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的素材放在这里很久了,一直也不敢动手,原因也简单,作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饱含历史,景致众多,如何在一个游记里面简单的说明全面清楚,到还是真的不容易。在疫情期间刚好有大段的时间整理资料,准备素材,老梆菜把颐和园作为一个单独的游记呈现给各位朋友,希望能一篇游记全面了解这个世界名园。另外如果一天游玩全部景点,花费的时间不说,耗费的体力实在是很大,所以老梆菜的照片也并非是一次游玩拍摄的,而是从一年四季多次去颐和园中选择的照片,见谅。老规矩,还是先选几张照片以飨朋友。
颐和园的历史
旅游过程中,欣赏颐和园这类的包含历史的景点,老梆菜还是喜欢先了解一下背景,这样可以使旅行不再浮于表面,收获更多。关于颐和园的信息网络上很多,甚至还有各六集的纪录片专程介绍颐和园。老梆菜收集整理了一下相关的历史信息,先简要描述一下,太多的传说和故事就在游记里不介绍了。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铜器、唐宋元明瓷玉及书画很多,当时著录的陈设达四万余件,清廷内务府专门设立《陈设清册》,建档管理。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国力转衰,清漪园陈设有所裁撤,至咸丰五年(1855)时实有陈设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园在内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园林,皆遭英法联军野蛮焚掠,在战火中严重损毁。据英法联军劫掠后的清册载,清漪园各处陈设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残破不整。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改称颐和园。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浩劫,园藏文物又被毁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并大力充实园内陈设。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园藏文物计有四万余件,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书画、古籍、珐琅、钟表、竹器、乐器、根雕、杂项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并有不少外国文物;从价值上看,国家级文物有二万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牺尊、缂丝长轴佛像图等国宝级珍品。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乐人、乐山、乐水”,颐和园的经典旅游线路
颐和园的园林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自然间形成了典型的“乐人、乐山、乐水”的线路的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乐人线可以沿着慈禧、光绪政治和生活的轨迹,欣赏昔日的皇家园林和今日百姓乐园的时代变迁;乐山线则是围绕万寿山展开,从排云殿到佛香阁,从铜亭到转轮藏,再加上山脚处的谐趣园,一一探寻揭秘其中的玄妙;而乐水线是以昆明湖和周边的景点为线路,欣赏以昆明湖为代表的北京水文化。详细的旅游路线可以按照进入的宫门大致可以分为三条:1、东宫门线路: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2、北宫门线路:北宫门---》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宜芸馆---》玉澜堂---》德和园---》仁寿殿3、新建宫门线路:新建宫门---》铜牛---》文昌阁---》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开放时间: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开放时间:6:30——18:00,园中园开放时间:8:30——17:00 淡季(每年11月1日至3月31日):开放时间:7:00——17: 00,园中园开放时间:9:00——16:00门票价格: 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 联票:60元/张(旺季),50元/张(淡季)。 联票包括颐和园门票和园中园门票(园中园包括文昌院、德和园、佛香阁和苏州街)。画舫摆渡:石丈亭---铜牛,宿云檐---十七孔桥,营业时间:8:30——16:30,单程30元/人
东宫门
老梆菜喜欢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因为这里应该算是颐和园最正宗的正门,而且这里的停车场是最大的。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
仁寿殿
仁寿殿区是参观了解颐和园历史的主要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在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而改名为仁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准其专摺奏事,从而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仁寿殿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已经被收藏保存起来,而大殿现在也不能进入参观了。
德和园
仁寿殿向北即是德和园,原为清乾隆时(1736-1795)怡春堂旧址。光绪时(1875-1908)改建,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是慈禧观戏的场所。德和园戏台始建于 1891 年,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为清宫三大戏楼。戏楼由三层的唱戏楼和两层的扮戏楼组成,唱戏楼从上向下分为福、禄、寿三台,可以同时演戏,还设有翻板、辘轳和高压水机等机关,可以表现神仙下凡、鬼怪遁地和喷水等场景。戏楼底部暗藏五口井,用以增强演出的共鸣效果。清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谭鑫培等都曾在此为慈溪太后献艺,被誉为京剧的摇篮。这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帝后生活用品及外国馈赠的礼物。
玉澜堂
玉澜堂是一座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三合院式的建筑。现在仅能在院子里参观,进入不了室内了。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是光绪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玉澜堂正殿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正殿内陈设大都是乾隆时制品,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1898年9月16日光绪皇帝曾在玉澜堂正殿召见握有兵权的袁世凯,令其助行新政。袁世凯阳奉阴违,转而告密。
宜芸馆
宜芸馆在颐和园玉澜堂后。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宜芸”寓藏书之意,馆之两厢建有配殿各五楹,东为道存斋,西为近西轩。宜芸门内侧廊壁上嵌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
