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前言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 1080P
《武昌中山路 百年古街昙华林游记》视频鉴赏。
土著的武汉人,家就住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武昌区的水果湖畔。本人非常爱好旅行,在汽车之家旅行家平台已经发表过104篇的各类游记帖子。近日查阅游记帖子时发现,武昌区景点的游记帖子居多。天下第一楼~黄鹤楼、美食一条街~户部巷、武昌“红楼”群~(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武昌起义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大学、湖北省图书馆、武汉植物园、楚河汉街、东湖放鹰台、湖北省博物馆、沙湖公园等名胜古迹都坐落在武昌区。走过了、游览了、发表过武昌区的各类景点游记帖子,我居然把这个景点在武汉市以景点命名的城市街道~昙华林给遗漏了。昙华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南至粮道街,这条街流淌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这条街道就在花园山旁,藏身于湖北中医学院背后。猛一看有点像崭新的建筑,但仔细一看,又都是古老的建筑物,似乎有点成都宽窄巷子,不过又没有那么精致。有点像阳朔的西街,但又没有那人头攒动的拥挤,在这里游览的人们,似乎都在找一种感觉,一种记忆。狭长而拥挤的昙华林路,大概是武汉这座城市最市井的一面。这里依然车喧马鸣,市井叫卖与人来人往交织在一起,码头城市的种种,莫过于此。为了弥补这个遗漏,于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驱车前往武昌区昙华林路,探访百年古街~昙华林。
前往武昌昙华林的路上
出发前在住家楼下的早点店,购买早餐。武汉市民每天必不可少的早餐~热干面,百吃不厌。街头巷尾的一份热干面大约100克左右,美食价格(当地参考价):4元/碗。武汉热干面是用碱面做的,并在其中加入了芝麻酱等酱料,吃起来浓香可口,而且价钱便宜,所以一定要吃一吃。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 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热干面是湖北省武汉市的特色小吃,原本是武汉的特色美食,在湖北很多地方都十分受欢迎。随着湖北人在其他省市地人口增多,武汉热干面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面食之一。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武汉人将吃早餐叫做“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对它的感情,就不必再费言语。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尽管美味,但是身处外地的朋友并无法享受到这份福气,因为它只能现做现吃。
从武昌中山路进入昙华林
驱车半个小时后,车辆行驶到武昌中山路,右转弯进入昙华林路东。东端路边有停车位,将车辆按照停车要求停好。接下来就可以漫步行走在百年古街、让时间倒流一会,放松自我去体验一下武昌昙华林曾经的过往。【景点描述】: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粮道街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城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昙华林景点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湖北美术学院、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周边的景点非常多,近在尺尺的美食一条街粮道街、天下第一楼~黄鹤楼、美食一条街~户部巷、武昌“红楼”群~(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公园、长江观景第一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等都坐落在武昌区昙华林景点的附近。交通非常便捷,乘车、徒步均可抵达。【景点地点】:武汉市武昌区东北角,武昌区中山路和得胜桥之间。【门票价格】:免费【开放时间】:24小时【游玩时间】:建议游玩时间大约4个小时左右,可以游览景区内的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仁济医院、文华书院、圣诞堂、文华公书林辅楼书库(文华大学)、昙华林32号、花园山、翁守谦故居1912年、瑞典教区旧址1890、朴园、艺术村、崇真堂等景点。