛的印象,我们对早期一幕幕场景的想象何其容易。如今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纪念碑依然伫立,象征着维多利亚式的辉煌。”————简·莫里斯《悉尼,帝国的灿烂余晖》
在悉尼大学那和《哈利波特》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几乎如出一辙的主教学楼前,你会觉得简·莫里斯的这段论述正确无比。这个并无悠久历史的国度,对那些“有历史感”的建筑留存保护得是如此用心,建于1850年,已有近200历史的悉尼大学,自然是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据说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盘点了16所世界上最像霍格沃茨学院大学,悉尼大学排名第二。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作为澳洲最著名的高校,这里集中了很大一部分的留澳学生。
悉尼大学是开放式的校园,来来往往的旅游团也是络绎不绝。走在主教学楼城堡式院子的回廊里,年轻的大学生们正在排演一个庆典演出的上节目。而就在他们旁边,则是学校里一个小小的藏品驳杂的博物馆,有来自亚欧非的雕塑与壁画,甚至还有一个古罗马题材的乐高模型。
这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学校,据说悉尼大学的校训是“Though the stars may change, the mind remains the same”—— “繁星纵变,智慧永恒”。没错,很有诗意的样子。
在悉尼最繁华的乔治大街上的QVB——维多利亚女王大厦,你更是能体会到悉尼的历史感。这座有着圆顶的罗马风格的建筑,建成于1898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整修多次,却依然保持着地道的维多利亚风格,步入其中,你会为那些繁复而华丽的窗户、雕刻,优雅的旋转楼梯,以及富丽堂皇的穹顶所惊叹。这里上下4层,遍布的是奢侈品店、咖啡馆、餐厅和特色的文艺小店——我在这里发现了一家不错的模型店,只是店主的要价着实不便宜……
QVB大厦最为出名的地方,是两个据说由专为英国皇室设计钟表的顶级工匠打造的超级大钟。据说大钟造型的灵感来源是维多利亚女王最喜欢的度假地苏格兰的贝尔莫勒城堡,这可是南半球最大的吊钟,报时之时,整个QVB都回荡着悠扬的钟声。
书香时光,新州图书馆&美术馆
虽然及不上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的那个巨大穹顶的大气磅礴,但是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依然让我心生向往。这个和新州美术馆的门庭很是相似的图书馆就在皇家植物园的边上,和环形码头以及悉尼歌剧院都相距不远。
图书馆外的一隅矗立着传奇船长弗林德斯的雕像,而就在雕像旁的大树下,长椅上正睡着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阳光打在他身上的报纸上,他略微地动了下,似乎很享受这秋日清晨和煦的光芒。
澳洲的图书馆的一大好处在于免费开放,无论是原住民、旅游者还是学生,都大可以自由进入。书架环绕在宽大的阅览室的四周,围成了书墙的形式,而穿过这个大厅,还有放着清一色苹果电脑的电子阅览区和有绘本及画笔的儿童专区,图书馆里人不少,而每个人都安安静静,享受着这清静的阅读时光。
要说到艺术作品上的比拼,和欧美的那些亲戚相比,澳洲也是囊中羞涩,更不要说老牌的大英帝国相抗衡了。不过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还是值得一来的,毕竟这里也是有梵高、莫奈、鲁本斯和毕加索的真迹的,而且和那些人满为患的大牌博物馆相比,这里简直有被包场的错觉。
新南威尔士美术馆紧挨着皇家植物园,这里陈设的主要是19、20世纪澳洲本土艺术的作品——说实在的,这些作品的水准并不算太高。镇馆之宝就是放在入口附近的毕加索和莫奈、梵高这几位大师的作品。对了,这里还有中国瓷器馆,主要收藏一些宋金和明清时期的瓷器。
情人港,老男孩们的乐园
这么说吧,情人港(Darling Harbour)就是悉尼的丽江,每年有至少130万外国游客来这里找乐子,在这个据说搭讪率全澳洲最高的地方,单身出行的女生在这里不被搭讪的几率几乎为零……
