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故事,需要先踏上旅途
总有些远方是无法在摩天高楼上眺望到的,总有些和风是无法在浑浊的香水味道中嗅出的,总有些足迹是西装革履和8厘米高跟鞋无法踩出的,总有些真理是在会议室和办公桌上无法参透的,总有些故事,需要先踏上旅途。如果有,哪怕只有那么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徒步远山,还是沉浸大海,亦或者像我一样,开一部车,在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城市间穿梭,去寻找那些历史留下的些许痕迹和绚烂的瑰宝。如果说自驾是一种自己与心灵的对话,那么这个对话的桥梁就是车与路。如果说摄影是一种内心的表达,那么这表达的媒介就是相机与成像。
与其淹没于北京环路上堵成的银河,不如给自己一些喘息的机会,无论曾经对什么有所向往,今天都是出发的最好时间。那些承载着万千人类和自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臻宝的缪斯神殿(指博物馆)总是发出耀眼的光芒,引领着我去探索和了解。
路在脚下,同样也在车轮之下,耳边泛起的不再是会议纪要和领导致辞,而是发动机和排气筒低沉的嚎叫。视线中不在是word表格和工作日报,而是那成片的绿色铺满前路和后视镜中逐渐消失的后车大灯。目的地就在前方,全看热爱。也许你会选择一处荒野尽情驰骋,也许你会拐进一撇山谷游尽山泉竹林,也许你也会与我一同去往那些缪斯神殿(指博物馆)去看那些被历史涂上厚重的底蕴的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河北省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成立,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 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院内藏书5万余册,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截至2014年末)。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执灯形象。宫女梳髻覆帼,着深衣,跣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组成。各部分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器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铭文九处,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因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案是古代的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仅存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处探出四只引颈长鸣的展翅凤鸟。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龙飞凤舞,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繁密。流畅斑斓。四条龙的龙头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栱,斗栱托起案框,斗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斗栱应用实例。案框一侧有铭文:“十四祀,右使車,啬夫郭、工疥。”
错银双翼铜神兽共出土2对4件,形制相同。为镇席之器或陈设品。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扭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它的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十分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饰,周身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背部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器腹均有铭文,说明神兽制造于王cuò十四年。四件神兽分别由官府的不同机构、监造官和工匠制成。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衣的起源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9张) ,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刘胜的那件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
而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的护宝人耿硕耿老师的讲解下,也了解到业界现在并不单一称之为“衣”而认为“匣”更为接近金缕玉衣的行驶状态。
错金博山炉错金博山炉是一种熏香用具,通高26厘米,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炉柄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
彩绘石侍奉浮雕五代·后梁(公元907年—923年),1995年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这组侍女群雕,经过雕刻者的精心构思,他们手持各种器皿。侍女发式也比较复杂,有抱面高髻,椎髻,环髻,单髻,丛髻等,头戴花,上插白色梳。柳叶细眉,樱桃小嘴。内为抹胸,红色或者白色长裙,外穿褐色,白色,红色,三色的窄袖短襦,在襦裙上用细墨线描绘出散点花卉。肩上披着披巾,腰上系着绦带,脚上穿着高头履,每个高约0.54米。画面主题(贵族官僚家中的仕女生活)。此为墓后室东壁浮雕,汉白玉石,着色,表现侍奉墓主人的队列。该浮雕除队前一侏儒外,有侍女十三人,手中各持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具、器皿,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写照。
