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县太行山大峡谷游记
周六日,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参观太行山大峡谷。在林州太行山桃花谷景区吃住了一个晚上,感觉很是不错。林州市,原来叫河南林县,是现在全国著名的建筑业基地,全市60%的产业、收入来源于建筑业。河南林县自四、五十年代悬崖修凿1500公里举世瞩目的红旗渠,引山西省漳河水入豫,从此由一个缺水严重的贫困县步入了新兴产业县,堪称世界奇迹。敬爱的ZOU总理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林州太行山大峡谷是国家5A景区,主要包含了桃花谷景区和王相岩景区,在桃花谷景区,还有玻璃栈道、太行天路、梦幻谷等景点可以参观,这两个景区都是成熟景区,正是旅游旺季,游客众多,感觉河南的景区起步早、维护好,功能服务的确比较完善,环境干净且人们友善。 林州太行山大峡谷,相比山西壶关的太行山大峡谷,峡谷的雄壮、幽深和震憾,个人感觉感觉稍微差了一些些。不过八百里太行山景色,各有特色,林州太行山大峡谷的桃花谷景区水量大,王相岩景区的悬崖栈道,都非常有特色。两日行程,一车两人,总行程620公里,总花费1475元(其中,油费400元,过路233元,宿60元,餐费204元,门票加停车费578元)
桃花谷风景区:
是太行大峡谷中的一个山谷,也是太行大峡谷景区的核心景点。它是以山、谷、潭、洞为主的自然景区。桃花谷景观奇特,奇峰突兀,一条蜿蜒曲折的桃花溪水贯穿于整个峡谷,溪水两岸草藤垂挂,杂木丛林莽莽无际,随山风涌动的绿潮似海水漫卷。沿谷流下的溪水跌落成瀑,瀑落成潭,潭瀑相连,更兼峡谷山峰,山泉出露,崖崖飞瀑,纵横山沟,沟沟见泉,构成了桃花谷山灵水秀的峡谷水韵。 雾散云山变,花开鸟飞鸣,高山悬瀑落百丈,泉流潭水澄如镜,石山石林千姿百态,林木茂盛青翠葱郁,溶洞幽暗犹如迷宫,登山石径错纵交织,三九桃花开雪里,盛夏冰窟透寒风,这是对桃花谷的真实写照。桃花谷处处是美景,景景惹人醉。
王相岩景区:
是太行大峡谷中主要景区之一,它坐落在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镇。王相岩因何得名呢?相传在3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商王武丁和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王者相者居住过的地方,因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王相岩。 王相岩,又名老道岩,宝泉岩。位于林州市石板岩乡南2公里处。幽谷深险,山势陡峻,藏秀于雄,蕴巧于朴,气势恢弘.刀削斧劈般的绝壁地质层理明显,人行谷底,雄岩壁立,险不可攀,而峰回转折处,绿色灌木丛中,险径忽现。登山途中,奇峰异突,瀑布轰鸣,森林遮天蔽日。白云深处,忽然出现的古朴农家,给人恍若隔世之感。 岩前玉皇阁庙基下,为古悬石九拱桥。桥宽50米,为扩庙基和免除行人涉谷而修。在100多米深的断壑深涧上凌空架起,石如斗牛,建筑宏伟。入桥下洞,观深涧,惊魂落魄;看拱顶,凌空架石,惊叹不已,称颂古人匠心独运。 玉皇阁倚山就势建成,五脊六兽,精巧玲珑,金黄色琉璃瓦封顶。阁中塑玉皇大帝,神态各异的各路神仙排列两旁,香烟袅袅,钟碧声声。 现代旅游专家学者以王相岩之雄,王相九峰之秀,登山道路之险,山间景观之奇,称之为"太行之魂"。
红旗渠:
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16年10月,红旗渠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分水闸为河顺公社1965年3月修建。分水闸以上是长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长346米的分水岭双孔隧 洞,单孔宽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红旗渠纪念亭横跨在隧洞与分水闸之间的明渠上,为古今结合式建筑,三开间四周14柱,琉璃绿瓦挑檐,古色生辉。"红旗渠纪念亭"匾牌,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当代书法家赵朴初手迹。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