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西行要塞
端午节小长假到了,干什么呢?还是约上我的老B哥咱们上哪儿转转走吧!老B哥说近处去天气不太好,再加上很多地方都已经转过了,远处去时间又太少,怎么办?......武威没去过,也不是太远,不然咱上武威转转,好吧!走吧!说走就走,去武威。 早晨,我们从临洮出发,一路北上,经过兰州,出了兰州的西大门,一路高速,经过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穿过乌鞘岭隧道(说明一下,回程的时候乌鞘岭隧道由于维修封闭,需从古浪下高速,再从天祝上高速),再经过古浪县,早上10点半已经到了武威市的黄羊镇了,导航白塔寺,好了,下高速,先去看看白塔寺!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河西四郡之一。武威市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是兰州的西大门,经河西走廊去新疆的咽喉要地,是丝绸之路自东而西进入河西走廊和新疆的东大门、G30连霍高速、G312国道贯穿全境。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享有"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白塔寺——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
【历史文献】: 白塔寺,又名百塔寺,藏语称戛珠巴第寺,意即东部幻化寺。与金塔寺、莲花寺、海藏寺同称"藏传佛教凉州四部寺"。据史料记载,百塔寺东西长420米,南北440米,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四周有围墙,筑有八座峰墩,内有上百座佛塔,因此得名"百塔寺".白塔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为一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白塔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简称萨班)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在凉州白塔寺举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之后,萨班与其侄儿八思巴在凉州讲经说法,广修寺院,先后扩修了凉州莲花寺、海藏寺、金塔寺。公元1251年,萨班在白塔寺圆寂,阔端王亲自主持为他修建了高约十六寻(约合35.28米)的灵骨大塔。萨班圆寂后,其侄八思巴跟随忽必烈东征西战,赢得了忽必烈的信赖,命其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后被封为元朝国师,掌管西藏政教事务。 元时,凉州白塔寺规模宏大,时有僧人1000多人,占地面积277亩,有大经堂、萨班殿、钟楼、戏楼、塔林、松林等。其建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元末,白塔寺遭兵燹被毁,明、清时两度重修,1927年白塔寺毁于武威大地震。现残存萨班灵骨大塔基座,历年来白塔寺先后出土明宣德五年《重修白塔志》、六年《建塔记》、清康熙二十一年《重修塔院碑记》碑刻以及元代擦擦、脊兽、瓦当等珍贵文物。 凉州白塔寺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实物见证。它以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给"西藏独立"论者以有力批驳。 由于白塔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近年来中央、省、市、区领导对白塔寺的修复十分重视。1999-2000年国家文物局指派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考古所联合对白塔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01年6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做好武威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2005年6月,白塔寺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艺术珍宝馆)成立。该中心收藏有白塔寺大藏经、历代古籍图书、汉藏文典籍、元代擦擦等。是研究古代凉州藏、汉、蒙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管理处借助藏学研究中心致力于藏学研究、古籍收藏整理、网站建设,努力打造白塔寺文化品牌。2006年8月,白塔寺"凉州会谈"旧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01年以来,武威市、区两级领导十分重视白塔寺文物保护及景区建设工作,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萨班灵骨塔遗址加固保护工程、复原萨班灵骨大塔工程、白塔寺九十九座佛塔塔林建设、"凉州会谈"纪念馆工程。修建了长2500米、宽50米的基地专用道路,完成了绿化、引水、配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700多万元。2010年后,百塔寺管理处继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完成了"凉州会谈"纪念馆提升改造,萨班铜立像建设,新建了景区大门。同时,管理处着重做好景区整体保护规划,将逐步完成白塔古镇、白塔寺遗址保护区、学术研究区及宗教区的建设和开发,使白塔寺成为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目前,管理处已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白塔寺遗址保护整体规划》。
