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离开中学校园一晃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里,家乡也常回,母校却从来没有在进去过。但每每路过学校门口的时候,总会驻足停留,远远站在校门口的马路对面,花季年龄的校园生活总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了浮现。上早读、跑早操、食堂排队打饭,操场踢球锻炼,晚上熄灯后偷偷的抽烟,老师夜里查寝时手电筒在楼道里晃动的亮光,成绩下滑时班主任严厉的批评声,课间休息男女同学在过道里的嬉戏打闹声,开大会时校长铿锵有力的的训教声,毕业时大家的依依惜别......这一个个看似杂乱的镜头,连贯成一部青春记录短片,在眼前迅速的回放着,时不时会让我微微一笑,如痴如醉如入梦。但我终究还是没有再进过母校。 还是先欣赏几张美图吧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范亭文体广场.图书馆
每年暑假都要送孩子回老家呆几天,今年也不例外,走的匆忙,孩子忘了带文具。卖文具自然就成了我这当爹的要解决的事情了。骑上车子,出得门来,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母校那里转转,怀念母校和那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自不必说,另外还听说母校对面的公园拆了,重建了一座广场。那公园也曾经是我和同学们夏天下午活动时间常去的地方,我想去看看究竟变成了什么样,顺便找找那些尘封的记忆。 范亭中学,我的母校。创建于1946年,以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名字命名,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解放初期在山西省也是赫赫有名,素有“南康杰,北范亭”之说。学校位于原平市前进西街,占地186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大型建筑有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餐厅和续范亭纪念堂。"续范亭纪念堂"落成时,正是我在校期间,记得纪念堂开放当天,来了许多大人物,现在还能想起来的有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续范亭将军的女婿),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等人,还记得有人现场写了一幅“拔剑长歌一世雄”的书法作品以纪念范亭将军。目前纪念堂属山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续范亭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早年投身革命,参加了同盟会,曾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于1947年病逝。九一八事变后,呼号抗日无果,曾在南京中山陵,切腹以明志,并写下“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的诗句,欲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唤醒国人并激起人们的斗志。病逝后,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词: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实为一位让人虽然起敬大大英雄,大丈夫!
范亭文体广场.碑林苑
与图书馆前圆形广场不同,图书馆后面的碑林苑像是一个方形的广场,大概是想体现古代先贤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碑是我国古建中的小品建筑。 早期的树碑风气,始于周代,当时碑石上不镌刻文字,称"无字碑",用途有三:一、立于宫殿、庙堂之前,由碑的日光影子来测算一天的时间。二、立于宫殿庙堂之前,祭祀时用以拴牲畜的柱石。三、立于墓穴旁,作为棺木下葬的标记。东汉开始大量出现镌刻文字的碑石,用以歌功、立传、纪事。一直流传至今。 碑的结构一般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主要刻写碑名,或仅起装饰作用;碑身刻写碑文;碑座起承重和装饰作用。传说共工怒撞不周山后,天塌地倾,女娲氏曾断海中大龟的四足做撑天的柱子,龟便被视为负重的能手,所以碑座常为龟的形象。明以后,将碑座改成似龟非龟的赑屃样子,传说它是龙的九子之一,善于载重。 一座座石碑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许多古建筑断代的明证。碑林苑收藏的碑以古碑为主,数量不算太多,但种类繁杂,让人大开眼界。
范亭文体广场.小西湖
小西湖是文体广场景区内最漂亮的地方,她不同于图书馆的肃静,也不同于碑林苑的厚重,而是为文体广场,乃至整个原平市区增添了几分灵动。经常去图书馆阅读好书,可以让人聪敏、睿智;经常去碑林苑感悟历史,可以让人深沉、稳重;经常去小西湖欣赏美景,可以使人从容、开朗。图书馆、碑林苑、小西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顾名思义,小西湖自然是模仿西湖而建的一小片水域,城市不大,自然水域也是极小的,小到步行绕其一周大概也用不了十分钟时间,但就是这极小的一片水域,却惟妙惟肖的模仿了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拱桥,曲桥将已经很小的水域又隔成了三潭,水中建造了三座与西湖上的一样的瓶形小石塔,水平如镜,月圆之夜也一定能欣赏到“三潭印月”的美景。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