毫无疑问,在霓虹灯影的夜色下的神秘性感才是这个有无数的餐厅、酒吧,连名字也是如此暧昧的情人港的真正底色。而在白天,这里则是老男孩们的乐园——一群平均年龄在50以上的大叔在舞台上唱着乡村音乐,尽管观者寥寥他们却依然乐在其中,完全不受干扰。港湾里停满了帆船,在一片帆影中,你还能看见一艘老式的驱逐舰和一艘满身黑色的潜艇——这里也是悉尼海事博物馆的所在。
摩天轮下的大帆船正在靠岸补给水和食品,这个独自占据了一整块大陆的国家,毕竟还是航海起家。就这么坐在海湾边的木阶上,吹着那轻轻的柔情蜜意的海风,似乎觉得这“情人港”的名字,原本可能也并没有那么多的暧昧,那所寄托的,只是离家远航的水手与他们的爱人们的情愫罢了。
黄昏的余晖,海港大桥
只有步入到海港大桥的桥面上,你才能体会到这座曾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的钢铁建筑的宏伟——海港大桥又叫悉尼大桥,全场1149米,连接着悉尼的北岸和南岸,大桥中央高于海平面134米,这足足有40多层高度。
海港大桥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1857年,从设计到最终竣工,接近100年才完成。如今的海港大桥,如长虹跨波,气势磅礴打量这座大桥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步行穿过。只有身在桥上,透过钢铁的栅栏俯瞰远处的悉尼湾和歌剧院,你才能体会到这座大桥的雄浑所在。桥上的风力很大,不息的车流从主干道上掠过,感觉桥面还有些微微的震颤。时值黄昏,温暖的余晖洒在钢铁的桥上,仿若镀上了一层金,爱运动的悉尼人,就这么一身运动装束,从我身边跑过,直到大桥的另一边。
桥上有为勇敢者而设的登桥项目,体验者们可以从桥头的瞭望塔坐电梯到塔顶,然后在教练的带领下步行越过大桥的圆拱,大风劲刮之下,想来该是十分刺激的游戏吧。
悉尼塔上,俯瞰全城
在墨尔本登过了尤里卡88,再来登上304.8米的悉尼塔,澳洲最大的两个城市的全貌,便也就尽收眼底了。
悉尼塔和悉尼歌剧院、悉尼海港大桥并称为悉尼三大地标性建筑。似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这个高高的像个避雷针似的建筑。因为提前花每人300大洋订了顶层旋转餐厅自助午餐的位置,所以对悉尼的俯瞰根本不用自己再转来转去——餐厅旋转一圈大概105分钟,一顿午餐的时间刚好合适。
NEW TOWN,南洋文艺风
据说你要问一个年轻的悉尼人,他最愿意生活在这里的哪个街区的话,得到的回答多半是NEW TOWN新镇。
从环形码头出发,辗转数站,夜幕刚刚四合之时,我们到达了悉尼这个最受年轻人喜欢的街区。Newtown位于悉尼西区,并无CBD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两三层的小楼,鳞次栉比地排在国王街的两侧。墙壁上画满了各色涂鸦,餐厅、咖啡馆、特色的文艺小店是这里的主流,东南亚菜似乎是Newtown的特色,店内和店外的屋檐下都聚满了年轻人,一杯啤酒就能坐上半天的悉尼人在这里用筷子或者刀叉挑着米粉,拌着咖喱,似乎也毫无违和感。
在圣玛丽大教堂遇见一场场的婚礼
在悉尼的最后一站,我们放在了圣玛丽大教堂(St Mary's Cathedral)。
其实悉尼的打卡景点颇为集中——基本都在海德公园、皇家植物园、歌剧院、环形码头这一带。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圣玛丽大教堂的圣玛丽大教堂就在海德公园的旁边,这座哥特式风格大教堂在澳洲绝对是文物级的存在——始建于1821年,后毁于大火,又于1865年重建,直到60多年后的1928年才完工。
圣玛丽大教堂自然是恢弘和壮丽的,不过和欧洲那些远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教堂相比,澳洲的教堂似乎总是要逊色几分。教堂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无名烈士纪念碑——那是一位一战时澳新军团的阵亡战士雕塑,底座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致在战争中牺牲的澳大利亚人,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在蛮荒大陆立国的澳洲人,尽管看起来有些散漫不羁,骨子里却依然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度。