根据耿老师介绍,并不能以此就认为唐朝时期的乐队就是这样的形式,因为石碑是作为墓葬品而雕刻的,显然是为墓葬服务的,只能说明其中的画面展现了一种悲哀的情绪,而不能就认为唐朝时期的乐队就是这样的。
兆域图兆域图,是1983年10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发现的一块铜板地图,图文用金银镶嵌,铜版背面中部有一对铺首,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陵园包括三座大墓、两座中墓的名称、大小以及四座宫室、内宫垣、中官垣的尺寸、距离。铜版上还记述了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它标志着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价值,在地图史上比外国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它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筑设计平面图。它标志着远在2400多年前,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卓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兆域图》此图在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价值,在地图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它比外国最早的罗马帝国时代的地图还要早600年。中华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传统框架体系以及它的杰出成就曾对世界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便创造了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艺术,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基础。夏、商、周时期,随着奴隶制时代城市的兴起,在偃师二里头、尸乡沟、安阳小屯、黄陂盘龙城、歧山风雏、扶风召陈等地分别发现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址,包括夯土高台、殿堂、廊庑、城垣等建筑遗迹和大批建筑材料。东周时期列国都城纷起,从一些战国铜器花纹上看到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出现了台榭式的高台建筑,以上考古发现充分地显示出当时的营建水平,兆域图的发现为我国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科学工作者还通过对兆域图上平面的实测与文字记录的尺寸的换算,发现这份设计图采用了1:500的比例尺缩制而成。以往文献记载,使用比例尺绘制地图,以西晋裴秀为最早,中山国兆域图把缩尺制图的历史提早了6个世纪,这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5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辉县固围村发现的战国魏王陵墓群,其平面布局、陵上封土结构与平山陵墓基本相似,因此,学者们认为制作兆域图是当时列国通行的制度,是一种已经程式化、制度化的规划设计图,因而具有时代典型的意义。兆域图上的主体建筑是五座堂,王堂居中,左右为哀后堂、王后堂,各方二百尺,为第一等级建筑;两侧分别为夫人堂,口堂,各方百五十尺,为次一等级建筑,这些建筑应分别为五座大、中型墓地面上的享堂建筑,它们分布在一个呈凸字形的大夯土台上,夯土台外有内官垣、中官垣两道宫墙。北部内中官墙之间还有𤵪宗宫 [2] 、正奎宫、执旦宫、大将宫等四座宫室方各百尺为第三等级建筑、规模最小,称宫不称堂,可能不属陵墓。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山王、后陵园。
邺城,关于大乔小乔的地方
邺城博物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显王村村北,距县城20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邺城遗址北侧。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这是依据《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临漳古时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是建安文学发祥地,奇才鬼谷子诞生地,西门豹投巫治水发生地,铜雀台所在地。6根成语景观柱表现的内容为“窃符救赵”、“曹冲称象”、“下笔成章”、“文姬归汉”、“快刀斩乱麻”、“空城计”的故事,彰显出邺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铜雀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18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因历代名人题咏甚多而名。
临漳古称邺,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主馆内部分为六个展厅,分别是“序厅”、“中原要地、富庶粮仓——史前至秦汉时期的邺地”、“魏武雄才、崭新都城——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大话中原,解密雄伟的汉魏洛阳城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个别笛子在主音旁有调节不孔,有的尚留有制作时的设计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2厘米,7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第六孔与第七之间靠近第七孔处穿一个调音,为竖笛,经测音可发出声音阶,调音孔可以发两变音。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同时它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英国出版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载文介绍了这一发现。