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新安江画廊
中秋节小长假的第一天就在安徽歙县的阳产村度过了! 这次的出游,没有什么计划,就是随心所欲。所以,在领略了炊烟袅袅、云雾缭绕的阳产早晨独特的山村景色以后,搭乘旅游公司的摆渡车,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阳产村。换乘上自己停放在停车场的车后,前往下一站:八卦村---呈坎!
阳产村本属于歙县深渡镇,所以,出了山间小径,上了县道,前行10公里左右,就是深渡镇。沿县道一路前行,山清水秀,心旷神怡。
公路边,一棵高大、茂盛的樟树吸引了路人,也吸引了我!
老大特意站在树下留了个影,与粗大的树干相比,胖阿姨显得太渺小了!
按照行程,新安江画廊就在附近。走过路过不能错过,于是设定了目的地“新安江画廊风景区”,跟着导航,直接来到深渡镇港口。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位于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全长约百里,景区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来自度娘)
新安江山水画廊是4A级风景名胜区,大门票为118元(含船票)。我仔细看了一下游玩内容及附加消费,主要就是欣赏徽派建筑,体验新安江边的渔民生活。从码头买票坐船沿途欣赏风光,船到达各个景点会停泊在岸边,大家上陆地参观。
因为今天是农民节,据说各个景点都有开幕仪式,游船不能正常发出。计算了一下时间,决定留待下次了!
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
游呈坎一生无坎
让我先来翻翻当地对“呈坎”的解说! 呈坎,世界迄今保存最古老、最神秘的东汉八卦村。被誉为:“人间天堂”水墨画就的乡村……中国风水第一村。 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西周时期这里曾产生过灿烂的青铜文化。三国以前是山越人居住,山越人刀耕火种,过着一种于世隔绝的生活。东汉三国时期孙权(东吴)统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吕蒙来到此地征服山越人。见此地地处万山之中,四面矗立着八座大山,中间是一平方公里的洼地,“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之族”。一条河流由北向南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穿村而过并有众多小溪汇聚,犹如“九龙戏珠”。观其象、又形似一幅天然八卦图。是人间罕见的风水宝地,便在此定居下来,整个村落按着先天八卦的形式来布局建村,同时易名为“龙溪”。 唐朝末年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迁此,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好,于是也定居呈坎。据罗氏族谱记载罗氏兄弟通晓易经八卦风水理论,把龙溪,改名为呈坎。盖地仰曰“呈”,洼下曰“坎”。“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呈坎藏风聚气、纳四水于村中聚水聚财、阴阳调和、依山傍水,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自古以来呈坎是一个进的去,就出不来的神秘、神圣、神奇、灵秀之地。 民间俗语诠释走进呈坎:“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宋代理学家朱熹赞誉呈坎:“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现今完整保存着1800年前东汉时期建村的八卦风水布局和建筑街巷、村落风水文化、三街九十九巷的古村落肌理以及东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保存完好古建筑、遗址180多处和部分出土的新石器、青铜器、国家重点文物等。(内容部分摘自呈坎风景区解说词) 呈坎现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1处。“一村双国宝”、被列为:“中国风水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古建筑之乡”、“中国国宝之乡”、“中国最佳旅游古镇”。
呈坎与唐模古村、潜口古民居在一条路上,相距都在几公里。如果有兴趣,可以安排在一起。这是唐模村入口处的牌坊。
潜口民居附近的下尖塔,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塔,就在路边,想不看见都难。塔周边建设了偌大的绿地广场,环境非常之好。相比之下,倒是这座塔却显得有些落魄衰败。
对古民居,我有一种独特的喜爱。因为今天的主题是看呈坎晒秋,这里就留待五进徽州时,作为一个专门的目的地吧,打卡走人!
