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别被城市发展抹去了记忆
又一次来到北京,突然心血来潮了,不参照旅游攻略、只带着一颗随心所欲的心和一个普通的手机,甘愿顶着32度的高温徒步游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去感受北京今与昔不一样的风采!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北京的胡同游有专门的、较为成熟的线路,网上更是攻略无数,像什么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等。但我并不想走现成的老路,只想随心所欲地走走,不管它有没有知名度。而且,与一些过度商业化的胡同游相比,这些不为人知的胡同窄巷也许更有原汁原味的味道…… 地点:西单、西单背后的胡同小巷。 路线:西单文化广场南门至西市南大街与西市东大街的交叉路口,直线距离1.9公里。 门票:无。 装备:帽子墨镜、短裤短衫、瓶水若干,充电满满的手机或相机。
大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永远不能抹去历史的记忆。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胡同人家,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往复。有时,也许就是跨过一个门槛的过程……
从西单文化广场南门至西市南大街与西市东大街的交叉路口,分布着众多胡同。这些普通普通的小小胡同,承载的却是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胡同”两个字,深藏着非同一般的内涵。从元朝到清朝“胡同”一词的写法竟然有十多种:火弄、火巷、火衖、胡洞、忽洞、湖洞……这些,您造吗?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却伴随着不小的代价,令人堪忧。
古老胡同:光鲜时尚背后的另一世界
对本人来说,北京并不算陌生——曾经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四年,这些年来来往往更是无数了,所以每次并无特意游览的兴致。 但这次闪袭京城,两天工作之外无以打发时间,于是在中午顶着32度的高温,用了两个小时游走于一个个狭窄的胡同,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前骑着自行车穿行京城大街小巷的日子。
这次住在西单附近,所以选择就近出行——不是旅游的游览,纯属漫无目的的闲逛。带着一颗随心所欲的心,就这样在胡同里自由穿行。 从西单文化广场南门至西市南大街与西市东大街的交叉路口,直线距离为1.9公里。以这条南北大道为中轴,道路东西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胡同,这些灰墙灰瓦的建筑,是一片片隐藏在繁华都市背后的真实的历史映像。
来吧,走进这些与现代城市似乎有些格格不如的灰旧胡同,去感受城市的昨天。 这是西单文化广场上古色古香的牌坊——“瞻云坊”,最初建于明代。因地处皇城西,且为单牌楼,所以又称为西单牌楼,如今名闻遐迩的“西单”之名正是得于此牌楼名。 “瞻云坊”毁于1923年。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部门决定按照历史原貌复建这座牌楼。2008年7月,消失了85年的西单牌楼重回“故地”。只是,新建的牌楼比历史上的位置略向北移。
西单牌楼老照片:原址位于今西单十字路口中心偏北,1923年因妨碍交通被拆除。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发展变化一直为世界所瞩目。但城市的发展如何与保护历史文化同步,始终是一个难题。于是,我们不断听到有人在感叹,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四合院与老胡同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点点消失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
北京是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其中,与普通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胡同,堪称北京久远历史的代表性产物。 如今,走在北京的大街上,路牌上名字稀奇古怪的胡同比比皆是:堂子胡同、力学胡同、钟声胡同、武功卫胡同……我相信,它们都有一番说来话长的来历。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北京的胡同游有专门的、较为成熟的线路,网上更是攻略无数,像什么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等。但我并不想走现成的老路,只想随心所欲地走走,不管它有没有知度。 反正,我喜欢这里没有背着各式双肩包、拎着各式相机的游人,胡同里来来往往的绝大多数都是穿着随意的居民们。混迹期间,我甚至喜欢那种偷偷拿出手机匆忙而胡乱拍摄的感觉,还有一点点小刺激。
高高的灰色院墙,幽深弯曲的小道,这样的胡同最有感觉,是不是?
胡同里人来人往,居民们都在为生活奔忙,无人顾及我这个陌生的闯入者。
只有大爷大妈们看到我的眼神,才让我有那么瞬间感觉自己好像有点另类或是格格不入。
但在胡同深处,仿佛离喧嚣的城市又很远很远,静得只有自己的脚步声。
其实,“胡同”两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而来,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从后来的史籍中看,从元朝到清朝“胡同”一词的写法竟然有十多种:衖通、火弄、火疃、火巷、火衖、胡洞、衙衕、衚衕、忽洞、湖洞……这些,您造吗?
