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提起甘肃省天水市,首先想到的就是麦积山了。然而,这个有着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的城市,除麦积山外,还有伏羲庙、南郭寺、水帘洞、大地湾遗址等著名景点,更有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民居院落群。天水古民居群是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之一,始建于明清时代,兼具北方建筑的粗犷和南方建筑的精巧秀美。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先后四次考察甘肃天水古民居群,并称其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现存的古民居群共分为6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是在天水育生巷、三星巷、澄源巷、飞将巷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内,明清古民居竟有161处之多。这些民居的始建年代不一,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644年,最晚的也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游览了文庙后,就逛了逛一墙之隔的胡氏古民居南宅子,随后又步行十来分钟到澄源巷,欣赏了有些破败的哈锐宅院和张庆麟宅院,看了看后街清真寺,在街头品尝了其名的天水小吃——呱呱、然然……
保存完整的胡氏宅院
胡氏民居建筑群是天水最著名的建筑群,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409年和402年。胡来缙和胡忻,分别是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父子二人都是明代名臣,胡氏民居是他们的私宅,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胡氏民居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古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胡氏古民居包括了南宅子和北宅子,南宅子在天水很有名气,主要是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着一些明清时期建筑群,尤其在近些年进行了全面的维护整修,并在古民居中开辟了天水民俗博物馆,有时里面还有一些地方戏的演唱活动,使得成为天水市区必游的一个景点了。
古朴典雅的后街清真寺
后街清真寺是甘肃省天水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元至正(1341—1368年)年间,占地面积1730.93平方米,寺庙整体建筑为,殿内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后街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西北地区著名清真寺之一,该寺历史上地理位置因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城西关东北角,故又称西关清真寺。寺北原毗邻天水旧城墙北垣,城墙拆毁后,始临今人民路。1970年代因清真寺正门改在后街澄源巷,后通称后街清真寺。
天水小吃——呱呱、然然、酿皮……
如同天津人的早饭是煎饼果子,兰州人的早饭是牛肉面,天水人的早饭,是一碗呱呱。天水呱呱是一种甘肃天水的传统风味小吃,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最早产生于西汉时期,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被称作荞麦的淀粉制作的。以香、辣、绵、软着称。
破败杂乱的哈锐宅院
吃完呱呱,转到清真寺西边的巷道,哈锐宅院就在这个巷子里,13、15、17号三个院子就是。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一进三院,大小房屋40余间。前有大门、硬壁、垂花门,中有过庭,后有两层木构楼两间。哈锐(1862—1923),字锐庵,回族。清光绪翰林院庶吉士,近代实业家。为官20余载后,辞职还乡,在故里天水兴办实业,同时他还致力教育事业16载,为发展天水教育作出了贡献。1992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哈锐集》,收录了哈锐的部分诗歌、散文、楹联及书法等作品。
一样破败的张庆麟宅院
澄源巷21、23、42号院内就是张庆麟宅院。三座院落均为明、清时期建筑。张庆麟(1817—1868),字云卿,号晓峰。近代书法家。清同治年间进士,曾任知县等职。为官清廉,擅长书法,是天水张氏书法创始人。其后裔张邦彦为甘肃省文史馆员,知名书法家。哈锐宅院、张庆麟宅院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都有人居住,我去的时候有点早,不便打扰,只在门口观赏了一会儿。在门口也看不出受到保护的迹象,满目见到的都是一片杂乱破败。其实天水不光需要像胡氏民居这种“高大上”的景点,其实应更注重这些老街巷和其中档次不一的这些难得遗留至今的珍贵的老宅院,这些才是真正的一个城市的记忆。
甜到爆的秦安蜜桃
“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在天水秦安,蜜桃以个大、色艳、味美、质优、环保、营养丰富而誉满全中国,因此也为秦安赢得了“瓜果之乡”的美称。
谢谢观看!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