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古镇,因为喜欢在历史与现代中穿行,在岁月沧桑中寻找昨日的痕迹,在这里没有繁华的城市风光,没有浮躁的都市生活,只有那怡然自得的闲散时光。
鲁屯古镇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东北部,属于义龙新区范围,这里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喀斯特土地,在群山环抱中显得格外别致,这里山清水秀,古迹繁多,人才辈出,古镇至今有600余年历史,在当年,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就在这片极其偏远的地方,中举40余人,在北京殿试考取的进士11名,翰林之多为兴义之冠,走出了吏部天官、武略将军、台湾道台、汀州府知府,以及辛亥革命的众多将领。
认识鲁屯古镇,首先得从镇内的古牌坊群开始,在建筑结构方面,这些牌坊均为四柱三楼三门式,铆榫结合,因而坊座坚稳,坊体牢固。鲁屯古镇里曾经有4座古牌坊,可惜后来被毁了一座,现存的分别是建于道光十八年(1839年)“李汝兰之母百岁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李锦章百岁坊”,建于道光十九年(1840年)“黄健勋之母李氏节孝坊”,这不仅是鲁屯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见证人,也是黔西南地区“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里的每座牌坊都有一段历史事件来描述立牌坊的原因,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见这几座牌坊上面都有“圣旨”二字,有镇民描述,在鲁屯这个偏远的地方,能在短短十年就修建了四座牌坊,除了族人背景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鲁屯子弟当年参与了清政府发起的诸多战事,死伤惨重,为了嘉奖鲁屯人民拳拳的爱国之心,清朝当朝皇帝特御赐牌坊嘉奖,并在每座牌坊上篆刻嘉奖事迹留给后人观瞻。
鲁屯古镇的牌坊规格高,气势宏大,精美绝伦,在过去偏远、荒僻的贵州,无论是石牌坊还是木牌坊都不多,像鲁屯这样保存较好、精雕细镂的石牌坊群,不仅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是极为少见。只可惜,在时代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牌坊上很多雕镂已被损坏。
鲁屯是明清时期军事政治的中心,当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平南部(今日西部)之乱,命军南征,战事平息后,将南征的几十万部队就地留守在云南和贵州,军转民,在当地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屯堡文化”。军屯制把江南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思想观念带到了当地,也带到了鲁屯,在历代鲁屯人的耕耘下,到了清中叶时期已发展成一个人口稠密,文化、经济较为发达的集镇,那是这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两广、两湖、川滇商人云集这里,镇内遍集各省各地会馆、学舍。
鲁屯围鼓,是当地特有的民间曲艺,由鼓、锣、钹等组成,演奏时,所有人员以鼓为中心,跟着打鼓鼓师的鼓点做出各种踢、跳、蹬、翻等动作,或进或退,或转或蹲,时而碎步,时而方步、弓步,从这古朴原生态的舞步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炫目灵动的艺术美。
直至今日,当夜幕降临时,在明镜湖湖畔广场,当地村民就会自发聚集一起,演奏起这曲高亢激扬的“鲁屯广场舞”。
相传明代普安卫儒生王祚远,自幼天资聪慧,通贯九经,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位吏部尚书。后人在他刻苦功读的茅舍,建造学堂和望远亭。每年正月,当地父母家长携子女徒步上山拜谒,寓意来年“登高望远”,然后观看“魁星点斗”表演,希望点上榜眼、探花、状元等。
此习俗自此延续下来,据传颇为灵验,所以咱们鲁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这也就是当地另一个民俗特色文化《魁星点斗》。每当特殊节假、节庆日,鲁屯古镇都会看见“魁星”那欢快的舞步,为众人祈祷祝福。
1997年,贵州省考古队就在此发现了殷代出土的玦片(玉石的一种),认定是春秋时期的陪葬品。说明早在三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以前属夜郎国。今日行走在鲁屯古镇,看着眼前这一座座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的石头房子,就如穿越在那远古的明清时期。
当年鲁屯人大多为中原人士,因此在鲁屯古宅身上也依稀看出江南民居的影子,没有青砖,人们就用当地特有的石头砌墙,青瓦盖顶,屋主在房前屋后,还不忘种下几株绿色植物。
当年的石城墙还留下遗址,在鲁屯这里,似乎一切建筑都与石头有关,石头的房子,石头的戏楼,石头的衙门,石头的书院、庙宇,当然,古镇的道路也是石板铺设的。
杂草丛中,昨日的残垣断壁成了今日孩童们的乐园,童年的欢乐,却不知道这里散落着多少淡淡的忧伤。
交通:飞机:鲁屯古镇距离贵州兴义万峰林机场大约30公里,每天都有直达班车往返,目前已开通飞往国内许多城市的直达、经停航班,每天往返贵阳的班机就多达十几个航班。火车:距南昆铁路郑屯火车站6.5公里。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