这是我第二次来呈坎了!第一次来,是带着扬州途观车友会的车友一起来的,当时的票价好像是80,网购还要少些。现在门市价是107元

黄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于2009年11月开始启动,是一项传承徽州文化、提升城市魅力、壮大旅游经济的系统工程和发展文化产业、改善民生民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呈坎
游呈坎一生无坎.晒秋
说起晒秋,晒秋习俗曾是南方山区多地共有的农俗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地方的晒秋习俗日渐式微。 自古以来呈坎村就有着“春祈秋报”,“十雨五风祈大有,四时八节庆丰收”的徽州社屋民俗。源远流长的社屋文化,使秋天的呈坎充满丰收的喜庆,展现出中国风水八卦第一村呈坎原始古朴的农耕文化色彩。
晒秋习俗是南方山区多地共有的农俗现象,而呈坎,恰恰又是“晒秋”仪式感最浓的地方!古语道:“十雨五风祈大有,四时八节庆丰收”。每年金秋时节,勤劳的呈坎村民们都要将秋季丰收的谷物放置于竹编的晒匾里、竹架上,晾晒于村落坦前屋后的空地上。
呈坎的村口,是我所见的安徽古村落中,规模最大、最气派的村口。这样规模的广场,就是现在,也难找。由此可见呈坎先人们的大气!
除了自家房屋前后外,每年的秋季,晒秋广场会举行晒秋活动。村民们会把当季收来的稻谷、玉米、辣椒、大豆等农作物拿到这里来参加祈福祭祀。
久而久之,晒秋广场的晒秋活动便成了呈坎古村的一处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景。
通过开发晒秋、农事体验等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产品,“旅游+农业”被带动起来,连带着农民的土特产销售也跟着火爆起来。在晒秋现场,农民的土特产成为游客最喜欢的礼品之一,无论是自己买的吃,还是带回去送人,“土味”商品成为抢手货。
火腿,每斤45元,这麽大一只火腿,该有多少钱......
这样的晒秋方式,可纯粹就是为了美感了

红的辣椒、柿子、红豆,黄的玉米、黄豆、南瓜干,黑的黑豆、芝麻……呈坎的村民们将五彩缤纷的农作物晾置于广场,绘就出一幅五彩的丰收画卷,也给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增加了斑斓色彩。
晒秋是呈坎的一大特色,五彩斑斓的晒秋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呈坎
游呈坎一生无坎.八卦村
较之于晒秋,呈坎更有名气的就是它的“八卦村”的名号了!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
呈坎有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的神秘的过坎文化。在永兴湖畔有道门坎,两边有一对神兽,这对神兽是呈坎独有的守护神。
神兽的名字很特别,在整个徽州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写法,他的名字叫“tun”,他的写法是:一个鬼字,去掉里面的勾,加上一个大写的“進”字,为进鬼吞妖之意,因为它宁愿舍弃自己的一生,只进不出来保人间平安。
这是“龙福石”,一块形似一条龙盘成的一块天然“福”石。在呈坎,被视为“神石”。
进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最美的风景——永兴湖。村民们称之为“水口”,是村中所有水源的汇集地。八卦中,水有聚财的说法,这也是村庄的福气所在。
还是村里大嫂的腰杆子直

过了灵秀亭,才真正走进古老的八卦村呈坎。古村街巷的道路全部由花岗条石铺筑,道路一侧墙脚设有水圳。这就是呈坎有名的“阴阳路”了!
呈坎的大部分街巷狭窄。走在两侧高墙林立的街巷,就如同走在岩石的夹缝中,朝上看似乎是“一线天”。
这个叫“石头粿”,是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地传热,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
往前走,迎面看见“呈坎罗氏毛豆腐”店。在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曾经有呈坎罗氏毛豆腐的介绍。路边,则是一个油炸毛豆腐的流动食摊。
在呈坎的巷子深处有很多古旧、庞大的徽居。燕翼堂,现在是易经馆,整个建筑分布充分的展现了五行八卦在实际民居中的运用。
精美无比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时间仿佛停留在那神秘的明清时代。
在这陈旧的高墙旧门里充满了怀旧和清寂气息,让人宁愿迷失在这个美丽的古村里,不再离开。
街巷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
罗纯夫宅建于清代,也叫“富商宅院”,建筑风格与明代建筑有所不同,大门由清磨的花岗岩石块与水磨青砖混合建造,饰以精美的砖石浮雕,与头墙飞檐翅角,以显兴盛气象,主宅的门、窗、梁、柱则采用精美的木雕。
家中堆柴火,不是用来烧火,而是取其“发财”之意.....