据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居中介绍,他们是在发掘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在一些墓葬主人的左股骨两侧发现这些骨笛的。经动物学家鉴定,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过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当前民族管乐器的制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计算水平之高,令人惊叹。专家研究发现,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这些音程关系,经过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音乐艺术实践,直至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在计算和理论上加以科学化的总结,才使人们对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认识。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古代贾湖先民曾在此居住了千年之久。张居中等人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共在此进行了六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器物。
妇好鸮(xiāo)尊出自中国商朝晚期,是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之一。该器造型实用、纹饰精巧,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该件鸮尊,英姿飒爽、雄壮威武,细细观察它身上的纹饰,主纹高出器物表面,阴线的刻纹相辅,整件鸮尊的纹饰主次分明,有着鲜明的层次变化,具有商代铜器的大气肃穆和独特的神韵。因而,商妇好鸮尊能被推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九大镇院之宝”。仿照鸮(xiāo)鸟的形象所制成的青铜酒尊在商代晚期极为盛行。鸮,俗称“猫头鹰”。鸮鸟,以其特殊的外表及独有的生活习性在商代人眼中充满了神秘感,久而久之将这种神秘感转化成一种神圣的宗教情感,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之一。
妇好鸮尊通高46厘米,重16.7公斤。内壁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整体造型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鸮作生活原型,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两足粗壮有力,同垂地的宽尾构成一个平面,给人沉稳之感。鸮首后部有一呈半圆形的盖子,盖子的前端站立着一只小的鸮鸟,小鸮鸟后面还跟随着一只小的夔龙。在鸮尊的颈部还出现了一只弯曲变形的鸮鸟,巧妙地构成了把手,使整件器物集完美艺术和实用为一身,浑然天成。鸮尊的噱部和胸部的纹饰为蝉纹,颈部两侧装饰了夔龙纹,在两边的翅膀上对称装饰了盘绕的蛇纹,在尾部还出现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鸮鸟纹样,整个铜尊的花纹布局可以说是平面线条和立体纹饰的精妙结合。在通高仅有46厘米的鸮尊之上,布满了饕餮纹,云雷纹,羽纹,蛇纹,蝉纹,夔龙纹等八种纹样,每一种纹饰既可以独立表现,也可以相互勾连缠绕,将这个神秘的夜的使者装扮的更加肃穆凝重,同时也透露出几分稚气可掬,天真活泼的艺术气息。古人在制作鸮尊的时候,不是为了实用,也不是追求“为艺术而艺术”,而是把鸮作为崇拜的对象,是意志和精神的寄托。从妇好鸮尊那毫不掩饰的威慑和怪异夸张的立体造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类童年时期纯真而高尚的审美观念。它体现了商代青铜艺术特有的庄严狞厉的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云纹铜禁粗细不一的铜梗,如编织中国结一般,筑成铜禁禁体的朵朵“云彩”——铜梗共有5层,最内一层铜梗最粗,作为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数条支梗,一如搭建建筑构件的斗拱。支梗纵横交错,相互卷曲盘绕,却又互不相连,都在单独以最内层、也是最粗的铜梗梁架作为支撑。如斯这般,重叠5层,美轮美奂。禁身四周,攀附的12只龙形怪兽有序排列,它们曲腰卷尾,探首吐舌,把嘴巴伸向禁体中心,不但形成群龙拱卫的艺术造型,还似垂涎酒的醇香、贪恋酒的美味。禁体之下,有序蹲伏着12只虎形异兽,张口吐舌,似不堪重负,似气喘吁吁,托起禁身,更构筑起铜禁的庄严、神圣。
怪兽是龙是虎,似已无关紧要。但它们与禁身共同构建而成的铜禁,恰似在云游青天,那飘荡的朵朵祥云把铜禁装点得腾云驾雾,似梦如幻,飘然欲仙——此为醉酒之幻觉乎?此是酒中有仙乎?云纹铜禁,因此得名。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中国七代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西汉刘邦定都于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里坊制以及中国都城建筑的“建中立极”制在此形成,并为后世都城效仿。周汉晋魏风云际会,8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的仅有4次交往,3次在汉魏洛阳故城中,这座城市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 访汉魏故城时,面对对这座城市悠远、辉煌的历史曾经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概叹。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永宁寺遗址北魏後期都城洛阳的重要佛寺故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15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内﹐坐落于北魏宫城的西南侧﹐占地面积达9万平方米。