乐寿堂
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的“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乐寿堂东跨院北侧的永寿斋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的住处,俗称“总管院”。
彩绘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喜欢彩绘的慢慢欣赏,估计至少也需要半天的时间了
排云殿佛香阁
万寿山前山、后山各有建筑群,前山的建筑群即是排云殿佛香阁。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听鹂馆饭庄是北京著名的一家经营宫廷风味菜肴的餐馆。听鹂馆饭庄以颐和园 寿膳房膳单为基础,制作宫廷菜肴著称。
清晏舫
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
宿云檐
宿云檐在颐和园西北部。原为一座城关,又称贝阙。宿云檐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楼内宿云檐原曾供奉关帝,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 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掠去。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为乾隆时旧物。 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没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此关可控制西如意门一带,与万寿山东的文昌阁一东一西,一文一武,象征着文治武功,文武双全。从石坊北面的石桥穿过,再过云岩牌楼,从一条小路向北行走,就可以远远看到宿云檐掩映在众树丛中,穿过用木头造成的曲折的栏杆桥,就可到达宿云檐城关。
半壁桥
万寿山北面的后溪河西端,南与宿云檐城关相对,北面通往北如意门,一拱一平两座石桥。西侧这座拱桥名叫半壁桥。而东边这座桥身低平的石桥没有名号。半壁桥是座古桥,桥基和卷券为青石砌筑,桥身为砖墙,汉白玉勾栏式桥栏板。
香岩宗印之阁与须弥灵之境
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轴汉藏建筑群为须弥灵之境,仿照西藏桑耶寺建设。其中藏式建筑部分原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周围分布四大部洲、日殿月殿、八小部洲、四色塔等藏式碉楼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3层高阁,1860年英法联军毁坏后,光绪十四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单层佛殿。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阁东、西各有3间硬山顶建筑,坐南朝北。香岩宗印之阁四面各有一座藏式碉楼建筑,就是象征性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分布于香岩宗印之阁的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分别为白、黑、红、绿的四色塔,象征大圆镜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这“四智”,是古人为“镇服妖魔、防止灾祸”而建造的。传说须弥山外的咸海中分布着四大部洲,每个大洲旁又有两个小洲,称为“中洲”,“中洲”共有八个,合称“八中洲”,也就是“八小部洲”。八小部洲建筑穿插在四大部洲和四色塔之间,各建筑内部原供有密宗神像。由于寺庙坐南朝北,须弥灵境建筑群中八小部洲的方位也与山南寺庙相反。
苏州街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了颐和园的苏州街。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紫气东来城关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在高大殿阁和围墙的夹挟中,有一条幽深的甬道,甬道尽头向右经过一条曲径,在一片高大的常青松柏的簇拥中,矗立着一座关阙式建筑,就是紫气东来城关。城关上建有两层阁楼,阁楼四周有刻花青砖砌成的城垛。远远望去,高大巍峨,颇有古意。关城正面题额曰"紫气东来",取老子出关典故,北面题额曰"赤城霞起",用晋孙绰《天台山赋》名句。此两额均为乾隆帝所题。登城可望谐趣园池榭。城关既是点景之处,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据点。
谐趣园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文昌院和文昌阁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贡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知春亭
在文昌阁不远处有个突入湖面的人工堆砌的小岛上,北有山屏,南面朝阳,四面临水,周边点缀山石,冬去春来,水面冰雪消融,水样碧波,沿岛种植的柳枝最早吐出新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来临,因此得名知春亭。
铜牛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一个被喻为牛郎化身的镇水铜牛,铜牛在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在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牛背上铸有乾隆撰写的八十字篆体铭文--《金牛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廓如亭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清漪园时,东堤无围墙,廓如亭可四面观景,视野开阔,因此得名。廓如亭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十七孔桥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十七孔桥最出名的是便是金光穿洞,在夕阳西下之时,落日余晖恰好照射在颐和园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金灿灿的夕阳点亮桥洞,远远看去就像桥洞内点满了明灯,人们将其称作“金光穿洞”,这种美丽的景色总是会吸引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金光穿洞的最佳拍摄时间是每年的冬至前后,持续时间仅有20分钟左右。
南湖岛
沿着十七孔桥走过,便是南湖岛。南湖岛位于北京市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整个岛屿呈圆形,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南湖岛北部是用山石叠成的假山。假山上建有涵虚堂和岚翠间,为岛中的主体建筑。涵虚堂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岛东南处有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东堤接壤湖岸,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一览无余,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并且有轮渡与湖岸的东北角及西北角相互通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