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第一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系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 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
组队开始攀登河北后城赤壁
后城赤壁位于河北赤城县后城镇北,北距县城约40公里,南距北京100多公里。它南起后城,北到龙门所,绵延近20余公里,垂高达200余米,远眺长嵯,犹如一座巨大雄厚的绿色屏风巍然矗立。在夕阳的余晖中灿灿生辉,异常壮观。当地人将其称为长嵯(字典音cuó,当地人音chā)。嵯,《说文》:山貌也;《广雅》:高也。汉语词典有嵯峨一词,形容山势高峻。从长嵯一词,足可见当地语言之古朴精准:长嵯确为一长而高峻之山,其山长约40里,而40里长的山均全为绝壁,高达数百米。
后城赤壁或称后城巨岩,位于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北面,当地人将其称为“常嵯。后城赤壁是一块通体高600米摩天巨石,三面绝壁,俏如刀削。从南向北嵯峨断面延展20公里俗称40里常嵯。后城赤壁是由上亿年地壳运动构造形成,是砂岩、花岗岩、火山岩风化形成的岩石“三明治”,其中滴水崖高180米,是中生代侏罗纪紫红色砂烁岩组成的悬崖,历史上有“幽燕第一峰”“天下第一石”之称。该岩堪与号称世界最大单体岩石—澳洲奥瑞斯岩石媲美。后城赤壁是一块通体高600多米的摩天巨石,高度为北京京广大厦(209米)的3倍,体量非常巨大,如果绕样田走到赤诚,会看到高耸的巨岩绵延40公里,史书有称它“幽燕第一峰”的美誉,而现代人誉其为“北方第一大丹霞”。
长嵯的西面是绝壁,由后城北部一直向北延伸;东面与东部的山脉连成一体,形成连绵山峦。长嵯的南端在后城镇的北面,也为绝壁,称滴水崖。滴水崖又有“幽燕第一峰”之称,通体是一整块高600米的摩天巨石,丹崖碧顶,峭如刀削。崖头有一洞,名叫“碧落洞”,洞中玉泉终年滴水,隆冬不冻,滴水崖由此得名。
杰克船长打卡后城赤壁
滴水崖石窟崖下的壁上凿有石窟,为朝阳观。 朝阳道观于明嘉靖三十年开始修建。经过5年多的大规模开凿,1557年初竣工。由于滴水崖山势巍峨,当曙色初启,大地还在朦胧之中,惟此崖上开凿的道观独得一片朝阳,故名“朝阳观”。 明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曾在此题诗:“朝阳道观一石悬,滴水孤崖百丈边;余气出关连大漠,长风吹壁立青天”。
朝阳观朝阳观,位于滴水崖底,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整个建筑由东西天柱、大雄宝殿和千佛洞三部分组成。天柱东刻“天柱”,西刻“乾坤柱石”两天柱之间的峭壁上镶嵌着八座宝殿,宝殿分为泰山殿、三官殿、三教殿、三皇殿、真武殿、三清殿等,琼宇玉楼,格外壮观;千佛洞位于大雄宝殿的半崖上,有大小石窟三个,在千佛洞的石壁上整齐地排列着1008尊千姿百态高浮雕小佛,个个栩栩如神,令人目不暇接。朝阳观以其天赋的秀丽峰峦,神工鬼斧的石雕古刹和美丽动人的传说,令古今文人墨客称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