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万仞宫墙!
中秋假期,最有意义的休闲过节方式莫过于闲游家乡的一些人文景点了,今天下午去的地方是一个著名的景点:明古城城墙。第一站先穿越万仞宫墙!順着孔庙神道北行,道两侧栽植桧柏,庄严肃穆氛围浓重,尽头是一座青砖垒砌的城墙和城门,门洞上方镶有石匾,雕刻有红漆大字:万仞宫墙。高高的城墙挡住游人的视野,只能通过城门洞看到里面些许建筑。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
明朝学者胡缵宗出于对孔子的敬仰,称颂孔子学识渊博高深,如同城墙有万仞高,题写“万仞宫墙”镶在城正南门洞上面。其寓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对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指孔子)这道墙有好几仞高(数仞),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墙内的雄伟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 古时一仞为八尺,城墙高为数仞,胡缵宗将“数仞”改为“万仞”,表示敬慕之情。 清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字,延续至今。。
明古城及护城河!
曲阜明故城位于曲阜鲁故城的西南隅,系明代为护孔庙所建。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当年三月二十一日,攻占原曲阜故城,并进驻孔庙,这件事大大震动了明朝庭。于是东兖道佥事潘珍,请示朝庭移建曲阜城获准。从1513年至1522年,历经两帝,即从正德八年到嘉靖元年,用去10年时间,花了3万多两银子,筑成新城,这就是现在位置上的曲阜城,简称明城。据1998年《曲阜地名志》,明代曲阜城是曲阜历史上第一座砖砌城廊,呈长方形,城周长4.8公里,城墙高7米,厚3.5米,外层全部包砖。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墙与护城河间距7至10米,河深、宽3米左右。原城共有城门五座:正南名仰圣门,正对着孔庙,一般不开启;北门名延恩门;东门名秉礼门;东南门名崇信门,南边进出城一般走此门;西门名宗鲁门。五座门都筑有深阔的瓮城,城门上建有歇山重檐式的城楼。 1930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内战,阎部攻打龟缩在明城内的蒋介石部一个旅。围城10日,炮轰东门、西门、北门三个城楼,后来虽经修葺,但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1978年,为拓宽改造道路,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核准,将城墙拆毁,城门只留下了南北二门以及东北、西北两个城角,并且在城基上建起了民房及部分单位。原城墙砖不少被拉去修水渠了。现在奎泉(洗脸盆)四周还有不少。2002年,对曲阜明故城进行修缮和扩建,现全城长5300米,墙高6米。新城共有十二个城门,二十五个门洞,其中正南门、北门和鼓楼南街城门上建有门楼,仓巷、东南马道东首和颜庙街东首的城门是单孔城门,西边城门为双孔城门,余者全为三孔城门,连接新城墙内外的大小桥梁已增至14座。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