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而神秘的卓克基西索民居
每年冬季我都会把出行的目的地放在高原上,这次亦不例外。当我在去年圣诞节当日到达成都的时候,浓郁的节日气氛并没有影响我西行的脚步,换地铁去成都西边的的茶店子客运站,买了当天去阿坝州马尔康的车票,开始了我的川西之旅,清冷的川西高原才是我的最爱。 神秘的嘉绒藏族于我而言,虽向往已久然而却并不了解太多,只知道是藏族四大支系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嘉绒的历史和文化,我这次选择了嘉绒圣地——马尔康,因为这里有西索民居和川西最后土司的官寨,这些都是了解嘉绒藏族的一个好的开始。 旅行小贴士: 地址:阿坝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 交通:①自驾:成都—成灌高速—都汶高速—317国道—卓克基(约325km,6小时) ②公共交通:长途汽车:茶店子车站—马尔康,公交:马尔康—卓克基 食宿:非常方便,马尔康市和卓克基镇的食宿条件都很不错。 门票:卓克基土司官寨60/人(淡季为30元,11月1日——来年3月31日),西索民居门票免费。 优惠:卓克基土司官寨景区对散客实行“五免一”门票优惠政策。 西索民居,位于马尔康市东南方向8公里处的的卓克基镇西索村。现今的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市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的神秘建筑,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 ”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遐想......
昨天到达阿坝藏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了。今天上午十点起来吃过早餐后,从嘉绒美食街(我选的食宿地)出来到马路对面坐车去往卓克基镇,现在是旅游淡季所以时间一点儿不急赶。这里去往卓克基官寨景区的公交车很多,票价三元、大概20分钟一趟车,确实很方便!
在去往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路上,看到梭磨河上悬挂的风马旗迎风飘扬,它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习俗,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是藏族同胞独特的祈福方式之一。
长镜头下的西索民居,鳞次栉比地排列在一起,显得紧凑而牢固。
公交车到这个岔路口就是终点站了,向前是成都方向;向右转是小金县和四姑娘山方向,景区的大门就在右边了。
卓克基土司官寨景区大门,标着这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大门右侧的停车场,酒店饭店还有土特产专卖店在这里有很多,可想而知旺季的时候这里会是何等的热闹。
这里是携程上查询到的迦陵国际青年旅舍,据说性价比不错,有餐厅、标间和散客床位提供,可惜因临近双节已经暂停营业了。
走过了景区大门,来到不远处的红军桥上,河对面就是依山傍水而建的西索民居了,冬日里,静静的西索河绕村而过,梭磨河和西索河在这里交汇。
我没有立刻进入村庄,慢慢地顺着公路,来回转悠着东走走西看看,冬季的景区里显得有些萧条,周围几乎见不到什么游客。
建在西索河上的转经桥,连通着西索村和土司官寨的往来,桥上的转经筒内装有经卷,须顺时针转动,供过往僧俗信众转经祈福和积累功德。
轻轻走过转经桥来到村中游览,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
在村子的另一头,也有一座桥连着内外来往,看到路牌后,感觉这里才是西索村的正门,远处是西索民俗村的牌楼。
冬日里,安静的西索村。村内有无数洞天,无数拐角,无数小路,各种拐弯儿。始终是对那种转角遇见惊喜的弯弯拐拐寻寻觅觅,兴致盎然。在西索民居反反复复地拐来拐去,拐了一个小时多仍是流连忘返,但是却并没有拍到特别满意的照片。
很多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再来到这里可以住到藏民家里,包吃住才80100元一天,非常安静祥和的地方!
狭窄的石板巷,远处的小山上是土司官寨,眼下就是神秘的丹达伦寺了。
漂亮的西索民居,依地势而建,建筑材料仅能看到石板、木材和黄泥,密密麻麻的民居紧紧挨在一起,简单而牢固。
民居墙上用木牌刻着的六字真言,字体流畅,颜色漂亮。


西索村一组的丹达轮寺,丹达轮寺系佛教宁玛派(藏传佛教中的红教),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听说寺里保存有精美的、甚至是在藏区都很罕见的壁画,此时可惜无法参观了,守寺的喇嘛因为有事,正在锁门准备出去了,只好等下次再来参观了。
卓克基官寨下方,新修建的藏式建筑,看规模应该是要开饭店或者是旅馆的用途了。
西索村正门,漂亮的藏式牌楼!


