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上晋中平原的土地上
感受气势恢弘的乔家大院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花费了不少周折和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块,上书“古风”。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百寿图为“在中堂”主人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付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甬道的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漫游山西普化寺
院中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内供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装修精细。殿内主供释迦牟尼,旁有文殊、普贤,两壁供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述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上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为五台山塑像中所仅见。
寺前立一堵高大的影壁,上都有仿木建筑的砖檐雕,中部影壁墙嵌有三块圆面形石雕,下部是石建须弥座,束腰、上枭、下袅、上枋、下枋部分均雕有人物、药卉、古器械等。影壁墙上嵌的圆面形石雕,正中一幅为“福禄寿三星共照”,三位神仙高龄未卜,和蔼慈祥,带有现实生活中长者的风度。北侧的一幅为“周文王请姜太公”,画面很有情趣。这堵高大影壁,精雕细刻,是五台山寺庙影壁中的珍品之一。
还有的石雕画面给人一种生活意趣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骑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牧羊人手执鞭子,放牧绵羊;一农人扛着撅子,赶着大象,头顶着松枝上登有喜鹊;一老者骑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大殿石雕中有神话故事唐僧取经。原来这些石雕,民国年间,由皈仿佛门的南山寺九宫道首领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故该寺与南山寺石雕内容一样,着上了道教色彩。殿内两壁供有雄壮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殿坛上的弥勒像又置于精雕细缕、着彩涂金的仿殿堂结构的小木龛内,弥勒像屏扇的背面,立有石雕韦驮菩萨像。
另外,普化寺天王殿与台怀寺庙区天王殿设置不同的是,添了与四大天王并坐的“哼哈”二将,一尊脸色黑中透红,一尊脸色红棕,都是一手拿降魔杵,一手拿法环。哼哈二将属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佛家也把他们塑殿内充当护法神。还有,地上塑了“降龙伏虎”,一神骑龙背,一神擒虎于身旁。这些,同样有道教色彩。
天王殿后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该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绕殿四出廊,檐额挂有“大雄宝殿”木匾。前廊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廊内柱间装十二块格扇,裙板雕龙,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垫板绘有彩画,斗拱与斗拱间装垫拱,重施以彩绘。
总的看去,大雄宝殿的装修精细而华丽,有别于该寺其它一般建筑。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有大型壁画。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绘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在五台山塑像设置中别具一格。
夜宿平遥古城
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班禅莅临县衙考察时欣然提词:“平遥县衙古衙之最”。
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五次维修,城墙平面呈方形,周长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顶宽3—5米,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内墙砖砌排水槽77个。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又称挡马墙)取孔子弟子、贤人之数,设垛口3000个,敌楼72座,内砌女儿墙。四隅角楼四座,东城墙上有点将台,东南角城顶上筑奎星楼和文昌阁。
瓮城,指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南门和下东门除外),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平遥城有古城门六道,东西各二。鸟瞰平遥古城,形同一只欲行未动的乌龟,“龟”头南尾北,东西四门比拟为龟之四足,民间故有“龟城”之说。南门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过,从而引发了古代文人“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以此为用”的感慨。乌龟是吉祥、长寿的象征,“龟城”之说源于古人对“四灵”的崇拜,“龟城”寓意固着金汤,长治久安。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感受佛教圣地~~漫游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Mount Wutai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8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尽管早知道五台山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农历六、七月,三伏骄阳炎炎,燥热难耐,然而五台山却气候清凉,爽快宜人。这里峰峦叠翠,嘉木葱笼,野花烂漫,清泉遍地,伽蓝寺宇,散布其间。时有清风徐徐,拂人面颊,蓝天上白云从头上飘过,洒一阵碎雨,复又阳光灿烂,满目清新。盛夏白昼,气温适中,早晚还略显些凉意。在这清凉圣境避暑调养,确实是一件称心惬意的快事。可是,我们却没能如愿,我们是在雨天游的五台山。其实,雨中游台怀却别有一种味道,我们犹如仙境中的长老和神仙。在云山雾海中飘忽。
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五台山,则是群仙毕至。且看其山势,既雄伟,又舒缓含蓄,非纯有险峻者可比。所以,那灵气的寺院,卓越的山景,无一不给了古人留下了关于“仙”的想象空间.....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
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
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
可以说,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被誉为 “中国地质博物馆”。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