它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寺建于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为灵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534)被大火焚毁。 永宁寺遗址中央﹐迄今尚存塔基遗迹﹐为高大的土台﹐当地俗称木宁寺或木塔寺﹐清代误定为陵冢﹐树“汉质帝静陵”碑﹐至今碑石犹存。遗址于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察﹐19791981年发掘。永宁寺塔为木塔﹐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原为九级﹐举高九十丈(《水经注‧谷水》条又记为四十九丈)﹐今仅留塔基。塔基夯筑﹐平面略呈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基座东西101米﹐南北98米﹐高度超过2.5米。在下层基座正中筑上层基座﹐平面方形﹐边长38.2米﹐高2.2米。台基四边用青石垒砌压边﹐基座四面均设踏道。原来基座四周应绕置石栏﹐现仅在其附近散见一些石栏构件。木塔建于上层基座上﹐现尚存方形础石124个﹐分内外5圈﹐排列整齐有序﹐皆呈正方形的网格式。除外圈檐柱每柱下只置一石外﹐其馀诸圈础石皆用上下三重平石叠砌而成﹐包砌在夯土层中﹐最上重的平石刻有榫槽以使立柱固定。在第四圈础石内﹐筑成土坯垒砌的方形实心体﹐为木塔的中心柱﹐边长20米﹐残高3.6米。在其东﹑西﹑南三面各开5龕﹐每龕都设在两柱之间﹐宽约1.8米﹐进深2030厘米﹐呈弧形。龕内原有塑像﹐今仅存残块。中心柱北面没有壁龕﹐只见方形柱槽﹐原应为支架木梯的登塔之处。檐墙外涂丹朱﹐内绘彩色壁画。壁画内容有菩提树﹑背光和莲花化生等佛教题材。塔基地面铺有一层较厚的白灰硬面。在檐墙残基与白灰地面处﹐保存有门窗的遗痕﹐按门窗遗痕及每面10个檐柱推算﹐木塔底层外檐每面应面阔9间﹐与“三窗六门”的记载相吻合。
水陆庵,泥塑史上华美的篇章
水陆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为六朝名刹,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被誉为“中国的第二个敦煌”。它三面环水,形似孤岛,帝有青山耸立,周有河水环流,故称水陆庵。据考证,该庵原为唐悟真寺的下院。明代时秦王朱怀埢常游历于此,因喜欢这里的景色,奉庵为王府佛堂,遂大肆整修。
水陆庵素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的佛教圣地。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是当时举行“水陆大斋”“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
“水陆庵”位于秦岭北侧蓝田县境内,县城东南十几公里王顺山脚下的小河旁。地处蓝田县城东10公里的普化镇王顺山下,原名水陆殿,为六朝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见的彩塑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水陆庵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大的壁塑群。壁塑群把绘画、圆雕、浮雕、楼刻艺术手段容为一体,在墙、梁、柱上镶满了3700多尊人物及自然界万物的塑像。件件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在方寸之地上映出气象万千的意识效果。
所说壁塑,也称“隐塑”或“影壁”,是中国绘画、雕壁合一的艺术形式,多以山水、花卉为题材,并施以色彩,形成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特殊样式。其造型、身姿、表情、服饰等繁复各异。它是陕西省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彩绘泥塑群,泥塑内容、结构和彩绘非常特殊,保存了多种历史艺术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佛教研究价值。
蓝田水陆庵的水陆殿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至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修建,殿内13面墙壁上精雕细塑着大量泥制彩绘塑像、壁塑、悬塑,总计3000多尊。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独具,尤为突出,立足故事情节,追求场面动感,抓住表情、眼神、动态等环节的变化,以写意而达意境,以塑体而托思,以人物粗矿、文静性格、喜怒哀乐的表情跃染壁上。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以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为蓝本,充分发掘景区资源,采用高科技舞美灯光,将历史故事与实景演出相结合,重现1300多年前华清宫里那段感人肺腑的李杨爱情故事。
《长恨歌》本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型歌舞剧《长恨歌》在历史故事的真实发生地——华清宫用舞剧的艺术形式,对白居易的传世名篇《长恨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给予艺术再造,还原了一段恢宏壮观的历史情境和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整场舞剧全长70分钟,由“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夜半无人私语时”、“春寒赐浴华清池”、“骊宫高处入青云”、“玉楼宴罢醉和春”、“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鼙鼓动地来”、“花钿委地无人收”、“天上人间会相见”等十幕组成,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高科技灯光音响及特效等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和千古绝唱的爱情传奇,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一千多年前发生在骊山脚下,华清池畔的凄美爱情故事,感受浓郁的盛唐文化气息。