凉州会谈纪念馆
凉州会谈纪念馆位于白塔寺萨班灵骨塔遗址西南200米处,为藏式框架结构建筑,修建于2003年,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展厅面积3200平方米。分凉州会谈、白塔寺文物、凉州风情、萨班与阔端会盟蜡像、藏族风情等五个展厅。展出的珍贵文物有萨班铜像、清康熙《重修白塔碑记》、明宣德二年《建塔记》、四年《重修塔院碑记》、藏秘法器、经卷、西夏瓷器、寺院僧人日常用品等。 公元13世纪中期,藏族和蒙古族两位代表性的杰出人物萨迦班·智达和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进行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会谈,后世称为"凉州会谈"。凉州会谈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它奠定了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 萨迦班智达不仅仅是一位学识卓越、修证有成的佛教大师,而且对西藏有特殊贡献。十三世纪三十年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期间,阔端驻守凉州,有意进攻西藏,后来派大将达尔汗台吉带兵,曾经进兵至藏北热振寺附近。西藏地区各教派的领袖人物看到这种形势,就协商如何应付强大的蒙古军队,最后大家共同推举萨迦班智达同蒙古谈判。大约在公元1244年,萨迦班智达已六十三岁,带着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两个侄子,从萨迦寺动身前往凉州,千辛万苦,经过两年跋涉,终于在1246年8月抵达凉州。1247年,阔端与萨班在凉州举行首次会谈。这次会谈,阔端代表蒙古汗廷,萨班作为西藏地方代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凉州会谈"。 会谈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关于西藏归附问题,大致包括包括了这样几点:西藏地方的僧俗官员和百姓属民,都要承认自己是蒙古大汗的臣民;各地僧俗官员及百姓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须由蒙古指派的官员来管理;有关宗教和寺庙僧众的事务,由蒙古委托萨迦派首领管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顺应历史潮流,反映当时西藏人民及绝大多数教派势力、地方势力的愿望。《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一传至西藏,"僧人、弟子和施主等众生阅读此信件后,无不欢欣鼓舞,受到西藏人民普遍欢迎,得到各界人士拥护"。"凉州会谈"的最深远影响,就是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后来元朝政府将西藏同中原内地各行省一样进行管辖。
白塔寺萨班灵骨大塔遗址
【弘法】阔端与萨迦班智达见面后,深深被他的智慧以及学识品德所折服,答应不再进攻西藏,并邀请萨班前去蒙古传授佛法。由此,通过萨班的努力,西藏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浩劫。虽然阔端王皈依了佛法,对萨班也非常佩服,但曾经怀疑萨迦班智达的修证成就,因此请了无数大师来试探萨班。有一次,阔端王请来一个魔术师,在湖面上变出一座宫殿,中央以大藏经堆成法座,法座四周以绸缎包裹,然后请萨班前来登座讲法。如果萨班没有神通成就,定然跌落湖中。据说萨迦班智达前来一看,就识破幻术,当即运用神通加持宫殿,成为一座真正的寺院,这就是著名的幻化寺(现白塔寺)。 【圆寂】藏历第四饶迥金猪年(公元1251年)九月八日,凉州发生了强烈地震,弟子比吉拉杰询问萨班是何原因,萨班回答说:"此乃为大德们前去利他之预兆,我亦将追随诸大德之后。"从这句话可断定,萨班已经预感到不久将要离开人世。十一月十四日黎明时分,一代高僧萨迦班智达圆寂于幻化寺,享年70岁。二十五日,弟子们将萨班的遗体进行了火葬处理。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火化时,头盖骨显现喜金刚、文殊菩萨、胜乐、佛陀等佛像,膝盖骨正面显现了观音菩萨、度母、不动佛等佛像,手指骨上显现了弥勒佛像以及藏文"阿"字和"得" 字,两耳骨上显现出了尊胜塔像,并出现了许多舍利。 1251年萨班圆寂后,阔瑞王为其修建了高约16寻(约合35.28米)的萨班灵骨大塔。1927年武威大地震,萨班灵骨大塔被毁,仅残存塔基部分,高约5.4米。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