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自从几年前去了川西高原的阿坝州美美地浪了一次后,回到家心里便念念不忘地落下了“病根儿”,或者说是因此而滋生出了“川西情结”吧,期间虽有几次机会差不多快要成行的时候,却总是被身边各种各样的事情拦了下来,以至于最近这两年,心里的这股情绪越来越强烈了:我要去川西! 广袤而冷峻的川西高原不仅仅有厚重的人文历史、迤逦的风光,更有着延绵的雪山、奔腾的大河、幽深的峡谷、高寒的草原湿地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随处可见的蓝天白云早已是这片高地的标配了。虽然再次去川西的念头仍在时不时地抓挠着我的内心,但我也知道行事还是需要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说的机缘吧。就在2017即将结束、临近圣诞节的时候,机会来了,由于单位年底不太忙、手头正好也没什么事,所以请假事宜很顺利。简单做了下攻略确定了出行时间和路线,在平安夜前夕出发,去色达跨新年喽~ 关于出行前的一些准备:主要是带了简单的换洗衣物和药物,对自己有效的感冒药带了一盒,抗高反的药物看需要可以预备一些,创可贴和云南白药喷剂等适量带些防止意外受伤。各种充电器充电宝内存卡、笔记本、单反相机等。单反相机我带了尼康的D300s和D810,镜头带了三只,分别是变焦16~85、70~200和14~24。因为很多时候需要徒步旅行,为了减重,登山杖和三脚架就省掉了。应急能量食物如红牛、巧克力、牛肉干和士力架等带了若干,高原冬季寒冷,所以保温杯也要带一个(后来途中的事实证明带保温杯绝对有必要!)。 关于高反:去过高原的人自然不用我多说。只在这里给还没去过的朋友碎碎念几句,没上过高原也不用太担心,只要做到提前预防和注意,其实高反也没什么可怕的。刚上高原一般人身体都会或多或少有些不适反应,都属于正常现象,先不要急着洗头洗澡和剧烈运动,缓个2~3天等身体适应高原了再洗(可就近买几包湿巾备用),吃饭别吃太饱(平时份量的6~7分为好,可适当吃些高能量食物),尽可能地多喝白开水,多注意休息和保暖。若是感觉有头痛乏力等症状的话未必就是高反,由于高原昼夜温差大,也可能是你感冒了,感康之类的感冒药吃个一两次往往就会见好。氧气罐的话,根据需要可以预备着,主要用来救急,我的建议是氧气能不用就尽量不用,以提高身体对高原的适应和耐受性,方便以后再次上高原旅行。若真是高反了也不用慌,卧床休息一两天,一般都会缓解,高反严重的话就要尽快去医院或者往低海拔的地方撤了,不要坚持硬撑(冬天的高原空气更稀薄,高反症状可能会比夏天还要严重些),回到低海拔的地区后高反症状大多就会得到缓解。 关于交通和食宿:现在川西的总体路况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路段的路况都非常的不错,两人以上出行推荐自驾,由于我这次的川西之旅走的比较随性,另考虑到单人单车先要千里奔袭到成都,体力上恐吃不消,所以选择了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川西地区饮食很方便,随处可见川菜馆和藏餐馆,口味方面就要看自己的喜好了,食材由于长途运输的原因,价位略高于内地。住宿总体上方便(亚青寺由于尚未开发,暂时除外),只要是旅游景点,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或民宿鳞次栉比,价格也比较适中。其它不尽事宜,文中会提到。
川西之旅行程安排
总体行程安排如下:行程1:云南德宏--大理--成都,1500公里,隔日达。行程2:成都茶店子客运站--马尔康,350公里,约7小时车程。行程3:马尔康--色达,经成那线,280公里,观音桥路段不修路的话,约需6小时到达。行程4:色达--炉霍--甘孜县,全程约250公里,需4小时到达。行程5:甘孜县城--白玉县亚青寺,全程120公里,翻越卓达拉山的隧道现已通车,全段路况不错,需2小时到达。行程6:亚青寺--甘孜县--康定--成都--大理--云南德宏,多日分段到达,返程总计2335公里。=================================================================================【出发时间】2017.12【旅行周期】15天【人均费用】3500--4000元 关于此次的行程:由于往返成都我都是在大巴车上度过的,除了窗外的风景,大多数时间比较无趣,所以下面我就着重聊聊此次行程的几个核心部分,闲言少叙,还是老规矩,先上美图镇楼~
