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对历史古迹颇感兴趣的文化工作者,承载着华夏文化的寺庙陵社是旅途中必然履足的景点。秋末,趁着自驾前往随州银杏谷看黄叶的机会,顺道钟祥,去游览闻名已久的明显陵。大明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一共有18座皇陵。其中北京14座(十三陵和景帝陵)、江苏和安徽3座(明孝陵、明祖陵和明中都皇陵),而位于湖北钟祥的明显陵一般无人所知,甚至很多湖北人都不知道身边还有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明朝皇陵。而且,它还超越了明孝陵、明长陵等先帝陵寝,是目前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明朝皇陵。其实,显陵的主人明兴献王朱祐杬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只因他的儿子是嘉靖,于是父亲被儿子追封为皇帝。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大礼议”事件。嘉靖初登帝位,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小皇帝展示了过人的智谋和手腕,最终取得胜利,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权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却是传统“士权”对“皇权”的制约宣告失败,明朝士人的风骨也彻底被锦衣卫的板子打了下去。当然,显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跟它的主人曾贵为天子并无太大关系,它的人文价值完全在于显陵建筑群的独特文化价值。赶到钟祥时天色已晚,便在美团上找到新中京旅游宾馆住了一宿,价廉物美,只需139元。次日一早即驱车前往明显陵。到了大门口,虽然是周末,却没见到几个游客,停车场也是空空荡荡。心中大喜,这里正符合我对旅行地的要求。景美、人少。
明显陵位于钟祥城莫愁湖东面。大门外立着两块高近三米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汉白玉碑,据说是严嵩的手书,未及细看。
大门后,穿过一道弧形石道,便是一座御河桥。桥上的石狮历经数百年风雨,面目已有些模糊,透出岁月的灰白色。
御河桥后又有一座大红门。据称当年按王爷的等级建陵墓时,已有一道大红门了,嘉靖的母亲逝世后与其父合葬时,又加了一道大红门。
其后是睿功圣德碑亭,亭内地面都用木地板和钢化玻璃细心地保护起来,避免受到游人踩踏损坏。功德碑和墙体可见明显的修复痕迹,四周的角落依然可以看到巨大木柱的轮廓,同样用玻璃保护起来。
功德碑亭后是望柱和石翁仲。虽然大家一般都叫做石翁仲,但其实只有石雕人像才可以被称作“石翁仲”,石兽应该叫做石像生。按照规格,皇陵的石像应当是十八对,不过显陵只有十二对,难道是嘉靖帝忘了?
石翁仲后又有一道门,其中镶嵌的琉璃墙美观非常,橙砖和翠瓦皆已褪尽火色,显示出时光的莹润。
前往祾恩门的神道呈弧形,这条最独特的神道如同一条蜿蜒前行的龙,这便是神奇的龙鳞神道。神道的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为“龙鳞道”。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神道龙鳞做法的陵寝。
神道尽头,是一汪正圆形的池水,被称为“内明塘”。池水没有水源与外界相通,据说大旱不涸,大雨不溢。它与陵墓大门西侧的“外明塘”通过一条拐了九道弯的水道(上面架有五道御河桥)连为一体,自北向南穿陵区而过,注入陵西的莫愁湖。九曲五桥,暗合九五至尊之意,展现了独特的皇陵风水。
其后为祾恩殿,仅存有殿基。那些巨大的柱础石方圆一米有余,可以想见当年大殿的雄伟壮观。这些建筑都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末动荡中,被攻打承天府(即现在的钟祥)的李闯流寇烧掉的。
祾恩殿后是显陵明楼,后面的茔城是最能体现明显陵特色的。
嘉靖帝的父亲朱佑杬生前是王爷,陵寝按照藩王的规格修建,死后却成了皇帝,原有的规格显然不合用了。于是嘉靖决定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宫,以合并供放其父母的灵柩,才造就了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历代帝陵中绝无仅有“一陵两冢”的独特双冢帝王陵。
从明楼上鸟瞰,数百年风雨,这些曾经让人仰视膜拜的精美建筑,只剩下了如今的火痕烟迹、断壁颓垣。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