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一个民族都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籍,它吸引和促使你走进阅读,并在书中满足探秘的欲望,在探秘中感受世界之大和丰富多样。这次十月旅行因为坚果,我走进云南临沧探秘,大饱我那窥探好奇的欲望,发现好多新大陆。例行预告片:图文版权:微博@枫子一大叔,by:尼康D810 24-70mm
一、永德神秘的黑衣部落
这是一支居住深山,把历史藏在黑色里的神秘部落,整个民族只有2.6万多人,大部分聚居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服饰以黑布料为主,因此常被成为“神秘黑衣人”,他们有很多奇特的风俗,比如婚嫁风俗:不论娶媳妇还是嫁女儿,都要等到太阳落山天黑后才进行。为何会有这么奇怪的风俗呢?接下来枫子大叔为你一层层解密。
民族概述:俐侎人是我国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的一支神秘古老民族,他们常年居住在高山深处,所以民风民俗保留比较完整,至今仍继承着传统的歌舞、婚嫁祭祀、服装、饮食等习俗。整个族群大约只有两万六千多人,且大多聚居在乌木龙彝族乡,新中国成立后,把俐侎人划归为彝族,所以俐侎人名义上虽属彝族,但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和彝族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俐侎人特别偏爱黑色,从他们身穿的服装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至今沿用的还是古老的服饰制作工艺,都是自己织布、染色、缝制而成,颜色以黑色为主,古朴单一。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在染色时会有两个步骤:先用靛叶浆染布,然后再用树皮染,最后才是更复杂的缝制。平均一套普通的衣服制作完成前后需要20多天,像嫁妆那些精美服饰用时会更久。若你仔细观看会发现他们的衣服会反光发亮,这是因为在平时他们的衣服一旦出现掉色情况,就会用染料反复补色,就跟我们会给衣服补补丁一样。因为这些衣服制作精良质量很好,所以可以穿上几十年不会破,常年累月下来,衣服自然也就很厚实发亮。
俐侎人家的女孩子会从十四岁就开始做嫁衣,需要做够8套衣裳才能出嫁,而且出嫁时那8套衣裳全都穿在身上,这是一份幸福与荣誉的象征。婚嫁是俐侎人的大事,他们偏爱在夜晚进行,所以不管是谁家娶媳妇,还是嫁女儿都会等到太阳落山天黑的时候进行,他们人为这样才吉利。太阳一落山,男方这边会带着当初的结婚证物“西卡”和聘金聘礼,一路鼓吹到新娘家,到了新娘家还会有一些传统的仪式,通常会热闹歌唱到天明。
当然不止婚嫁,俐侎人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在晚上进行, 比如丧葬祭祀:给去世亲人出葬的时候,也是要选在夜晚才吉利,否则他们会认为灵魂不被天神接纳。形成这样的一个习俗其实是和俐侎人祖先的历史有关系,当然我不认可他们族内那个“天神九子做衣服”的神话传说,更偏向几百年前的逃亡历史。在七八百年前,身为奴仆的俐侎人祖先在为主人放羊时,一时不小心酿下大祸,为了活命和家族延续只能一路仓皇出逃,为了逃避各种追杀,俐侎人身穿黑衣,借助夜幕的掩护成功逃离。俐侎人的祖先其实是一个挺悲惨的族群,一生都背负着追杀的恐惧、逃亡的焦慌,在山中还得与各种恶劣环境和野兽抗争,这时黑色也就顺理成为了他们最安全的颜色,这是他们的幸运色,长年累月下来因此就形成了崇拜黑色的风俗,哪怕今天过上了现代的科技生活,一样保留这传统习惯。
俐侎人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从照片中独具特色的乐器就能看出,像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多奇特的风俗,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不再做深入阐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网上搜索俐侎人的其他有趣风俗。
二、孟定的泼水狂欢
每年四月中旬的泼水节,是我国傣族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连续3-7天都会全民狂欢、热闹非凡。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泼水节种草了很久,都想亲身感受下那一起湿身的狂欢,然而每次都会因各种杂事绊住错过,遗憾连连声。这次我很幸运,虽然错过了今年的泼水节,但赶上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坚果大会,切身体验了一次泼水节仪式的欢乐氛围。关于孟定:“孟定”源于召武定的神话传说,(关于具体的传说故事,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网上搜索),在傣语中“孟”意为大的地方,而“定”是“三十二弦琴”,所以孟定的意思就是“会弹琴的坝子”。孟定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的西南部,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口岸、云南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南方丝绸之路通往缅甸的最后一站,整个孟定大约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约百分之七十为傣族。朴素的傣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在芒团村的这个泼水广场身着鲜艳服饰的傣族女子向每一位游客轻洒圣水,寓意洗去霉运带来美好的祝福。
几个传统节目表演后随着音乐的响起,十来位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推着金色大水桶缓缓走到广场,跟着音乐的节奏边舞边歌。节奏越来越快,小伙子们舞动的也越来越起劲,不断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现一道道霓虹,落在每一位游客身上,没多久地上已经湿润,积起了一个个小水汪,倒映着金色少年和蓝天白云好不美丽!