从成都到马尔康
从云南大理乘坐去往成都的大巴,经过了漫长的一天一夜后,于次日上午十点左右到达了成都东站客运站。由于计划着今天还要赶到马尔康市,所以下车后,我就立刻原地转乘地铁2号线,赶往成都西郊的茶店子客运总站。若是今天直接赶往色达的话,首先是此时已经没班车了,色达的班车每天两趟,在早晨六点左右发车,其次是到色达后往往是后半夜了,投宿很不方便。所以我选择了在马尔康住宿和中转,顺便还能逛逛马尔康的景点。
在佛国色达:聆听梵音袅袅
去往色达的班车出发时间很早,清晨不到六点我就起床了,嘉绒美食街离客运站还有三公里的样子,天气太冷也实在不想走路,所以一切准备停当后,下楼拦了辆出租车到了车站。去了才发现幸好打车过来了,虽然还不到七点钟,但是司机已经在检票准备发车了,而票面时间打印的却是7:20发车,结果7点就发车出站了,开了不到二十分钟,中途司机接了电话,听着好像是还有人没赶上车,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今天是站内第一天改时间,票面时间虽然改了,但是有关人员却没通知到站内调度和司机,所以司机按照旧时间就出发了,如果我选择走路过去的话,肯定也得在马尔康再呆一天了,因为马尔康每天就这一趟去往色达的班车。 这趟班车人不多,乘客几乎都是穿着宽大红色僧袍的札巴(男修行者)和觉姆(女修行者),我似乎是唯一的外来游客,司机也是藏族,但会说汉话,由于人还没坐满一半,所以我选择了司机背后的座位,后续上车的僧尼们也没有对号找座位,陆续走向了中间或后面去坐。一路上车内都很安静,完全没有了内地旅游车上的那种喧闹,我和司机师傅有一句没一句地轻声聊着,身后偶尔会传来一阵低沉却语声急促的诵经声,声音不大穿透力却很强,听得很清楚。我身旁是个高大的中年喇嘛,也许是个活佛吧,由于语言不通,所以也只能是偶尔对视微笑一下。
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色达县洛若乡,这里海拔4000米左右。绝大多数的札巴和觉姆都在此下车去往佛学院了,色达佛学院就在前方右侧的喇荣沟中,我选择继续坐车到离这里还有20公里的色达县城住宿。到县城后,顺利入住网上订的藏族民宿,小单间50元一天,除了有些寒冷外别的都很好,老板是康巴藏族,很和气、且健谈。楼下就是川菜饭馆,吃住很方便,主要吃的还是面食。色达是四川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差的以藏民族为主的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之一。县城内宾馆不少,由于运输不便的原因所以物价略高,二三百元标间的居多,丰俭由自己,总体上感觉县城接待能力还不错。
第二天起来,晴朗的天气,身体也休息恢复的很好,出门等车来到了色达佛学院大门口。色达县城来往佛学院的公交车旺季的时候很多,但是冬天淡季每天上午只有一班车发往佛学院,我不知道这个情况,在金马大道边上傻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见到车子,最后还是来了一辆跑佛学院的私人小面包车才拉上我,司机很好心,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他也没再拉到别人,还是像我包了车一样,把我送到了20公里外佛学院山下的大门口。公交车费4元,私家小面包车费固定都是每人6元钱。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天空蓝的发黑。 山脚下的色达佛学院停车场。这里有佛学院的班车专门上下接送修行者和游客,车很多,十几分钟一趟,坐的人数差不多了就发车。佛学院规定,僧尼乘车是1元钱,游客为每人3元,自动投币,直达佛学院大经堂广场,这段上坡路有三公里的样子,我第一次上山选择乘车,想着先体验一下再说。
我顺着台阶上到了佛学院大经堂对面的山上,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佛学院的教学区。第一个疑问被解开了,色达佛学院根本不是网上流传的要大规模拆迁了,鉴于每年不断发生的火灾和房屋越来越密集的状况,当地政府只是在僧舍最密集的地方开出了几条消防通道,修成了台阶供人上下,又能起到防止火势蔓延的隔离带作用,如此简单而科学的施工举措,却在网上形成了一股谣言风。听说僧舍区每次失火几乎都是火烧连营,跑都跑不脱。若再不改善和消除火灾隐患,只会酿成更大的灾难。景观和人命哪个更重要,不难判断。