钟英楼是一座明代更楼,也叫过街楼,为钟英街上的代表性建筑,东西门额上刻有"钟英"二字,原为侍郎罗应鹤府上报时用,后来用于村内打更、报时、报警。
环秀桥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代,是古代休宁通往许村、歙县的交通要道。桥上有亭、亭中有座,历经数年百年沧桑,依然秀雅如初。
传说元时,呈坎村有一对青年夫妇,因家境贫穷,丈夫外出经商,后因心力交瘁,客死他乡,其妻秉承夫志,捐资建造了这座横跨众川河的便民石桥,并以丈夫的名字命名为环秀桥。桥上一廊亭为清代罗福俊改建,因他小名黑仂,村民也把这桥叫“黑桥”。
桥头的环秀轩是一栋老宅翻新的,里面收藏了大量徽州老木雕、瓷器刺绣之类,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河对面的石碑:公禁河鱼。就是现在的“严禁垂钓”吧?
罗东舒祠是呈坎村的“国宝级”古建。 作为徽派建筑的典范,罗东舒祠被誉为"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 里面很大,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
享堂前,一株长达400余年的桂花树依然枝繁叶茂,默默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呈坎
外一篇:四进徽州城
认识古徽州,还是汤显祖先生的一首“游黄山白岳不果”的诗作而来。不说汤先生做这首诗时,是何背景、是何心境,仅凭“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两句词,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个伪“文艺”大叔!于是,便也有了我一而再再而三的踏进徽州城。 古徽州包括一府六县,徽州府和黟县、休宁、婺源、歙县、绩溪、祁门六个县。古徽州地区位于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的多山地区,北有黄山、东南天目山,内部层峦叠嶂,山多地少,人多粮少,这种先天匮乏的局面是导致徽州人走上经商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朝代更替、世事变迁,这几个县的隶属和范围不断调整变化,到如今古徽州的概念已仅存在于历史中, 原来徽州府所在的歙县成为黄山市辖县之一。 如今的徽州文化旅游区,包含了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潜口民宅、呈坎、唐模五大景区。以徽州城为中心,有县道辐射到每一个景区,十几、几十公里不等,非常便利。如果想从容游览整个徽州文化旅游区的话,可以安排个三至四天的行程。这次我的四进徽州城之行,一是想转转徽州古城里的斗山街,二是再看看有“东方凯旋门”之称的许国石坊;三是馋了,想吃一口正宗的徽州“臭鳜鱼”!
徽州古城门票100元(含府衙等小景点),如果不去这些小景点,可以从古城门楼的右边,一条商业街进去。住在古城里,可以直接给客栈电话,让人带进去。
徽州古城
再见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徽州古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距今已有434年。许国石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前后两坊合用)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用料特别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
柱基外侧的台基上,雕置蹲驻与奔赴等各种动作的大狮子12只,有的大狮还抱弄小狮,形态生动活泼。
石坊上的题字都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许国石坊是难得一见的双重古牌坊,它历经明清约500年的风风雨雨岿然屹立,承载着的历史沧桑是如此厚重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来徽州,必看许国石坊!
徽州古城
寻访斗山街
徽州城斗山街,因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建于明清时期。街长3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 这些年到过很多古城,走过不少历史名街,但徽州古城里的斗山街,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前几次来徽州,第一次是时间紧、人多,没能来;第二次是恰逢大雨,加之天晚,未能成行;这次,我就住在古城里,利用一个早起的时光,把斗山街走了个遍!
