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土生土长的粤北客家人,客家传统文化已经浸透我的生活,虽然身处珠三角,它一直深深地影响我。除了粤北故乡,我多次造访闽赣客家集聚地区,我喜欢了解客家传统文化,传承客家传统文化是每个客家人的职责。2017年7月底我去了福建省的龙岩市,走访了永定的土楼、汀州古城等,对客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年一月中旬,借去梅州市兴宁参加亲戚的婚礼之便,决定事后再去闽赣的客家地区,来一次说走就做的客家文化之旅。 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全世界约有1亿客家人,惠州、梅州、赣州、汀州被称为中国客家四州,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关市、赣州市、龙岩市等城市是中国客家大本营,台湾高雄市、台北市,广西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儋州市,广东茂名市、云浮市、湛江市,虽然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对他们占有重要的影响力。马来西亚沙巴州更是一个国外的纯客家州份。 客家人是中原南迁的汉人。唐末时大量的中原汉人南迁进入位于闽粤赣交界的汀江流域,这些在汀江流域沿江两岸定居的“移民”成为了客家先民,在千年之间,他们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操着相似的口音,用相同的方式耕种,又流行着相近的习俗,这群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命运遭遇的人,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客家民系,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汀江流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 客家发展史是一部充满颠沛流离、艰苦卓越的拓荒史。无论是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还是发展于粤东、海外,都是在极端弱势的地位下,先融入当地民众再发展自己,把中原文明与当地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合,形成“敢为天下先”的超人胆识,与低调处世的优秀品质完美地结合,迸发出超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机会。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一个历尽沧桑却永远前行、永远探索、永不停步的族群,是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在一千多年的迁徙中,客家人秉承厚重的中华文明,博采百家文化之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很多汉族人难以摆脱“故土难移”的传统观念,而客家人多了一种“四海为家便是家”的人文精神。面对胡骑,他们坦然放弃“三十年河东”的自负,重建“四十年河西”的自信,哪里有更好的生存发展机会就迁徙哪里,怎样有利于生存发展就适时改变自己。客家人坚韧不拔又务实灵活、合群团结,这从他们的宗教信仰可见一斑,如客家人宗教信仰五花八门,呈现“一庙多神大团结”的有趣景观,各信各的,互不干扰。客家文化和华夏文化同属于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作物的收成,稻田的快高长大,是客家人感觉最幸福的时刻。文化,承载一个民族的认同感,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汉族的认同,因为客家人是属于汉族人,汉族人就是由农耕一路过来的。可以说,客家文化属于客家和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归根结底是属于文明社会的。文明社会有客家文化而胸襟变大了,世界也就变得更大了! 探秘之旅的主要地方:福建省龙岩市永定洪坑土楼景区、长汀县(及丁屋岭)、江西省赣州市,时间:1月18日至21日,共三晚四天。除了汀州的丁屋岭和赣州市的客家文化城,这次重游闽赣的客家地区所到之处均已去过,有些还是多次去过。图片用苹果手机拍摄,摄影技术有限,敬请谅解!
1月18日 广东兴宁--福建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
1月19日 永定土楼景区--长汀县
土楼是我心里的客家仙境、梦中的世外桃源 土楼产生于唐宋,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据考证,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当时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且不同姓氏间的家族武装冲突也经常发生,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客家人要建造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以便聚族而居,以保性命,共御外敌,客家土楼因此诞生。最具代表性及观赏价值的客家土楼当属汀江流域的闽西南、赣南、粤北三地的客家土楼群,而闽西南的客家土楼群主要分布在永定和南靖两县,这里的土楼最早建于唐代,而现存的还是以清朝康熙年间至上世纪70年代所建的土楼为主。 土楼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因其大多数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有以下共有的特点:一是,一般土楼高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为御敌,土楼一二层不向外开窗,且墙体十分厚实,只开一个门,门板坚厚甚至有双层大门再加门杠,还在大门上方设置水柜以防火攻,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二是,建造工期长,一般的要花两三年,较大型的要五六年时间才能完工;三是,当地人最为自豪的就是客家人自创的,以当地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墙体极为坚固且抗震性非常好;四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布局对称性突出规格也大小一致。