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威双雄的恩怨情仇
一夜“漂流”,当晨曦微露之时,我来到船顶的露天上,我们所乘坐的“奥丁号”内河游轮已经沿着莱茵河从荷兰的奈梅亨航行到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在依然是蓝色的天幕下,路灯依然闪烁着光辉,杜塞尔多夫秋日的清晨,带着一点湿润的凉意,远处高耸的莱茵电视塔与河边圣拉姆本图斯教堂的高而尖的屋顶,都清晰可见。
晨跑的人们从河边的步道上接二连三地跑过去,太阳终于升起,这座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的首府,中国移民口中的“杜村”(杜塞尔多夫的德文名叫Düsseldorf, 而Dorf是“村庄”的意思,叫“杜村”还真是没有错),正在慢慢苏醒。这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首站,下午我们将去到莱茵河下一段的科隆——杜塞尔多夫与科隆大概是北威州最出名的两座大城吧,而这北威双雄间的爱恨情仇,也是绵延数百年,传奇精彩。世间有许多纠葛着恩怨的双城——譬如巴黎与伦敦,洛杉矶与纽约,圣彼得堡与莫斯科,平壤与汉城,抑或北京与上海,或是重庆与成都。但或许其他所有的双城故事都不及杜塞尔多夫与科隆之间来得激烈,这对冤家间的“战争”,可以说已经持续了快800年……
时光回溯700多年,1288年的6月5日,在科隆和杜塞尔多夫之间的沃林根上,杜塞尔多夫伯爵冯·贝格赢了他这辈子最大的一仗,他所率领的军队击垮了由科隆大主教西格弗里德率领的大军,彪悍的武装民兵虽然是步兵,却把裹得跟铁罐头似的大主教麾下的骑士军团打了个稀里哗啦,双方阵亡人数超过了6000……这场中世纪最为血腥的战斗背后根源和参战方其实都颇为复杂,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之前一直耀武扬威的科隆联军战败,而“杜村”却获得了城市权(终于不是“村”了)。
或许梁子就这么结下了吧。科隆与杜塞尔多夫在接下来几百年间也没少互掐。不过杜塞尔多夫似乎总是偕着当年大胜的余威,总是压着科隆一头。二战时这两哥们儿几乎都被炸了个精光(科隆好歹剩了个大教堂,杜塞尔多夫几乎渣都不剩……),战后德国变成东德西德,科隆满怀憧憬去申请西德首都,却被波恩拔了头筹;而后就连北威州的首府也没捞着,老冤家杜塞尔多夫给截了胡……
这还了得!叫你“杜村”都是轻的!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沃林根战役自然不会重演,不过我说你啤酒不好喝,你说我肘子不正宗的骂战自然是少不了的,这“地图炮”,德国人其实也玩得很溜……
“杜村”巡礼,晨光中的安静城市
杜塞尔多夫,这里还真是由一座莱茵河畔的小村庄发展而来。不过我们现在这里已经是莱茵河畔德国排名前几的大城了,这里的移民也非常多,来自中国的移民也在这里扎堆儿,文化十分多元。
就在莱茵河畔不远处的圣拉姆本图斯教堂,据说是杜塞尔多夫现存四座罗马天主教堂之一。同时它是城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筑,见证着杜塞尔多夫老城的兴衰——这座在二战几乎被彻底抹平的城市真的没剩下多少老东西了。
和恢弘壮丽的科隆大教堂相比,圣拉姆本图斯教堂显然相形见绌——既没有高耸入云的尖塔,也没有宽敞无比的礼拜堂,更像是欧洲某个小镇中一个当地人日常来的小教堂。不过,她已经是“杜村”屈指可数的“老物件”了。
宫塔也是杜塞尔多夫的标志建筑,同样位于莱茵河畔。这座下半部为圆柱形,上半部为八角形的造型奇特的古塔原本是14世纪公爵城堡的一部分,但是胡来大火烧毁了城堡,只留下了这个最后的遗存,现在这里是一个船务博物馆。
我们朝着老城中心的集市广场踱步,路边的咖啡厅、商店都还没有开门。不过也有勤劳的厨师已经早早地起来忙活,看看这满胳膊文身的大厨烤的德国大肘子,是不是还挺令人期待的?
集市广场和杜塞尔多夫市政厅紧挨着,其实广场并不大,中间矗立着1711年雕成的约翰威廉大公爵的青铜骑像,是他造就了杜塞尔多夫成为文化名城。
紫陌很喜欢的海涅的故居也是在杜塞尔多夫,位于老城区最繁华的Bolker街53号,这位浪漫的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什么?他写过什么作品?门德尔松谱曲的那首家喻户晓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词作者就是海涅。
杜塞尔多夫老城的精髓,是在国王大道——听起来名字很是拉风,其实来历颇为狗血,据说当年傲慢专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君临此地,却不料被连科隆大主教骑士大军都敢拉下马的杜村市民扔马粪……后来国王震怒之下,这条大街才改为国王大道,以示谢罪。
但不管怎么说,国王大道现在已经是杜塞尔多夫最富盛名也最繁华的购物街了。各种奢侈品店、珠宝店、潮牌店和餐厅、银行、咖啡馆都集中在这里。遇上活动折扣的时候,有的包包的价格还是不错的哦。杜塞尔多夫也有许多前卫潮流的购物场所,比如布罗伊宁格百货商场,全玻璃化的现代大商场,各种大牌潮牌都有。
科隆,为大肘子和大教堂而来!
