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一次到攀枝花出差了。 虽然好多次都路过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却从来没进去过,这次难得有时间进去逛一逛。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原名“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村。博物馆是国内面积最大、展陈最全、影响力最广泛的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全国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面貌。 博物馆由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等七大部分组成。已收集了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万余件(套),图片2万余张,口述历史视频120人,8000多分钟,收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 博物馆是四川省党性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的建成,既反映了三线建设历史的全貌,宣传纪念了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又弘扬了三线建设的伟大精神,更充分展示了攀枝花形象,成为了攀枝花最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 【门票】免费参观 【游览时间】2-3小时
第一厅,三线建设的背景
博物馆第一厅,讲述的是中国50、60年代所处的外部环境,很恶劣,一不小心就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第二厅,四川的三线建设成就
百度资料: 三线建设对四川有多重要,从原四川省计经委主任辛文的一篇专题文章中就可略知一二:三线建设的1965年至1978年,国家财政对四川投入资金量380亿元,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从项目方面来说,300多个,建设和建成的国有企业中,包括了军工、冶金、机械、电子、原煤、建材、天然气、化工、医药、核工业、航空、航天、导弹发射基地、铁路等行业和产业。 三线建设对四川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和长远性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今天四川雄厚的科技力量,就没有今天四川的工业基础。 三线建设的十余年间,四川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改变了工业布局,奠定了四川省工业的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年成千上万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上千万人次的民工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怀着为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从上海、沈阳、哈尔滨、吉林、北京、青岛等等工业重镇来到穷乡僻壤四川的山区,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截止1975年,四川全省社会总产值为301.69亿,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43.55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47.56%。冶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核业、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工业、以及能源、建材工业等,都有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国防科技工业的实力居全国之首,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都非常领先。通过三线建设四川已形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我国的重要的工业产业基地之一。 三线建设还使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变了四川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四川交通历来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然而通过三线建设,国家不仅成渝、宝成、川黔三路进行了改造,又新投资了两条省际铁路干线:成昆线和襄渝线。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有过去的9000多公里达到8万多公里,约占全国公路里程的9%。除此之外,在水运方面,新建的包括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水路在内的运输能力比三线建设前增多了一倍多。 伴随着三线建设,四川迅速崛起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成为国家西部举足轻重的国防工业基地之一。如以钢铁及有色金属工业为先导的攀枝花市、自贡市;以电子工业为先导的绵阳市;以机械工业为先导的内江市以及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西昌以“中国航天城”而闻名中外。
第三厅,其他省份的建设成就
第三展厅主要是其他省份的三线建设成就。
第四厅,攀枝花的三线建设成就
毛主席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他把攀枝花开发建设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特别重视,反复强调,明确指出:“……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搞攀枝花,第三个五年不一定全建成,打个基础,战略布局才展得开。为了搞攀枝花,就要搞煤、铁路、电、机械,其他工业也跟着上。不搞第三线,总是在沿海现有基地中转,就展不开。”他还指出:“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建设攀枝花,要有紧迫感。这是和帝国主义争时间的问题。”“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这些讲话都表明,毛主席对开发建设攀枝花下了最大的决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物,邓小平路线的成果”(朱镕基语),攀枝花结出了三线建设最大、最辉煌的硕果,攀枝花开发建设史就是中国三线建设史的一个缩影。
博物馆的外展区
博物馆的外展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五一号机车头,另一部分是兵器工业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