序 幕: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朵美丽的荷花绽放在清波荡漾的九龙湖上。披着长纱的杨玉环从花中翩然而出。娇柔的身影,如玉的容颜,璀璨了苍翠山峦,朦胧了烟树龙榭。夜空中,杨玉环如仙女一般,飘然而来,将人们带回到那段远去的历史……第一幕:一朝选在君王侧千娇百媚的杨玉环奉诏入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明皇端详着花容月貌,娇艳无比的玉环,以金钗钿盒赐于其做定情之物。金殿举行册封大典,朝臣入贺,歌舞伎出,广袖云肩,乐舞妙曼,气象万千,唐明皇与杨贵妃沉浸在欢乐幸福当中。第二幕:夜半无人私语时天上繁星闪烁,明月如钩。“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明皇与贵妃仰望银河,共诉衷肠,焚香盟誓,情长意深许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衷心誓言。他们在牡丹丛中追逐嬉戏,倾诉着爱意,缠绵着柔情。
第三幕:春寒赐浴华清池在众多宫女的簇拥下,杨贵妃罗裘薄纱,酥胸半遮,薄薄的水帘下,贵妃与宫女妩媚的身影形成一幅“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洗浴图。贵妃娇柔的身影在一个透明的水体中轻摇慢舞,丰腴美艳像雨中梨花,玲珑剔透如含露玉枝。晶莹柔妙的温泉浴出了国色天香的杨玉环。第四幕:骊宫高处入青云大唐皇宫巍峨,气势恢宏。安禄山见驾唐明皇和杨贵妃,带来了胡人盛行的胡旋舞和胡腾舞,强劲狂放的胡风为大唐文化注入了旺盛的活力。杨贵妃禁不住喜悦的心情,与众胡旋舞女一起跳着华丽而奔放的舞蹈,陶醉在溢彩流光的胡风劲舞中。
第五幕:玉楼宴罢醉和春杨玉环玉楼宴罢,醉步摇曳,醉意朦胧,风姿绰约如春风醉杨柳,蜜意柔情似烟霞漫溪水。迷醉的姿态缠绵出娇艳的风情。高力士侍奉左右,不敢有丝毫怠慢。第六幕: 仙乐风飘处处闻骊山脚下,皇宫高处。梨园内华灯溢彩,罗帐流光,缓歌慢舞,仙乐飘飘,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贵妃率梨园弟子在芙蓉花中翩翩起舞,众舞女广袖舒展云肩绚丽,唐明皇与杨贵妃乐舞合欢,含情凝睇,沉浸在情海中,共浴在爱河。
第七幕: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造反,潼关沦陷,京师告急,惊破了唐明皇的春宵花梦。群山中,战火纷飞,皇宫里,丽人逃窜,熊熊烈火燃烧着唐明皇的“芙蓉帐”,也燃烧了大唐王朝的天子之梦。从此,明皇与贵妃的情爱不再,大唐盛世也走向衰败。第八幕:花钿委地无人收唐明皇携杨贵妃仓惶西逃至马嵬坡,护军将士哗变,逼迫唐明皇赐死杨贵妃。贵妃无助孤单,明皇难分难舍,无情的白绫绕在贵妃身上,在惨淡的月光下贵妃凄美地死去。苍凉、凄楚的歌声在空旷的山野里久久回荡……
第九幕:天上人间会相见寒风雪天中,唐明皇回到长安城,杨贵妃的颜容笑貌在他的脑海中萦绕徘徊,令他肝肠寸断。睡梦中,他入蓬莱仙境与杨玉环相会。两人泪眼相望,尽诉相思,再续前缘。仙女们手持彩绸飘然起舞,华丽优雅的“霓裳羽衣舞”似风吹仙袂,为这对有情人能在仙宫相会而乐,无数白鸽凌空飞翔,表达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祝愿。
历史从长安走来,未来从西安开启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几次来到陕博都被浓烈的氛围所感染着,每次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这次的重点则是在唐墓壁画展上。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与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同时,唐墓壁画又极其脆弱,对保存条件要求很高,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唐墓壁画,决定建设一座集保护、研究和观赏为一体的唐墓壁画馆。但由于馆内禁止拍照,所以想要了解的朋友还是要亲自去看看了。
馆藏文物推荐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6.5 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唐镶金兽首玛瑙杯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层次分明。一端雕成杯口,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纹,杯体光滑流畅。另一端雕凿成生动可爱的兽首,兽首圆瞪着双眼,目视前方。两个长角,粗壮有力。兽嘴部有流,为不规则扁圆形,内径最宽处1厘米,外径最宽处1.4厘米。流口外部有金盖帽,金盖后面有金插管堵住流口,插管细长中空,金盖帽雕刻成兽嘴与流口紧密相接,使杯中液体不会流出,同时给玛瑙增加了明快的色彩。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的材料应来源于国外,据《旧唐书·高宗上》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癸丑,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大如五斗器。”《旧唐书·波斯传》载波斯曾遣使献玛瑙床。《旧唐书·拂菻传》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 可见玛瑙贡品大多来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国。唐镶金兽首玛瑙杯的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来通”起源于西方,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甚至进入中国。关于兽首玛瑙杯的产地与年代,仍在讨论之中,有人认为是八世纪唐人的仿制品,有人认为是外来物品,年代在七世纪之前。