从西索村出来后,感觉日头已经明显偏西了,于是返到前面来时的方向,去卓克基官寨景区大门口购票进入参观,听说官寨内全部逛下来需要2~3个小时呢,若时间去的太晚了,那游玩起来就不尽兴了。
又转回到了来时的路口,右前方路旁站牌下有公交停着,准备返回马尔康市区。
马尔康市
参观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从西索民居转出来后,我右转来到了卓克基官寨景区的游客中心,准备购票取票后进入官寨(我是在携程网上订的票,在淡季半价的30元基础上又优惠了2元,所以实际票价是28元),此时却发现在游客中心的左侧,还有一栋大型建筑,走近一看,是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既然都到门口了,那就要参观一下,纪念馆是阿坝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参观的,只是内部有些场馆在淡季没有开放,那就先参观下局部吧。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是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占地面积6324.85平方米,展馆面积1547.7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六个展室(万里长征、转战阿坝、三进三出马尔康、英明永存、红色记忆、迈向新长征),一个下沉式沙盘(红色足迹),一个多功能演播厅(红色视听),一个休闲中厅(品读历史)。以大量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视觉,融合现代声、光、电、3D等技术手段,通过雕塑、展板、灯箱、场景再现等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示了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翻雪山过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权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奇迹。红军在马尔康滞留的一年多时间里,广泛宣传革命真理,深入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境内组建群众组织和游击队等革命武装,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组织了梦笔山、松岗、石果坝、卡灰桥、大藏等大小战斗十余次。在县境内留下了大量的标语、文物等遗迹。这些文物、遗迹真实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
卓克基官寨景区游客中心,冬季里,临近元旦节了,自然见不到什么游客,也许我算是个另类吧。由于是淡季,工作人员也很放松,以致我后来进去换票时,值班的人喊了半天才找来售票员。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正门,巍峨气派硬朗!


记得老师说过:一个民族经历的艰难时期,就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不是还有段顺口溜吗?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川西最后土司的大宅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马尔康 县城东南约8公里的卓克基镇,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也是马尔康至成都、小金两条公路的交叉点,依山傍水,景色秀丽。卓克基土司官寨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始建于1918年,是川西末代土司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的。整个建筑由四组碉楼组合而成封闭式的四合院,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单层面积达1500平方米。正面南楼为一楼一底建筑,其底层由大门入内,系门厅;二层为汉式“会客厅”亦称“外宾厅”,为土司接待汉族官商客旅的专门场所,顶为平顶,如今天的阳台,用于沐浴阳光,观赏景色,或向隔河仰视的西索村差人发号施令。官寨正对面的北楼为四楼一底,一、二、三层为库房、客房、茶房等,四、五层正中为大经堂,两侧则对称排列着黄教、本教等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经堂;四层经堂墙外有悬挑出墙外的木质转经回廊,廊内安置有一列牛皮包裹的木质经筒。官寨左右两面的西楼、东楼分别为三楼一底、四楼一底建筑,是土司 及家眷的住房、书房、厨房、库房及当班大管家、小管家、杂役的住房;西楼、东楼左边分别有阶梯式木楼梯直通顶层,各楼房靠天井处又有一周木质回廊作为同层各楼道间往来的通道。在官寨左面耸立着一座与西楼连通的四角形的碉楼,初建时共9层28米,现仅存6层、余高20米,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不仅是土司及家人在紧危情况储藏珍贵物资及藏身的防御性建筑,同时亦是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换了票,从长征纪念馆一侧绕到了梭磨河边的木质栈道上,一直向前走,就是进入官寨的吊桥了;虽然经过红军桥,返回西索民俗村村口也能直接上到官寨里,但我觉得看过了阿来的《尘埃落定》后,有必要走正门,找找几十年前 "麦琪土司"进入官寨的感觉。