客家人建造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是世界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同宗聚居的土楼里,一楼之内乃“一公之孙”,楼内数十、数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亲关系,多代同堂,拥有共同的祖辈,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聚居共财。客家人集体聚居土楼的特殊性,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和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这些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也源于对传统汉文化的归属,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土楼是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风貌的典型综合体现,对于客家人而言,土楼是他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客家家族史;土楼是一段历史,凝聚了客家人的奋斗史;土楼是一个城堡,承载着土楼先祖们厚重的心愿;土楼是一个家,客家游子梦牵魂绕的家。 土楼作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我国民居中的瑰宝。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永定县共有土楼23000(方、园)多座,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2010年4月,被大世界吉尼斯授予拥有“福建土楼”最多的县,其中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土楼为“承启楼”;最高的土楼为“永隆昌楼”;最古老的土楼为始建于唐朝的“龙安寨”。 永定县是土楼的发源地,后建的南靖土楼群,据说也是永定的师傅所建,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则是土楼发源地的发源地。洪坑村的祖先在700多年前迁入永定洪坑村,全村独姓“林”,后全村祖先发家致富,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建造了大量的土楼,现存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列入“世遗”并均保存完好的土楼就有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福兴楼、光裕楼、如升楼、庆成楼等7座,其中振成楼和福裕楼以布局讲究、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工料繁足及独特的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是客家土楼的精华,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1995年振成楼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顾问赞叹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当地政府把土楼辟为旅游景点,让土楼的使用价值渐渐被欣赏价值所取代。永定形成风景区的土楼群有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万安土楼群、南溪土楼群、中川土楼群、岩太土楼群、中溪园土楼群、大洋塅土楼群、石城坑土楼群等10处,这些土楼群均值得去看。土楼是历史,如果不住下来,你不会摸到历史的脉搏,不会感悟到土楼的历史沧桑,为能更好地体验客家文化,建议入住到土楼里面。 去年7月游览过洪坑村土楼景区,这次算是重游土楼。游完土楼后去长汀县。今天路程约200公里,路况尚可,几乎都是高速公路,时间约三个小时。
长汀,一个养在闺中人未识的客家古城 和白求恩齐名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新西兰人)年轻时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前后三次到访长汀,他曾说:“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我去年的长汀之行,正是缘于这段文字。 地处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福建西部边远山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和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世界客家首府--长汀县,古称汀洲,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陲要冲,曾是闽西政治、 军事 、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过去客家人沿着汀江迁居至此,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汀洲的几度繁华,使汀洲成为气魄雍容的客家首府。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走进长汀,只要留意一下这里的建筑、饮食、民风,就不难感受以它独特的魅力。长汀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有的前设门楼,后有闺阁绣花楼,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栏座椅,十分典雅别致。这类客家 民居建筑 ,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长汀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舞龙灯、踩船灯、高跷、抬阁、打花鼓、花灯、角子灯、十番、长锣鼓、公嫲吹、南词北调、客家山歌、汉剧、楚剧、采茶剧、木偶戏、民间剪纸、根雕、竹编、铁画等,这些民间艺术秉承中原汉族遗风,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风格,深受客家人的喜爱。 长汀物产资源丰富,世界五大名鸡之一的河田鸡肥嫩鲜美,善斗称雄,唐代曾选送长安,列为斗鸡之一;“汀州八干”之首的豆腐干,加工精细,代代相传;圆金柑甘甜可口,被列为优质水果;玉扣纸闻名遐迩,远销海内外;具有500多年历史,被誉为“济世圣品”的“惊风化痰丸”远销东南亚;红娘酒、毛边纸、红菇、香菇、笋干、板栗、咸梅、柿饼、蚊香等特产,更是名不虚传。