斗山街,位于古城的东北方向。这里是徽商的福地,有着“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拓商”的传统,曾几何时,徽商大贾在这里走出去,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赚回来; 曾几何时,在那新安江边上娇妻带弱子,遥望远处盼夫归。钱赚了回来,培养其后代,埋头读书的子孙,又从深宅大院走出的,又开始雄心勃勃的谋划更大的发家计划,建造更具气势的房屋,借以传承祖辈的嘱托,徽州的历史就是这样循环着。 斗山街的历史就是一部徽州的人文史,也是一部徽州、徽商的简史。
斗山古街长约一华里,曲径通幽,一色的青石板路面。两边是鹅卵石镶嵌的图案,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没人动过。
岁月悠悠,尽管这里依然深藏古井回廊,但这里的豪门富宅多已成陋室空堂,一代徽商已逝矣,留下了这段曾经璀璨的古巷,让后人漫步其中了解回味。
这里没有店铺,没有餐馆,更没有小商贩的骚扰,窄窄的巷子两侧都是高墙大院。这是因为明清时期在斗山街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官宦、巨商,用今天的话说,这在古徽州是真正的“高尚住宅”区。
抬头望去,一面墙上长出几枝树杈绿叶繁茂,一个写着徽字的灯镶嵌在墙上,向过往游人讲述着小巷里的故事。
走在这样的巷子里,心情异常宁静,空荡荡巷子里只有一个人的脚步声 ,让人不知不觉放慢脚步, 细心体会古巷的魅力,从缕缕漂浮的空气中感知这里久远的故事。
这座“豸绣重光坊”跨街而建,全用青石砌筑,乍看虽不雄伟高大,但用料严实,历经数百年而无任何破损。该坊建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型制简朴,雕刻粗犷,东西额枋分别镌楷书“豸绣重光”“龙章再锡”四字, 象这样一座牌坊表彰两人的,在古代牌坊中实属罕见。
这就是千年“蛤蟆”古井,建于唐代,从外观上看井口很光滑没有斑驳的痕迹。我们看到一位大嫂在洗衣服,看来这个古井人们一直在使用。
“蛤蟆井”位于许家大院右侧的路边,古时,这一路段井泉奇缺,用水极不方便。唐朝贞元年间,有一异人路过这里,发现路面的两个土坎内聚集着许多蛤蟆,于是他告诉户主,此地可能有泉水 大家一起动手深挖掘井,果然,挖至数米,见有两个石穴,清泉冒涌,味极甘冽。后人便将两口井取名为“蛤蟆井”。
歙县迄今遗 存的古牌坊共有82座,其中贞节、孝行坊37座。而短 短的斗山街上,就遗存有2座明清时期的贞节牌坊。这就是其中之一的“叶氏贞节木门坊”,为明太祖朱元璋降旨让徽州知府为叶氏建造了这座木门坊,以表彰叶氏不贪富贵,恪守贞节的行为。
这就是另一座孝烈牌坊:黄氐孝烈门坊。在斗山街28号门首墙上,立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系为旌表吴沛妻黄 氏孝烈而建造。水磨青砖砌筑,为古代牌坊中少见。
斗山街
吃住在徽州
关于旅行,我不喜欢打卡、到此一游的方式,愿意每到一处,融入市井,吃当地美食,体验当地人生活方式。所以,也就有了我四进徽州的经历。 因为已经来过三次徽州,再次进城, 就轻车熟路的订了一家位于古城打箍井巷内、许国石坊旁边的客栈---素舍。
因为进入古城要门票,客栈的小老板特意到古城外的停车场来接我们。这里是进入古城的便门,别看没人,检票的猫在旁边的小屋里呢!
站在客栈露台上,就可以俯瞰古城,许国石坊赫然在目。
客栈二楼,是茶楼,住店客人可以免费使用,当然,茶叶另算

这次来徽州城,除了想看看斗山街外,一个主要的目的是想见见一位好友---安徽论坛的美女大咖冰冰!前两次来,一次是人多,一次是过节,不好打搅。这次如果再不告诉她,非给吃了不可
其实,最最主要的原因是;馋了!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诱惑是大大的,但要想吃到正宗的徽菜,还是要靠当地土著!而冰冰则是美食达人,跟着走,绝对错不了!
一开始告诉我在“小鲍龙虾”,我还急了:我一个水乡的人,大老远跑这来吃龙虾啊?冰冰给笑死了:人家是正宗徽菜馆好不好! “小鲍龙虾”饭店就在新安江边、太平桥头,很好找,墙裂推荐!
红烧肉,(以下三个菜纯属客串, 就看看)

臭鳜鱼,徽菜里的代表。前两次来,都是干烧臭鳜鱼,这次是干锅臭鳜鱼,做法不一样,味道一样,还是那么的解馋!
清炒萝卜苗,据说就是这个季节有!吃撑了,吃撑了!感谢冰冰美女的盛情招待,四进徽州时,就可以去冰冰的火锅店啦!
古徽州是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我们行走徽州古城,流连呈坎古村,徜徉斗山古街。这一座城,一个村,一条街,被历史的雨水打得浑身湿漉。不再白的墙体发散出历史的暗红抑或黑斑,悠长石板路反射着白亮的天光;进入百年老宅,内心涌起一种翻检古籍,欣赏优美传说时的慰藉与兴奋,这大概就是遗世独立的古徽州的魅力吧! 五进徽州时,将直奔潜口民居!
徽州古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