几个札巴和觉姆在路边的小卖店前往里探头张望,要买什么东西了。佛学院所有经营场所的物价几乎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不允许随便涨价。学院内部有校务处、纪律组、物价组等等机构,负责执行和检查校纪校规。这里的海拔在4千多米,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也过去买了一瓶600ml的可乐,价格居然和内地城市一样,才3元钱!比起来有些景点内动辄80元一杯的咖啡,20元一瓶的矿泉水,色达佛学院确实做到了成本价经营。窗口右上角的一张A3纸上,打印着全部商品的真实价格。
果不其然,今早起来,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虽然雪不是很厚,但也足以让我开心很久了。快速地吃了碗泡面,就下楼找车直奔佛学院而来了,今天的天气不是很晴朗,虽有些阳光,云层却还是很厚,看来雪还要再下呢。
途中经过的一处佛学院经堂。这里应该是为藏族以外的教众开设的吧? 经堂背后黄色的小房子也显示着这里和上面的差别。这是恰好走过一个藏族兄弟,我说:“扎西德勒!”,他笑笑说:“你好”,哈哈!原来懂汉话啊!我问他黄房子是什么人住的? 他告诉我,黄房子是住着成了家的居士,本地人和外地的都有。红房子住的是不结婚和吃素的真正僧人,札巴和觉姆也是分区居住的,之所以红房子比较小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人居住一个红房子,所以不会太大。我递支烟给他,他摆摆手说我们不抽烟,佛学院禁止吸烟,你也最好不要抽,看到了会被说的。几句话把我说的很不好意思,道过谢分别,我把烟收起来继续前行。
我静静地坐在山顶上,看着眼前的红房子,寒风吹得脸上痒痒的,佛学院里传来的诵经声梵音袅袅,让整个喇荣沟顿时显得空旷而悠远。我在想,究竟什么是信仰?是什么力量在稳定着他们的内心而能如此坚持?信仰是追求?是执着?是精神寄托? 似乎都对,但又好像都不对。突然脑中电光一闪:如果人真的有灵魂的话,信仰难道是灵魂才能看到或者触碰的一种境界? 我不迷信佛教,但我确实又喜欢佛学。我也相信前生和来世,但却感觉无法把握好今生,也许答案,就在山下这片或大或小的红色房子里吧?
去色达佛学院的后山,静静地看一场天葬
今天是2017年的最后一天了,我带着些许好奇和思考,决定去看一看天葬。天葬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鹫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的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藏人推崇天葬,认为拿“皮囊”来喂食鹫鹰,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而非网上流传的“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之类的谬传,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的说法。天葬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哀悼的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经过了解得知,色达天葬的时间往往在每日午后进行。我早上起来也没什么事,本想着去县城中心的格萨尔纪念馆看看,却听去过的同住朋友说里面正在为元旦汇演排练节目,而且展厅内也没开灯,于是只好作罢,然后溜达着着来到了县城边上的白塔广场。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白塔,上圆下方代表着天圆地方,塔顶白色的月牙和圆形,象征着日月星辰。