【交通信息】:前往景区的相关交通信息如下:一、选择公共交通1、公交:武昌昙华林景点附近的公交站有中山路凤凰山、积玉路沙湖苑路、粮道街胭脂路、中山路螃蟹岬、公平路、中山路解放路、和平大道沙湖苑路、粮道街文华中学、螃蟹岬站、公平路、中山路螃蟹岬、粮道街怡博苑、友谊大道沙湖、民主路胭脂路。可乘坐74路、43路环线、554路、576路、606路、511路、729路、15路、566路、717路、343路、916路、573路、老武昌旅游专线、11路、514路、542路、530路、539路、607路、804路、轨道交通2号线、543路、777路、811路、34路、215路、537路、802路、521路、529路、572路、14路等站点。2、地铁:可乘坐地铁2号线,螃蟹岬站下车A出口。二、选择自驾游导航直接选择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抵达景区停车场。【注意事项】:1、路边停车场内请将车辆的门窗锁好,谨防意外。2、景区为开放式的景点,游客比较多,注意自身安全,妥善保管好随身的物品。3、游览时建议着旅游鞋,因为这个景点是要靠您的双脚来丈量的。4、保护景区内的一草一木,不要随意采摘。5、参观陈列馆时,不要大声喧哗并保护好陈列物。
参观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
去昙华林“扫街”,不要背着相机从东端走到西端,不要忽视了昙华林街上的这间陈列馆。其实,每一个来到昙华林的游人,都应该从这里开始探访昙华林之旅。从昙华林路口顺着石板路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昙华林景区内的第一个景点——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陈列馆不大,就一栋一层的双坡屋顶的小建筑,建筑外还有一个很雅致的小院落,阳光下的小屋和院落,还是很显清幽的。拿着手机对着古建筑的二维码扫描,不到几秒钟,该古建筑的参观游览路线图就显示出来。2014年6月23日,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在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开馆,49栋优秀历史建筑二维码在展示墙上整齐排列,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游览路线信息。陈列馆共分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貌新颜3个部分,占地面积189平方米,展出图片150余幅,实物20件。内设展物主要有照片、地图、雕塑、油画、书籍、旗帜等。陈列馆涵盖了1790多年的历史,从武昌建城(公元223年)到昙华林纳入城内(公元829年),从1840年到1949年昙华林发展最为辉煌的百年历史,再到2004年至2014年重新打造昙华林的10年,均有精彩呈现。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是在原真理中学旧址上,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历时半年修缮完工的,是武昌区委、区政府保护、开发昙华林历史文化的重要步骤之一。陈列馆对外免费开放,每周二到周日开放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17:00。在馆内看到,陈列馆采用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等传统展品和动画、电影、二维码、电子沙盘等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展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昙华林49栋优秀历史建筑都设置了二维码,游人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直接获取参观路线图。未来该馆还将建立网上展示馆,供市民、游客随时下载浏览。陈列馆内通过图片、文字、现代科技方式的声光电模式,讲述着以上历史,让游客来游玩昙华林之前,初步了解其曾经的过往,再步入景区游览才能更有意蕴。地址:昙华林与胭脂路交叉口东100米。
漫步行走 欣赏昙华林街景
从昙华林历史文化陈列馆参观完后,初步了解其曾经的过往。沿着昙华林街自东向西漫步行走,步入景区游览才能更有意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约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的特色,使得这里的建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建议游客们看看陈列馆外的景区导览图,可以详细指导需要参观的各类景点。 昙华林内有许多景点可供参观,文华大学文学院校址、昙华林汉秀馆、翁守谦故居、崇真堂(教堂)等。周边步行能够到达的景点有花园山天主教堂、石英旧居等;步行稍微远点能够到达黄鹤楼、红楼、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景点。一条有意思的街巷的背后,总是少不了流传已久的轶事。