或许这个晴朗的好天是个良辰吉日,在大教堂外的广场上,我们目睹了一对对的新人接连出入教堂依次举办婚礼。澳洲人的结婚仪式比国人要简单不少,新人步入教堂在神父面前念下誓词,接受众位亲朋的祝福,便告结束,倒是紧凑而方便。在教堂对面的海德公园里,还有不少拍婚纱照和婚礼照的新人——有白人、黑人、印度裔还有华裔,澳大利亚这个移民国家的多元化,在这里尽显无遗。
值得说道下的是教堂对过的亚奇伯德喷泉,这可是被称为“澳大利亚最漂亮的公共喷泉”的所在,也是悉尼的街头艺人表演的集散地。
这个喷泉颇有些古希腊风格,中心是太阳神阿波罗,周围则是一些神秘的人物和各色动物。喷泉的设计师是法国人Francois Sicard,而喷泉的名字则是取自赞助人J.F. Archibald。这是为了纪念一战时澳新军团对法国的支持而建造。
实用攻略
大交通这次澳洲之行,我们是乘坐南航的飞机,从北京出发,经停广州然后到达的墨尔本。回程则是从悉尼经停广州再回帝都,全程大概12个小时左右,基本准点到达。去往澳洲的机票现在不算贵了,单程差不多2000到3000。考虑到出行方便,我们从墨尔本前往悉尼的航班定在了市区机场,维珍澳洲公司,400多人民币一人,飞行1个多小时。
签证澳洲的签证其实门槛并不高,和申根签或者是难度更高的美签相比,算是很容易申请的了。甚至护照原本都不需要出现,只需要复印件(彩色)。其他如在职证明、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资产证明等都是常规选项。而且澳大利亚给的签证期限很大方,一年多次甚至三年多次都不难。澳签可以自行网上申请办理,不过说实在的,要填的东西还是挺多过程也满繁琐的……找个旅行社代办最简单,价格也贵不了多少。需要注意的是,澳签现在给的都是电子签,护照上没有贴纸(办理时也没收你护照啊),直接发送到当初申请的电子邮箱,若你看到“VISA GRANT NOTICE”的字样,那恭喜你,你已经成功获签了。接下来就是核对名字、护照号码以及签证的有效期。到时打印出来随身带着就行了。现在持新版的中国护照在澳洲出入境都可以自助通关,直接刷护照再通过人脸检测就能出入境。但紫陌手上的还是2009年的老版护照,只能走人工通道,不过现在走人工通道的旅客少了,倒是也排不了多久的队。
兑换&汇率澳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基本在1:4.78左右。
住宿悉尼 悉尼剑桥酒店 Cambridge Hotel Sydney地址:212 Riley Street, 2010 悉尼 400~700人民币/晚这家酒店在一座小山坡上,离海德公园非常近,坐地铁也比较方便,但紧邻的街区都是居民区,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感觉。房间面积不小,高层的视野也非常开阔,我们住的房间还带个小阳台,在上面晒晒太阳看看书吹吹风感觉很好。酒店的员工也非常热情,有求必应,临走时还会送一块包装印有住客姓名的巧克力,服务真的是非常nice。
美食悉尼鱼市场有无数的旅游攻略在大声称赞悉尼鱼市场,说这个1945年就已存在的海鲜市场是南半球最大的同类鱼市场,每天有100种海鲜上市,且在市场里立可加工,是旅游者的必来之地。有无数的旅游攻略在大声诟病悉尼鱼市场,说这个毗邻水泥厂的地方风光和环境都不属上乘,市场里奸商遍地,物次价高,旅游团众多,人满为患……
好吧,其实这个名声在外(无论是好名还是恶名)的鱼市场,买和卖的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华人……旅游团一个接着一个,而海鲜的性价比确实不算高,甚至还稍有些昂贵。不过若是只是为打卡或者尝个新鲜,倒也没有传说中那么恶名昭著——至少在这里,你的交流不会有任何困难。
当地交通悉尼当地的公共交通都要用到澳宝卡opal,到达悉尼机场后沿着去地铁的指示标下楼,在地铁的进站口就有售卖点。澳宝卡不用押金,充多少是多少,可以乘坐悉尼的地铁、公交、轻轨、渡轮,非常方便。
装备相机装备这次轻装出行,带的是索尼的A7R2+16-35+70-200,总体比我之前的D4+大三元的配置轻了不止一个量级……转换插头,澳大利亚的三插插座形式与中国标准类似,但是两插不一样,中国的两插是平行的,澳洲的两插是就是三插的下半部分。便携WiFi, 不想带的话,用国内运营商的国外流量套餐也可以,一天几十块钱封顶。必备APP1、Google Map国外导航必备!2、Tripadvisor主要是找餐馆用的,可以查看餐厅评分和位置。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