沿着莱茵河一路南行,大概一个多小时陈诚,就能到达“杜村”的“冤家”——科隆。时值正午,在科隆的第一站,不是闻名遐迩的大教堂,也不是挂满爱情锁的霍亨索伦桥,而是可以畅快朵颐的百年老店Brauerei zur Malzmuehle。
想来这里必是当地的网红美食店,我们去时,店里高朋满座。拎着装满大杯啤酒的篮子四处穿梭的酒保个个都是日耳曼壮汉,来店里的客人没有不喝啤酒的,酒保们看谁面前杯子空了,立马就会换上一杯新的,有让人不醉不归的感觉。
对了,这些高大的酒保们还一扫我对德国严谨、刻板、不苟言笑的印象,插科打诨个个都是好手,看我举起相机立马摆上了POSE,真的很爱演!严肃的德国人,也有活泼幽默的一面嘛!
当我们的主菜上桌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为啥这德国人个个高大威猛了——直径貌似有半米的巨型盘子里装着大肘子、香肠、血肠、土豆还有酸菜,全都是高热量的家伙,再加上大杯的德国啤酒,这能不长肉嘛!嗯嗯,最好吃的还是烤猪肘,比我之前在因特拉肯吃的那家德国餐厅更为地道,肉质非常软糯,猪皮也被烤化融到了肉汤里,还真是一点精华也没浪费。这大口吃肉虽然过瘾,会不会感觉到油腻呢?这就得是搭配的酸菜的妙处了,一口下去,酸爽无比,感觉味蕾都被打开了,解肉腻也是极棒!
这一顿还真是酒足饭饱,好好打了一番牙祭之后再去逛荡的感觉自然是优哉游哉权当消食儿。科隆在大教堂附近莱茵河沿岸的这一段又被叫做“科隆长廊”,是一条沿河的狭长公园,以及咖啡厅、特色小店、画廊、艺术中心组成的文艺街区。秋日午后的阳光从树叶的间隙洒落,人们悠闲地沿着河岸踱步,生活还真是惬意。
或许没有什么能比科隆大教堂更加代表科隆了,二战时科隆全城几乎被夷为平地,而这座来自中世纪,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却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据说,当时盟军的轰炸机飞行员需要拿它当地标参照物。
站在足足有157米高的科隆大教堂面前,还真是会心生崇敬之感。尖尖的双塔直冲云霄,周围还有无数的尖顶和小塔,如同一片长矛的森林直刺天空。和欧洲其他那些大名鼎鼎的教堂一样,科隆大教堂也是一座历时数百年才完成的建筑奇迹,从13世纪中期起建,花了600多年才最终完工。
精致的彩绘大玻璃窗,寓意丰富而又精美的雕刻,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主礼拜堂……科隆大教堂的确不愧是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据说这里有中世纪德国教堂中最大的圣坛,甚至圣坛上的十字架也是欧洲大型雕塑中的珍品。每年700万游客从全球各地赶来,只为瞻仰这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哥特式建筑的巅峰。
霍亨索伦桥就在大教堂前,这座也有100多年历史的彩虹一般的大铁桥,与科隆大教堂组成了莱茵河上标志性的风景。铁桥中间是铁路,旁边是人行道,而在桥栏和人行道的栅栏上,都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爱情锁,密集得甚至组成了一面墙!人们相信,在霍亨索伦桥上挂上一个锁,将钥匙丢进莱茵河,爱情就可以天长地久。——嗯,关于爱情,似乎全世界各地的传说和愿景都是差不多的。
其实做一个风光狗的过程也并全是艰辛。在科隆,我们乘坐的游轮停靠的位置恰好就在莱茵河霍亨索伦桥畔。坐在房间的阳台上,就能看到远处熠熠生辉的科隆大教堂。我开了一罐啤酒,坐在躺椅上,听着舒曼的旋律,看天空渐渐暗下去,红烧云退向了远方,大教堂亮起了灯,然后按下了快门——这是我今年拍过的最惬意的照片。
实用攻略
交通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相隔不远,两城的交通就像北京和天津一样方便,城际快铁班次特别多,几十分钟就有一班,单程时长20多分钟到半小时,非常便捷。另外两城之间还有城际大巴,车程也只有1个多小时。
美食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的美食都以德国传统特色为主,大肘子、大香肠、酸菜、血肠(怎么感觉就是东北菜的翻版……),再配上大杯的德国啤酒——肉食动物门应该爽歪歪!推荐我们去的科隆那家Brauerei zur Malzmuehle,据说还是家百年老店哦!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