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长汀几乎抬眼就见,随处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门,气势恢宏的文庙,雕梁画栋的天后宫,金碧辉煌的庙宇,奇特的双阴塔,唐宋古街区……让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汀州被称为“红色小上海”,这里的红色记忆也很多! “城内青山城外田,山水绕城六桥连。八景九门十古寺,万树梅林杏花夭。”这风貌像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或许这也是对长汀美的概括。比起凤凰,长汀仿佛将所有的美丽深藏在街头巷尾,需要人们慢慢地探寻和发现一般。长汀是一座经得起挖掘的城市,玩转它的维度有很多,如客家文化、自然景观、特色美食、红色历史等。我选择了探索它的古韵与自然,但它的美食和和红色历史也是值得深挖的。在长汀,品不尽悠然古韵,赏不完的美景,我想做一回岁月的拾荒者,一边游走,一边捡拾古汀州的老故事。
1月20日 长汀县--江西省赣州市
"一个离尘世很远,离城市很近,可以让人发呆的地方"----客家山寨丁屋岭 丁屋岭坐落于长汀县丁黄村海拔近700米的高山上,距离县城约25公里,是一座拥有八百年历史、古老而美丽的客家古村落。该村藏匿在大山深处,山高林密、空气新鲜、曲径通幽、风景如画,是“原生态”保留较好的古村落之一,至今仍然保留原始村落形态和客家山民最原始的生活状态,原汁原味地体现客家人的和谐人居景象,成为展示客家先民生活的活标本,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丁氏的祖先也和天下客家人一样,自北向南迁至此,所以丁屋岭全村居民都姓丁。丁屋岭没有经历大的战乱,因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鲜有人知,鲜有人来,几百年的积淀,土屋、木房、祠堂、廊桥、庙宇,勾勒出整个村庄的轮廓,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古台阶、老石板、古水井被满山翠竹的绿浪簇拥着,构成了这个村落遗世独立的美好风景。居住在这里的村民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粗糙厚重的石寨门,天然独特的老石板,敞开式的老祠堂,清乾隆年间的老古井,宛如一幅古香古色的长卷,是这个村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其中,古井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实物名录。 丁屋岭的村口有一座粗糙厚重的石寨门,寨门由当地的石板砌成,显得古老端庄。汽车穿过村落石寨门,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踏上这方灵秀温婉的土地,一股清新的空气便朝我们扑面而来,山坳里的雾气弥漫环绕着,隐约可见的盘旋小路藏匿其中,通往山脚下的丁屋岭;没有刻意的装饰,没有桃红柳绿,老旧简陋的模样却处处泛着时光的印记,充满温馨;镰刀般长条的山坳里,黑瓦红墙,古巷悠悠,整个村落背风向阳,面山开阔;一溜山泉自村间而过,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山寨里的一切;山寨依山而筑,临水而居,夯土为墙,垒石为阶,伐木为板,削竹为栏,座座屋子取材于天然,地上的沙土,山上的木石,信手拈来,天造地设,虽粗陋,却也颇得天地之趣。一堵石墙筑着横折撇捺的诗意,一方池塘摇曳着天光云影的迷幻。最为奇特的是村内八百年来无蚊子生存,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民间相传,丁屋岭一年四季无蚊皆因村外路旁有一只石蟾蜍蜷伏于地,嘴巴朝向丁屋岭,丁屋岭得到蟾蜍的庇佑,村民也世代祭祀蟾蜍石。在时光的濡染与浸透中,没有蚊子,不见水泥似乎成了丁屋岭独有的符号。 丁屋岭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客家村落的风貌,山、水、亭、庭、廊、街、阶,古村落该有的都有,秀丽的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吸引各地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深受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的欢迎,亦使丁屋岭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目前,丁屋岭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正加紧推进建设,整治村庄环境,完善民俗展示区、游客中心、游步道、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观打造,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味,打造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乡村旅游胜地。 丁屋岭是一个藏在闽西的世外桃源,最地道的客家古村,是一个让人忘记时光、四季无蚊的地方。浓郁的客家风情,安静而小巧的客家山寨,让人流连忘返……丁屋岭之行短促却暖心,是这趟客家文化探秘之旅收获最大的旅行。 在离开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的一步三回头。美丽的古寨,我一定还会再来。有的花儿是清新的早晨盛开,有的花儿却在午夜时分绽放,那是缘分的际遇。或早或迟,都是一种美丽。来或者不来,丁屋岭,它都在为流年安静陪伴,都在为岁月柔美盛开,以一份素简之心,浅笑向前。 今天路程约250公里。去丁屋岭要走县道和乡到,路况一般,上丁屋岭时有一小段山路弯急,注意驾车,其它就是高速和省道和县道,路况可以,时间约三个小时。
1月21日 赣州市--广东
今天没计划游览其它地方,三晚四天的闽赣客家文化之旅将结束。身虽略显疲惫,心却满载而归,回想历史上那些客家籍杰出人物,想到在客家土楼群看到的那些功名柱、客家人办的私塾学堂、客家人对于传统的呵护、客家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等,以身为客家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后还会深入其它客家地区,继续客家传统文化的探秘。 早上在酒店周边闲逛了一下,吃完早饭,启程回广东。今天路程约400公里,几乎全程高速,时间约六个小时。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