正午时,搭上了去佛学院的车,让司机把我放在了离佛学院大门口还有3公里左右的这个岔路口,这里有路牌和一条简易公路通往天葬台,顺着简易公路走的话还有三公里左右的距离,藏族司机大哥告诉我,从这背后直线登山最便捷,不绕路,但是山有些陡,看我能不能撑得住?我的性格就是啥都想去试试,于是选择了直接爬山(半个多小时的爬山实践证明确实累人,心脏蹦蹦蹦地跳的像弹簧)。 不多时爬上小山顶,向右拐了个弯,没有看到传说中天葬前的桑烟袅袅,但是前面山坡上人很多,半山腰平坦处停着的车也不少,天葬还没开始,喇叭里正在放诵着度亡经之类的经文。缓步走向天葬台。鹫鹰已经在山坡或山顶上三五成群地聚集了,大体上有200多只吧,从各地赶来的游客们也已在围栏外张望等候了。眼前矗立着一个巨大的黑色转经筒,听人说那上面的黑色物体,是人的头发编成的......,感觉密宗确实太神秘了。
天葬前,藏民通常是先把遗体自行送到五明佛学院,请喇嘛、觉姆为死者念上几遍度亡经。因为汉地的不少寺院,对外做佛事是明码标价的,收费往往动辄数千元上万元。为此,晋美彭措法王特地给喇荣寺五明佛学院立了个规矩:为逝者念经超度,是出家人的义务,千万不可加重死者家里的经济负担,家属愿给多少就给多少,哪怕只给一分钱,出家人也要尽心尽力地超度死者往生。
从天葬台山顶远眺色达县城的方向。在观看天葬过程的时候,我没有一丝的恐惧。整个场面,很平静地看完了。觉得生和死,不过都如此的简单。生命的诞生,来源于上天的诡计。他把自己伟大的诡计,注入了人的本能。于是才有伟大哲学家的一语道破天机:爱是化学,性是物理。 生命的诞生,是一个无辜的、伟大的“偶然”。死亡是个厚重的公式,证明了生命的伟大! 人之所以畏惧死亡,是因为对死亡后的世界产生太多的未知和幻想。
秘境甘孜:川藏北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凌晨出门的时候繁星闪烁,气温零下15度,专司接送早班车乘客的公交准时五点半来到金马大道路边,接上我们几个送到了车站。开往康定的班车在无边的黑暗中出发了。车内静悄悄的,只听得到发动机低沉的闷吼声,不多时便沉沉睡去,等到我再次醒来的时候,天光已经大亮,车进入了炉霍县境内,在客运站下车后,买了票先去吃早点,然后等待转乘下一班过路车去甘孜县。
沿着县城内的主干道----川藏路,背着约15公斤的背包,徒步去往在路上就预定好的甘孜邮电宾馆。这一路上确实很幸运,从马尔康不到3000米的海拔,最高上到了色达的4200米,再到甘孜县的3500米,身体一直没出现什么明显的高原反应。邮电宾馆在2公里外的老车站彩虹桥附近,条件还不错,不算大的单人间115元,放下背包,提着相机出来直奔白塔寺,阳光正好。
白塔寺。 白塔寺为格鲁巴高僧那仓活佛的家庙,位于甘孜县城东南,因标致性建筑为大白塔,故又名白塔寺。白塔寺的视野极好,四处眺望,西北处可以把甘孜县城及半山的甘孜寺尽收眼底。正西、西南及南方,可以看到宽阔的雅砻河谷,雅砻江从这里蜿蜒流过,滋养着河谷里的田地与树木。白塔寺位于县城边上,这个季节游客很少,基本只有当地的香客去转经朝拜,是个十分安详宁静的地方。
沿途到处打听去往亚青寺的班车,很多当地人居然都没去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知情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传说中那辆班车,顺便买好了明天的车票,旅游旺季每天可能往返两三次,淡季也可能两天才发一次,今天恰好他们没发车,所以明天肯定会走车。班车就在彩虹桥不远处的甘孜寺幸福大酒店院内,老板是藏族,父女二人在经营着。我在县城周边一直游荡到很晚才转回住处,下楼照例又是一碗排骨刀削面,由于高原体能消耗大,吃别的如炒饭之类的还真不抗饿。
白玉亚青寺:藏地草原深处的女儿国
按照昨天和车老板女儿的约定,说好九点准时发车。我八点就起来退了房,八点半的时候就来到了幸福大酒店,院内私家小面包车停放着很多,到哪里的车都有,只要价钱谈的拢,几乎你想去哪里都可以。老板的女儿也就是那个卖票的小姑娘、此时正在车内吃零食,看到我后,一脸的诧异:来这么早? 我也惊讶了,不是说九点出发吗? 她说:哦,现在还没什么人呢,你上来嘛,先暖和一下,咱们凑几个人就走,十点钟肯定走! 我说那好吧,于是上车等着出发。(等待中,我深刻地领略到了藏族同胞的时间观念,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力......此处省略五千字)反正下午一点多的时候,开车的司机师傅才来,车子终于艰难地启动了,车开后还不是直接上路出发,而是要先去县城另一头的运输公司报备和去城外加油然后再捎点货...! 折腾完就快下午两点了,早已无言的我,此时感觉正有一万多头骏马从心头呼啸而过,整整五个半小时啊,就傻傻地在车上干坐着浪费掉了......
