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历史概况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隋唐、明清时期的扬州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伦敦、香港。
建立邗城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国。公元前486年,吴灭邢,筑邢城,开邢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
建城广陵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 “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加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东汉末年,张婴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广陵一带转战十余年后,虽被广陵太守张纲诱降,但不久,许多农民起义军又响应黄巾起义。 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 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的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充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扬一益二繁华地-唐城
公元589年,陈灭,建立了统一的隋政权。隋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一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 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最后葬于雷塘(今扬州近郊)。隋末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2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访使和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和中心的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交往和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波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诸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卜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
烽烟滚滚-宋大城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人战争的破坏之中。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三位。公元 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进逼下,迁都扬州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的繁荣。1275-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富甲天下-明清扬州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盟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人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扬州,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蝉、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80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了扬州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中心的形成。
谢谢观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