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多尔天主教堂
维多尔天主教堂又名霞山天主教堂,是清末法国入侵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后,天主教随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在湛江主持教务期间,提出兴建教堂,1903年由教会筹资建成。教堂建在广州湾法国租借地内,属罗马教廷领导,1925年归北海教堂管辖。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了严重破坏,文革后收回教堂进行修葺,于1984年12月20日举行复堂典礼。1990年天主教湛江教地区经批准正式成立,教堂作为主教座堂,成为湛江天主教的传教中心。现属于湛江天主教教会管理,沿用它本有的作用,为天主教教徒提供场所。 维多尔天主教堂坐西向东,砖石钢筋湎土混合结构,墙面仿石,酷似石室教堂。1900年奠基,1903年竣工,建筑面积985平方米,是一座双尖塔式建筑物,前面有空地61平方米,有方柱铁枝作围栏,酷似广州石室教堂,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教堂之一。
交通概况
维多尔天主教堂坐落在今霞山绿荫路85号,也即是湛江市公交车霞山分站旁边,市区内搭乘1、2、12、14、21线公交车均可到达,票价2元。 闲话少说,先来几张照片欣赏一下教堂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吧。
维多尔天主教堂建筑风格
哥特,是英语词Goth的音译,Gothic一词(意为“哥特式”)即源自该词,原指代哥特人。另有一说称Gothic源于德语Gotik ,词源是Gott音译“哥特”(意为“上帝”),因此哥特式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的意思,“哥特式”只是德语词的音译,平时所说的一切“哥特式”都可以理解为“形式上或感觉上给人一种接近上帝的感觉”,比如建筑艺术,文学,音乐等哥特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其基本构件是尖拱和肋架拱顶,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哥特式建筑的基本构件是尖拱,或称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顶。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
写在后面
湛江维多尔教堂建成后,由法籍神父座堂管理,历经四任,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1950年,法籍神父被限制行动自由,1951年被驱逐出境。此后,教堂一直由解放军驻扎。解放军纪律严明,因此,到1956年第一次恢复宗教活动、解放军撤出教堂时,教堂的一切包括桌椅台凳均完好无损。1956年到文革,座堂神父为中国籍神父林振芳。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了严重破坏,神像、窗愣、窗户玻璃尽毁,小尖塔被敲断,桌椅台凳抢掠一空。 文革后,教堂成为街道企业霞山机械厂的厂房。后教会出钱让其搬迁,并收回教堂进行修葺,于1984年12月20日举行复堂典礼。1985年6月,湛江天主教爱国会和湛江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将本部设于教堂内。1990年天主教湛江教地区经批准正式成立,教堂作为主教座堂,成为湛江天主教的传教中心。 不管怎么样,广州湾已经成为湛江不可抹去的历史痕迹,湛江目前仍有不少广州湾时期的法式建筑,希望政府能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妥善维修和保护这些见证了广州湾风云岁月的古老建筑。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