吊桥桥头,高大挺拔的碉楼,牢牢地固定着拉起吊桥的两根主钢索。
进入官寨的吊索桥上,一个人也看不到,惨白的阳光直剌剌地斜铺在桥面上。风吹得桥上的经幡猎猎作响,缓步上了桥,桥下河水碧绿清澈,遥想当年的“麦琪土司”被前呼后拥着、也正是从这座桥上进进出出官寨的吧,每次的出入,他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
从吊索桥上远看左上方官寨,却并不显高大,甚至显有些隐蔽。
沿路冷冰冰的导引指示牌,透着几分冬日里常见的肃杀与萧瑟。
经过了一个大大的迂回,我又顺着指路牌绕回到了西索村的对面,这里就是真正的官寨大门了,大门建造的不很气派,初看甚至还有些像某处普通的藏式农家小院呢。
立在官寨门口左边的行刑桩。三根木桩上挂着几条铁链子,两个十字架并着,手、脚、头的位置都装有铁铐,将犯人固定在架子上,台子上面站一个人用绳子套在犯人的脖子上用力一拉,人的自身反应口会张开,舌头向外伸,行刑人一刀下去,割舌的刑罚就结束了。挖眼、开膛破肚、断脚筋等等也会在这里进行...
进了官寨的大院,回身看去,第一道大门进来是一面高大的照壁,上面绘有麒麟等瑞兽,再上几个台阶后才是现在这里,到这里就是真正地进入土司官寨的内院了。
官寨院内天井,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五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至1940年,梭磨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了重建。1935年中央红军红六团于6月24日翻越梦笔山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的索观瀛土司亲率藏兵200余人进行阻击。藏兵枪法很准,将宣传民族政策的通司打死,红军被迫还击,藏兵节节败退。从梦笔山到卓克基有近100里的路程。藏兵败退到官寨,索土司下令凭借其坚固的攻防设施进行顽抗。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此时正值马尔康雨季,藏兵使用的火药枪因受潮而无法使用。藏兵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了,这样红军就占领了土司官寨。
一座官寨,就是一个嘉绒藏区的博物馆,这里是嘉绒藏区的农作物介绍和实物陈列。
嘉绒藏族历史展厅大体上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改动很小。由于没什么游客,负责检票的两个小伙子在大门外悠闲地烤着太阳,偌大的官寨到处静悄悄的,只有我独自在参观,气氛略微显得有些沉闷和压抑。
土司大伙房。这个大伙房是给土司客人做饭的地方。眼前的陈列,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嘉绒藏族的餐饮用具。
官寨二楼走道的窗台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傩戏面具,狠狠地吓了我一跳。


蜀锦楼。毛泽东同志当年长征时进驻官寨,曾在这里住宿和批阅文件。
土司私人餐厅,布局严谨,装饰用料奢华,茶具餐具制作精美而讲究!
土司议政厅。相当于现在的地方上县委、县政府的常委会议室。土司会议中,讨论研究重大事情、制定决策、发布决议等都会在这里进行。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的在那里,保持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全部得到” ----《尘埃落定》 阿来
在整个建筑的第五层,俯瞰官寨,一座气势不凡的建筑,只是当年的霸气已被岁月稀释了很多!
"事情发生的越多,时间就过的越快。" ——作家阿来如是说。
参观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时间已到了黄昏时分,我慢步走下官寨木楼来到天井中央,回首望去,偌大个官寨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了,近百年里,曾经的明争暗斗刀光血影,此时也早已归于了平静,冬日里暖暖的阳光,缓缓拂过布满了岁月痕迹的褐黄色木楼,努力地想抹去往日岁月留下的尘埃,尘埃却早已随风散落在了地上。只是,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我们又将会去往哪里?
回到马尔康嘉绒美食街住处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了,吃了一天零食的肚子,早已是饥肠辘辘了。
卓克基土司官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