关于唐朝,有一位僧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唐三藏,他在当时直至千百年后的今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西安城边,有一座寺院叫做“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后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陪伴在玄奘灵塔左右。1961年3月4日,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兴教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寺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矗立千年的石天禄,只为护佑一代女皇之母的陵墓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公里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礼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追封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称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石天禄 天禄像昂首端立,神态镇静而威猛。肩部和前腿两边相接处长有双翅,翅上刻卷纹。四肢雄健,长尾拖地。《汉书》称此兽为“獬豸”。郭璞注引张辑语云:“獬豸似鹿而生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唐陵多此石刻,而以顺陵所刻形体最大、最为生动。顺陵天禄共1对,位于陵前神道两侧。 天禄为瑞兽,其形状头似鹿,一名“天鹿”。又因头长一角,俗称“独角兽”。身似牛,足为马蹄,垂尾与座连线,并长有双翅,这是一种想像中的鹿的变形,可能取禄(鹿)的吉祥之意雕刻的形象。一些学者认为,鹿是一种吉祥的动物,换上牛身,取其忠厚善良,勤恳不怠;换上马蹄,使之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再增添双翼,能凌空而起,飞向任何一个地方,因此天禄是守护陵园最理想的神兽。 顺陵的两只天禄石刻为圆雕。身高连底座为4.5米,长4.2米,宽1.9米。体积之大,腹下可容纳几个人。形体高大,结构夸张,对于头部和双翅的雕刻更加精致,鹿的个性和神情得以充分显示出来。双翅刻成卷云纹浮雕,华美而充满生气。天禄形体与底座连接在一起,制作时必须选择超过整体体积的一块巨石,充分显示出唐代雕刻家的创作气魄和雕造技艺。
顺陵分三次修建而成:第一阶段,太原王妃墓时期。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杨氏卒,武则天为皇后,参与政事,追封杨氏为太原王妃,称杨氏墓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1通石碑、1对石柱、2对石虎、2对石羊、1对石人,共13件石刻,陵园规模相当于今天见到的内城。第二阶段,顺义陵时期。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高宗病死后的第二年,武则天独掌大权,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顺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陵墙,在南门内侧列置了8对石人,共计16件石刻。第三阶段,顺陵时期。天圣二年(691年),武则天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陵名为“顺陵”。在内城陵墙之外,列置了大型的石雕造像多对,其中包括南门的1通石碑、1对石柱、1对独角兽、3对石人、1对石走狮,东门的1对石蹲狮,西门的1对石蹲狮,北门的1对石蹲狮、3对石马及3对牵马人,共计31件石刻。还在南门神道外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使其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石走狮 东侧雄走狮 东侧雄走狮 唐代以前,陵墓前主要列置的是天禄和避邪,以虎为原形雕刻,汉以后这种神兽兼有了虎、狮二者的特点,并且狮的成分越来越多。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避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是由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开始,并在以后历代帝陵石刻中所沿袭。中国古代帝陵以石狮为门兽的思想,主要来源自西亚、中亚和古印度佛教的影响。狮子产于非洲和西亚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狮子开始运到中国。唐朝中西交往更加频繁,这些国家将狮子作为珍贵贡品献给中国。狮子的到来,伴随的是有关狮子的神话传说和崇奉信仰一同传播到东方,尤其是狮子在佛教中的地位独特,随着佛教的兴盛,狮文化也传播开来,渐渐人们把它置于陵前代替避邪把守大门。
华表据文献记载,最初的华表是木质的,是古代帝王用来接忠纳谏的象征。华表用之于墓冢的标志从战国时期开始,帝陵前置华表始自南朝,华表列置于帝陵之前,其意义是作为帝陵的标志,体现皇帝虚心纳谏,了解民情,同时也衬托了帝陵气势更加壮观。顺陵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麒麟南中间,神道最南端两侧。华表由石座础石,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经勘探获知东侧华表仅存华表柱顶和华表石座础石。华表石座础石在距现存华表顶西北7米左右地下深1.2米处。在勘探过程中还发现有柱身碎片,有一片上还有线刻花纹。西侧地面无残存财下未勘探情况不详,东侧地面现存华表柱顶高1.8米,最上的是宝珠由仰莲盆,覆莲置于八棱面台盘上,台盘中部凿有圆形榫槽,原置于柱身之上,顺陵华表柱顶是目前发现保护最完好的一件华表柱顶。
旅行没有终点,只有中途站
一切有关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都是填充灵魂的原料。一切动感的、速度的、激情的都是丰盈感官的养分。无论是在博物馆内静静体会那些来自历史的气息还是在路上尽情感受那些来着现代的激情,都是我们踏上旅途的初心和动力。
我喜欢驾驶着心仪的爱车在城市中、在旷野里、在公路上、在赛道中、在雪地里、在砂石上驰骋,这使得我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感官冲击和心灵释放,我也喜欢拿起手中的相机去记录下人与车、车与自然的悄然互动。旅途没有终点,只有中途站,这一站停下,下一站呢?跟我一起来吧。。。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