亚青寺,位于沙鲁里雪山下,在白玉县昌台镇阿察乡境内,亚青和色达一样同属藏传佛教里的宁玛教派。亚青寺建在草原湿地上,周围是密密麻麻的小木屋,弯弯绕绕的河流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水闪耀着金光,诵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动人心弦!这里四面环山,河流清澈,海拔4000多米,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下大雪。极度的寒冷并没阻挡人们徒步千里来亚青寺学佛的热情,来自藏区各地约三万名札巴、觉姆,自力更生地建起了几万间小木屋,生活在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由于在这里修行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修行者--觉姆,只有很少的札巴,所以亚青寺又被外界称作为“藏地的女儿国”。
看着天色将晚,司机说你也别乱找旅馆了,大体上条件都差不多,和我们一起去藏民家住吧,我们住的这户藏族房东是某某活佛的弟弟,他家也有客房的,条件一般般,25元一铺床位,现在是淡季,估计就是你一个人住一间房了。我说好吧,出门在外我也不能讲究太多了。但现实情况还要糟糕,屋内寒冷异常,简单地摆放着三张单人床,有张床腿都是歪歪扭扭的,感觉快要倒了,单层玻璃钢窗,窗帘为透明薄纱,有电热毯但是通电2小时都没温度(用电高峰期电压不足),幸好我还算抗冻。
清早起来感觉是大晴天,隔着玻璃窗,我却看不清窗外的景象,难道是我眼花了? 原来是冰花耶! 想想昨晚得有多冷啊?而困乏至极的我居然都没怎么感觉到,后半夜电热毯的温度才升起来,又抓了一张毛毯压在被子上,其实还好了,想烧点热水喝,和房东换了三把壶都是一大股浓酸的酥油味儿(住店的藏民们爱直接在茶壶里煮酥油茶喝),有把壶里面还冻着半壶浑浊的冰!无奈把随身带的茶叶丢了一把进去煮了一壶倒掉,才算冲淡了很多,入乡随俗,将就一下了。
早餐就简单吃了几块巧克力,泡了个碗面(注:亚青寺禁食荤腥,所有餐馆都是素食),又喝了几杯热茶,身上才逐渐暖和起来,幸好我有带了保温杯啊,这种环境能喝到热茶真的是太幸福了! 见我背了相机出门,正在阳光下玩耍的三个孩子,不经点拨就自动摆出了他们喜欢的造型让我拍照,此时的温度依旧在零下七八度,孩子们却上身只穿着单衣玩得不亦乐乎。好吧,孩子们,你们摆的这个POSE,其实叔叔也很喜欢,多天真可爱的孩子啊!
