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心斗角的十三碑亭!
昨日游罢万仞宫墙,直接来到了孔庙的核心景点之一:十三碑亭!十三座碑亭,里面都矗立着大大小小的石碑。这些石碑都是经皇帝批准而立的碑。虽然岁月流逝了,但石碑上的碑文还是清晰可见。不过在这个院落最吸引我的还是那所谓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指的是大成门的两个角插入临近的碑亭的“心间”,形成“勾心”,而另两个角又于另外两个碑亭的角“接吻”,形成了“斗角”。这样的建筑特色可谓是别出心裁啊。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按孔庙的建筑发展规律,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但清帝为彰显自己,将碑拥挤在碑亭周围,故在此出现了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的建筑特点,即建筑学上的“勾心斗角”。有人把这种建筑特点比喻成人与人之间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勾心斗角”,见于唐杜牧《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是一种艺术语言,至于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子已无法确知,也不可能详知。此处的建筑特点的确再现了钩心斗角形制,但纯属巧合,实为地域狭窄,建筑拥挤之故。 碑亭的形式大同小异,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平面呈方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立石碑57通,由汉文、八思巴文(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成。碑文大多是历代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和有关祭祀、修庙的记录。亭内最早的2通石碑放置在南排东起第六亭的金代碑亭内,分别立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和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据统计,孔庙现有碑刻1500余通,包括御制碑、谒孔碑、修庙碑、祭庙碑、功德碑等。这些碑刻除大量用汉字刻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如蒙古文、满文等。无论是从碑刻的数量,还是从年代的跨度上,对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是一座珍贵宝库。从书法艺术上看,各种字体兼备,风格迥异,又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贔屃(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贔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十三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贔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往曲阜,济宁到曲阜 90华里,征用了民工600人,耕牛443头,趁冬季寒冷,地上泼水结冰,碑从冰上滑行,文献上讲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
东西两侧丛林似的碑碣!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