但对这些在胡同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历史与现实也许只是一扇门的距离:过去太久远,缥缈而虚幻,只有关上门才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日子。
胡同里的人家,也许有一天会离开这里进入高楼大厦。如果那一天到来,相信他们一定不会忘却这片时常泛起历史烟尘的地方。
繁华大街:现代社会夹杂的历史片断
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名头,这可不是盖的!道路宽敞,各行其道;人们排队候车,秩序井然。
亲见亲闻这位老外拿着地图在打听道路,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为热情好客,并能够提供英语服务的JC大哥点个赞!
而西单堪称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车辆川流不息,行人摩肩接踵、步履匆匆。
22路公交向西单商场驶来,干净整洁的花园城市啊!
但哥并不是来逛街的,所以既不眼馋满街的美女(不时偷看几眼还是有的),也不进鳞次栉比的那些高大上的商场。
让我感兴趣的依然是满眼繁华世界里,那些并不太起眼、却承载着岁月和历史的“老东西”……于是,从附近的胡同钻出来继续扫街,沿西单北大街向北直行,进入西四南大街。 在西四南大街107号,正是庆丰包子铺西单店——其实在“庆丰包子”没有如今这样大出风头之前,我已经在这里多次品尝过了,因此对它并不陌生。当初,领导人去的是月坛北街的庆丰包子铺,但它们都同属一家大型连锁企业。
“庆丰包子铺”是北京的老字号饮食店,创建于1948年,原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单东南角。起初只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因其所营包子口味地道,1956年公私合营后便专一经营包子。1976年正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以经营包子、炒肝为主,被称为“中国风味特色餐厅”。
继续西行,在喧闹的西四南大街上有座别致醒目而又十分静谧的建筑:坐落在西四南大街57号的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据报道,2005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访华期间曾在此参加礼拜并发表演讲。美国国务卿赖斯也曾参加缸瓦市堂主日崇拜。
缸瓦市堂于1863年由英国伦敦会创建,是北京市现存最早的基督教会。这座教堂见证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1900年6月,缸瓦市教堂曾被义和团烧毁;1903年,英国伦敦会从缸瓦市房主手中购地逐渐重建教堂,并建立了医院和学校;“WG”时期,教堂被迫停止聚会,直至1980年7月恢复礼拜,成为第一间恢复礼拜的教堂…… 也许您不知道,这里还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故居之一。1921年,老舍先生在缸瓦市教会的英文夜校学习,并参加主日学服侍,并于1922年接受洗礼。 这是在被义和团烧毁前的缸瓦市教堂。
老照片分别是1918年的缸瓦市教堂和1980年恢复礼拜的缸瓦市教堂。
离开缸瓦市教堂前行约150米,一座古式建筑和看起来很有年头的古塔吸引了我。古建筑位于西四南大街43号,门口北侧挂着“正阳书局”的招牌,其实这里是万松老人塔。
踏过台阶,倚着红门,慢慢跨入院内。古塔和文保纪念碑迎面而见。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标志之一,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
万松老人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砖塔胡同因之得名。
院内南侧的一个房间是“正阳书局”。这个正阳书局开办于2009年,是一个纯粹公益性质的书屋,里面的书籍基本都和老北京有关,人们可以免费借阅。据说,老板是个从祖上算起至今在北京生活了六代的80后北京青年,因痴迷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辞去了在外企的工作后创办这家书局。
踏进这个幽静的院落,世间的纷繁芜杂好像瞬间就被隔在了墙外。“闲情可读书,无事可静坐”,或占一角静静阅读,或与友人谈天说地,甚至像这只猫猫似的打打盹,简直是在喧哗的都市里寻找到一个放松精神的地方。
当然,除了看书、聊天,还可以去了解一下这座古塔以及砖塔胡同的过往今昔。
院内有间“展陈室”,便详细介绍了这座古塔以及砖塔胡同的历史。万松老人塔,是高僧万松行秀禅师圆寂后的瘗骨之地。他是金元时佛教曹洞宗著名禅师,其弟子耶律楚材,在金元之际同样拥有显赫的名声,为成吉思汗格外器重。西征之际,万松老人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只有简短的八个字,但在中国历史上确非常有名:“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看着这些不同年代的万松老人塔的老照片,真是令人感叹万千……
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本是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1900年义和团将这里作为进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组织的总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后砖塔胡同因此遭到了极大破坏,各大戏班纷纷逃离,此后逐渐成为民居。 上世纪20年代,鲁迅、刘少奇都曾先后在砖塔胡同居住;自50年代开始,作家张恨水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直至1967年在此去世。期间完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孔雀东南飞》等11部中长篇小说。
砖塔胡同与老舍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他的小说《离婚》,正是以砖塔胡同为背景创作的。作为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砖塔胡同竟然隐藏着如此之多的传奇,早已吊足了我探究的欲望。只可惜时间不允许,只能留待以后来京时,再细细品味这个七百多年古老胡同的独特魅力!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