昙华林之所以称为昙华林,也有着颇多的说法:一说昙华林之名源自于清中叶时这里出现过一座名为“昙华林”的佛寺,“昙华”取自佛教里的“优昙花”;一说这里曾经多小型庭院,居者多擅植昙花,故而以之命名;一说昙华林这里的古巷人家多喜植花,花开之时,置坛于户外,于是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虽说众口不一,也难免有后人附会之嫌,但关乎昙华林,却总少不了一股子悠远恬淡的情怀。不过这倒也并不让人诧异,这里曾经是武昌古城之根,至今古城墙遗址依然在此有迹可循。这里曾经有过文华公书林,是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开端。这里曾经鸿儒遍居,谈笑风生。也就是这条街,是老武汉人心底的荣光,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老武汉的文脉所在。
昙华林尽头 品尝小吃并采购农产品
武昌古城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昙华林是五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从东端的中山路游览到西端的得胜桥,把昙华林游览一遍。昙华林西端的尽头是得胜桥,是一个丁字路口。这条路非常狭窄,左边是集贸市场,右边是地地道道的武汉风味小吃。我曾经在我众多游记帖子里面描述过:要想品尝地地道道的当地风味小吃,请穿街走巷到居民居住区内,那里的美食都懂得。饿了么,徒步游览完昙华林,的确有点饿了。于是在得胜桥丁字路口右转,前往巷道品尝美食。
炸藕夹是湖北一带的地方传统名小吃,属于鄂菜系。此菜是湖北菜肴的代表,符合大众口味,原料常见且价格适中,制作方法也较简单。湖北逢年节或喜庆日,鄂菜丸子、藕夹、糍粑鱼三大主角当家,别的菜或有所剩,藕夹绝对风卷残云一扫光。藕夹,传统鄂地风味,久负盛名。其中以湖北省荆州市、武汉市、孝感市等地为最。藕夹算不上名贵,但早年常吃它的人家不多。做法不难:1、选肉不能太肥,不能太瘦,砧板上剁碎,肉烂如泥,然后拌以葱姜盐糖。2、藕,刨皮洗净切片,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然后将肉泥夹在两片藕中,捏紧,一摞一摞摆在竹筲箕里。3、白面,调成浆,撒以葱花姜末盐,磕两个鸡蛋搅匀,藕夹入油锅前先在浆里打个滚,给它穿衣。4、下锅油炸,炸至金黄色出锅。这样炸出的藕夹“泡”,不但香松,也黄澄澄的好看。
武汉湖泊众多,不缺乏鱼虾等湖鲜。当地人用新鲜的小刁子鱼,除去肚子里的内脏,洗净,用盐和胡椒粉腌制30分钟。取适量面粉倒在鱼身上拌匀,最后把多余的面粉抖掉。锅中倒适量油,五成热时,将小鱼逐一放入,慢慢炸至金黄捞起。出锅时上面撒芝麻盐即可。下酒的好菜,也可以加点醋和糖,风味更佳。
武汉黄陂三鲜包含了肉圆、鱼圆和肉糕。肉圆:是猪肉和鱼红各取一半,鱼红搅拌至上劲后,加入盐、生姜、淀粉等配料,倒进肉粒,让鱼肉均匀包裹在肉粒上。外焦里嫩,满口留香。鱼圆:只用木兰湖水库的胖头鱼,肉质雪白鲜嫩,细化有劲。就连葱花也是从黄陂廖家岗老家买来的,那里的小葱葱白多,香气浓郁扑鼻。肉糕:是调好味的鱼茸和肉馅拌匀后,放进千张打底的方形蒸格里,再不断摔打表面起泡后抚平,最后放入蒸锅。肉糕油润鲜亮,入口绵软有劲。
米粑,又有称米粑粑,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又叫溜粑。因为是成对起售的,所以也有叫作对粑, 是很有特色的湖北特色传统小吃之一。米粑从江汉平原流广于整个湖北地区,成为大家爱吃的一种甜品。 米粑粑是把大米磨浆后发酵,在平底锅里用小火慢慢烘烤而成的一种小饼。 刚出锅的米粑粑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吃起来糯糯甜甜,十分可口。湖北特产米粑介绍 粑 :把各种可使用原料通过各种方式加工成外形如饼的食物,湖北地区常用的饼形食物的方言称呼。 米粑:顾名思义,主要原料是米做成的饼形食物。 这个要从这道小吃的工艺上去理解了,这是湖北江汉平原地区常见的叫法。这道小吃的制作工艺主要是用大勺舀起酿好的米浆在平底锅上溜成两滩饼。就是溜成的粑粑,所以依此简称为溜粑。
在得胜桥丁字路口的左边是一条非常狭窄的农贸市场,走马观花看一看有没有合适的菜肴,购买些回家自己烹饪。
自己动手烹饪河虾 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
耗时四个小时的昙华林古街徒步慢游,顺便品尝一下风味小吃和采购家里面需要的生活物资。即弥补了曾经未游览昙华林的遗憾,又增添了游记帖子的素材,可谓二全其美。从西端得胜桥路沿着昙华林古街返回东端的中山路,路边停车场取车打道回府,结束武昌中山路昙华林古街游记。到家后随即开始烹饪一桌地地道道、普普通通、武汉市民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家常便饭。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武昌中山路 昙华林古街游记》作业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欣赏,精彩天天常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