亚青寺始建于公元1985年,由大圆满成就者喇嘛阿秋仁波切住持。亚青寺建在了四面环山的草原湿地上,有上万间信徒居住的小木屋,弯弯绕绕的河流包围了整个寺庙的建筑群,每当清晨或黄昏,炊烟弥漫,河面上闪耀着鳞光,诵经声随风远远传来,犹如天籁。我来的这个季节恰逢觉姆札巴们闭关修行的时候,所以并没看到早晚觉姆和札巴们数千人大规模的转山和诵经恢宏场面。 修行山的半坡上,沐浴在冬日暖阳中的简陋小木屋,大约一米见方,甚至更小,每个小屋内都有一位正在闭关的修行者。虽然色达和亚青同属佛教圣地,但在参修方法上还是有所区别的。色达注重文思(上课、理论和辩经等),亚青则更注重修行打坐等实践,这里是一个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的地方。虽然这里的喇嘛觉姆生活特别艰苦,卫生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来感受一下。
觉姆岛的桥头,亚青寺设立的纪律组,里面有两位老觉姆正在值班。来的时候就听说男性游客和札巴是不可以进入这片“女儿国”的腹地的,可能大多数觉姆都在山上修行吧,所以值班的老觉姆只是抬头看了我一下,见我是个挂着相机的游客,就默许我进去了,我也没好意思进去后到处乱闯乱拍给人家添麻烦,所以只是沿着觉姆岛的最外围走了半圈大体上看了一下,里面就没有在山顶上看起来那么美观了,有些像城市边缘的棚户区,到处乱麻麻的感觉。
作为唯一的游客,在亚青寺再次感受天葬过程,对话天葬师
从亚青寺向北1.5公里处,坐落在一片小山坡上的亚青寺天葬台。此时正是中午一点多,吃了块巧克力,看到似乎有些鹫鹰在山坡上等待,我决定走过去碰碰运气,还在半路慢慢游走的时候,就见几辆越野车疾速驶向了天葬台的方向,其中一辆车里全是穿红色衣服的札巴,我觉得那里可能有些事情就要发生了,于是加快了行进的速度。 不多时到了天葬台,我在天葬台旁的的小山坡上坐定,由于这里平时极少有游客过来,所以整个天葬过程也就没有什么遮挡(色达天葬台进行天葬时,是用尼龙围布进行半遮挡的),环顾四周才发现,我是这里唯一的外来游客,所处的位置居高临下,整个天葬过程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两个藏人正抬着一个红色木箱(里面装着亡者的尸体)走向天葬台。今天有两位亡者要在这里进行天葬了。天葬的程序一般是:念诵度亡经的喇嘛先行开始在一旁焚香诵经,然后由家属们带着死者生前的私人用品如衣物等去旁边焚烧,天葬师开始准备工具,家属抬棺按照顺时针方向绕行白塔数圈,然后天葬师开始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家属们散开在天葬台周围,把那些急不可耐的鹫鹰挡在外围,以保证天葬师顺利完成工作,最后天葬师会从死者身上取下一块骨头,或头盖骨或肩胛骨,交给死者亲属带回去做法事并留作纪念,一切完毕,接下来就是鹫鹰的盛宴了...,整个天葬过程大体上就是这样的一个程序。
当参加天葬的家属们悉数离去后,我走向了天葬师。“师傅,辛苦了,扎西德勒!” 我合十打招呼道,没想到这个天葬师居然会说一些汉话,冲我笑呵呵地回道:“你好”。 通过和天葬师的进一步攀谈,才知道了一些天葬的详情。死者将自己最后一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有形的鹫鹰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鹫鹰十分敬仰,并称其为“神鹰”或“空行母”,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鹫鹰实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体施舍给鹫鹰,目的就是使那些被鹫鹰捕食的或虫食的其他小生命少受到一些伤害,多一些生存的机会。用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因此天葬在藏区被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业!
踏上归途,途经康定回成都
旅程接近尾声了,感觉此行收获颇多。回望业已溜走的青春时光,我们还剩多少天可以去蹉跎或挥霍?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我都在马不停蹄地向着人生的终点奔去。无论生活是忧郁还是微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此刻和今后的分分秒秒。 活着,才是最大的勇气;人生,才是最大的课题。 回到甘孜县休整了一天后,我坐上了去往成都的长途班车,我的川西跨年之旅至此就基本结束了。本想冬日里游一趟川西,以减轻我对这片高地的思恋,却没承想感觉自己越发对这片神奇的高原痴迷了! 2018年好好奋斗,争取下次再来自驾川西!经过此次川西之行的灵魂之旅后,收获了太多的感悟,饱览了美景,看过了苦行。也渐渐感觉内心少了些许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觉得很多事情都要去重新思考和定义了~~
从川西回来之后,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思考和整理着图文。没有刻意去摆拍一些人文美图、朝霞落日,此次旅行也没有赶上寺院里大规模的佛事活动,我甚至都没有走进他们中间去问这问那。我只是用我有限的镜头记录、路上所见所闻的思考,展现给大家一个我看到的色达、我眼中的亚青和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共同关注的川西地区,我觉得这就是我此次旅行的意义之所在吧。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