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风餐露宿苦作伴,一脉相传茶飘香”,马帮驮着沉重的包袱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攀雪山、趟湿地,一路克服艰难险阻把货物安全送达,世代坚守,周而复始,用脚步踏出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之路。
这是马玛丽在汽车之家的第50篇游记,分享来自茶马古道上的美食,喜欢的给我点个赞吧!谢谢哦
花桥镇博南古道纪念馆
第三日的目的地是永平县。这条路是我们整个在行程中最为艰辛的一条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
车队行进的速度非常慢,雨实在是太大了,感觉雨刷都不够用的。司机跟我们讲,现在正是云南的雨季,这种天气就是比较常见的了。
我们要去永平的花桥镇,这条路又是必经之路,根本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了。这大雨冲刷着红色的土,不断流淌,一个又一个的大水坑,让车子要来晃去的,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车队也没有被分开,还是很有秩序的允许前进,可以说老司机们真的配合的很好了。
等到最后一辆车终于走过了那条难走的泥泞小路的时候,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心想,可不要再遇见这样的路了。
确实如此,之后的路平缓顺畅了许多。车队经过绿油油的田地,行驶在风景如画的乡间小路上,心情很不错。
终于到达花桥镇博南古道纪念馆,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博物馆。走进去,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主建筑和曲折迂回的长廊。
最值得几年的是院子里的那棵古元梅树,据说从元代的时候就有了,直到现在还在结果子,也是神奇。
之后车队开始行进,又是艰难的爬坡,每一拐弯都让人心惊胆战的。
因为,在博南古道徒步是这一天最重要的的行程。所以即使下着大雨,也不能给耽误了。
博南古道上的马帮美食
关于博南古道,书上是这样说的“滇西永平,古称博南,漫长的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穿境而过,史称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的开通,使西南丝绸之路与后来的西域道一起,形成汉晋时期中国与南亚次大陆文明发祥地印度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南北两道。往后几百年,南北两条丝路遥相呼应,共同担负着中国对外交通的重任。之后历经隋、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各代不断扩修铺设,这一国际通道长期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南、巩固边疆、沟通外邦的主要通道。博南古道自开通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以马帮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为沿线地区和延伸到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方位、多层次交往沟通,提供了可靠和可持续的依托。
这里是真正的原始森林,就算是本地人也是鲜有涉足,所以车队的负责人给我们请了三位当地的向导,全程指导我们,而且还有至少五名工作人员,为我们做后勤工作。所以,看到这阵仗的时候,我知道这次徒步不是闹着玩的。
真正的徒步远比我所想象的要艰难。脚下雨水冲刷的石头特别光滑,踩上去就会摔倒,我们所走的路根本也不是什么路,感觉就是一条窄窄的缝隙而已,还有密不透风的山林和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路都是颤颤巍巍的走。
这是南丝绸之路唯一一条无岔口的段,脚下踩的石头,都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啦。重走这条路的经历可以说是很特殊了。
从第一个坡上连滚带破的下去之后,我就开始害怕了。这那可不是小打小闹的穿越,而是真的要闯无人区了,就像我之前看到的纪录频道的那样,要真正的走进古道的深处。这时候,害怕、激动、兴奋各种情绪袭来。
这有着1700年历史林间古道,已苔藓斑驳,是真正的茶马古道,先人的足迹和马蹄的烙印依然清晰可见。纵横在崇山峻岭间的古道的沿途风景,亲身可以感受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行走的艰辛与勇气。
“风餐露宿苦作伴,一脉相传茶飘香”,马帮驮着沉重的包袱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攀雪山、趟湿地,一路克服艰难险阻把货物安全送达,世代坚守,周而复始,用脚步踏出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之路。
我的神经一直在超级紧张的状态,只有到看似比较平缓的地方,才敢放松下来,偶尔抬头,总是被眼前的美景感动,有时候走进长满滴水观音的地方,感觉像童话里的绿色在眼前无限蔓延;有时候经过歪着长得竹林,又觉得跟笔直生长的竹林真是完全不一样,像是更特别的存在;还有的时候经过全是芭蕉的树林,那些摇摇欲坠的芭蕉挂满枝头,很想摘下一串来尝尝。
差不多走了2个小时,终于赶在天黑之前走到了大路上,看到了正在等我们的车队。我悬着的心要终于放进了肚子里,然后好多人开始在朋友圈炫耀“我也是成功徒步了博南古道的人了!“
中午饭很有特色,像当年的马帮一样在路上找了个地方,蹲着就开始吃了。有方方正正的后牛肉,有煮好的鸡蛋,还有豌豆粉。
重走意义非凡的霁虹桥
从古镇到霁虹桥,途中必经一道残关,这里是从杉阳坝子上坡再下坡到澜沧江边的唯一垭口,可以看出当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
拱形关门上写着“觉路遥”三字,据学者研究,关门的两面从前分别书写“雄关耸峙”和“觉路遥远”,后来由于岁月久远和风雨剥蚀,“雄”字和“远”字不存。民间传说,“觉路遥远”是康熙皇帝亲书,但据当代学者考证,上述八字是清嘉庆年间永昌府官员李文渊书写。
从澜沧江边出发,向西沿着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道行进,雄关漫道,沧江险浪,蹄痕深深,悲怆豪雄之气油然而生,让人忆起民国年间谢式南的诗:“笑指青天月一弯,请歌一曲博南山。博南往事君知否?金齿西来是汉关。”
之后重走意义非凡的霁虹桥。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特索桥,巍然屹立在澜沧江上,虽数次损毁又数次重建,但其咽喉地位却从未撼动
霁虹桥史称兰津桥,以西汉“兰津古渡”得名。此地在三国时期已建有竹索桥,元代曾改建木桥,明成化年间(约1476年)由江顶寺了然和尚用化缘得来的资金将桥改建为铁索桥,一说为弘治十四年(1501年),由兵备副使王愧修建。
霁虹桥在历史上曾数次损毁,又数次重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从霁虹桥经过,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描述了霁虹桥及其关隘和附属建筑,桥的东面“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他赞誉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中国科技史》一书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索桥”。
车子行驶在霁虹桥上,从这样的角度看过去,真的是够吓人的。
铁锁铁链也是经过了多年的风吹雨打,有的地方已经生锈了,看到这些,畏惧感一下子涌上心头
南方丝绸之路穿过云南,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连接起来。霁虹桥的地位从来都不可忽略。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自驾车队依旧在路上。
保山玉翠园的山野菜晚餐
晚餐在保山玉翠园吃。玉翠园内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古木参天,溪沟纵横。自然地形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农家特色饭菜和野味饭菜常供常新,多种地道的原生态绿色食品、各类农家生态高山蔬菜为原料的特色菜以及独具保山特色的美味菜肴,烧烤更是它们的特色,有烤鸡、烤鱼、烤鱿鱼、烤香猪、烤全羊。
这一天住在保山官房酒店。这是当地还不错的一家酒店。房间足够大也足够舒服。
永平特色美食——黄焖鸡
永平黄焖鸡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在整个云南很有名气。据说,这个地方有两家老字号,“滇西一只鸡”就是其中的一个招牌。我实在服务站的那家店吃的,店面挺大的,黄焖鸡实用辣椒和当地的一些佐料炒的,味道很赞,感觉特别下饭。除了黄焖鸡,这里的其他美味也都不错。
关于作者
版权声明
本游记图文均属马玛丽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媒体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复制,或利用其它方式下载使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