舞罢姑娘们登场,全员开始进入泼水的狂欢盛宴,孟定傣族人民的热情就是一把水,但比费翔的那把火还要有感染力,而且专挑长得好看的小哥哥下水,像我这种在旁边站了很久.....安全的很。在这儿也要多提个醒,若想参与到泼水狂欢中切记提前放置好怕水的私人物品,尤其是钱包、手机和相机一类要做好防水保护,免得因为一时兴奋导致回去吃土俩月。
泼水,可以传递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友谊和爱情;泼水,可以表达人与人之间诚挚的祝福。在这儿圣吉的水可以把你一年的辛劳、烦恼、霉运冲得干干净净,只留下欢乐。热情的孟定人把欢乐和圣水洒向每一位远方来客和朋友,而我们又会将这份祝福欢乐带回至世界各个角落,我想这就是泼水节最大的魅力吧。
一位外国友人被现场这热烈的气氛感染,突然一个潇洒的“滑翔”姿势冲进水中,激起好大的浪花,引起众人尖叫,当然也很快被姑娘们包围,真的是从头到脚,由外到里湿了个透。“泼湿一身、幸福终身”我想这位大哥肯定是本场最幸福的人,他也将会把这份傣家人的热情祝福带回自己的国家。
在这次泼水节里,除了大人我想最快乐的就是孩子吧,夕阳西下,当大多数人玩累开始返程的时候,这群孩子意犹未尽,承包了这片大水池。童年的记忆是最模糊的,但也是最浓郁的,因为那是只需半池水就能快乐一整天的世界,因为那里有我们回不去又最纯洁难忘的童年,看到这群戏水打闹的孩子,我确信这里就是他们的快乐天堂。
不是正式的泼水节这里就已经那么热闹了,那若真到泼水节岂不是还要热闹上好几倍,想想就激动人心,暗暗给自己画了个重点,明年一定要提前空出时间,来孟定好好感受下傣族人民的泼水狂欢。
三、因为一张纸,带火了这芒团村
有人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跑去一个地方旅行;有人会因为一道美食,而飞到某个城市的网红餐厅打卡;也有一小部分人会因为一张纸,特意前往云南临沧的一个小村庄一探究竟,这个村就是耿马芒团村。遮哈村芒团组位于云南三大傣乡之一的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芒团是一个傣、汉、佤杂居的村落,其中以傣族为主,约占总人口的85% 。芒团因盛产白棉纸闻名,其造纸产业为村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在2006年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芒团村也常被称誉为“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
因为芒团纸的名声大噪,加上本就处在旅游景区辐射范围区内,所以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一睹芳容,我就是其中之一。芒团的手工白棉纸制作前后有11道工艺: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这11道工序在芒团村的傣族女人手上已经反复演练了600多年,而且比较特殊的是这手艺在村里是传女不传男。现在芒团手工白棉纸年产150多万张,能为当地村民带来400多万元的收入,大大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白棉纸的造纸原料是亚热带地区特有种树——构树,据村民讲这种树生命力非常顽强,而且越砍长得越旺盛。村民会根据需要砍下构树的枝条并剥下树皮,接着是将这些树皮拿到阳光下晾晒至变硬,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储藏。
下一个步骤是浸泡,由于芒团村临水而居,他们会树皮放在沟渠里浸泡上大约一天,这样树皮就能变得柔软。泡软后的构树皮会放进已经提前做好的天然碱化剂里反复搓揉搅拌,这些碱化剂是由麻栎树的灰烬构成,能够去除构树皮里的杂色,这样造出来的纸才会雪白。再下一步就是将已经裹上火灰的构树皮放在大锅中蒸煮约十来个小时,这时的构树皮已经非常软了,当地人管这种状态叫做“pa”。煮透后的构树皮要捞起来再次放进清水中洗去杂质,接下来就可以捣浆了,这算是11道工序中最费劲的。村民会把洗好的构树皮放在大石头上,用坚硬的木锤反复捶打,直到变成能在水中自然散开的纤维状为止。
进行到这一步,就能看到纸张的雏形了,村民会把特制的纸膜放在盛满清水的纸床上,取一团构刚刚捶打好的树纤维,在纸模上均匀铺开,有时会用到一种叫“均匀棒”木质工具。浇纸程序完成后,将纸模稍微倾斜取出,大致沥干水分,一张纸的模样就呈现出来了。接下来阳光登场,当晒到七八成干时,需要用表面光滑的瓷碗轻轻打磨,这样能让纸的表面更加光滑。最后一步就是用木刀,将纸小心的从纸模上揭下来,这样一张芒团白棉纸就造好了,是不是很神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多变,有年轻人在这传统技艺上再创新,在浇纸工序时用新鲜的树叶、花瓣组合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图案融嵌进纸里,这样一来白棉纸就别具一格、更有了活力和价值。
芒团的白棉纸质量上层、非常坚韧,以前主要是送往佛寺,供佛寺抄写经文记载历史,也常被用来包装普洱茶。鉴于其手工制作会有特殊的纹路和质地,所以也深得很多书法家、画家的喜爱。就这样,因为这张白棉纸,芒团村也弥生海内外,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一探究竟。
四、那永吊桥上竹编世界
每个人都喜欢记录自己的生活,用图片、视频亦或是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个充实而幸福的过程。其实这个世界也是需要被记录的,我喜欢在旅行的路上记录所看所遇的一切,这一次记录我选择了那永,一处很多人不知道的傣族自然村。关于那永组,这是云南省临沧市孟定镇河西村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孟定镇东北面,距孟定镇政府所在地10多公里,整个村子大约14平方公里,共有农户700多人,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自然村,村民经济以种植果蔬、橡胶为主,农闲时发展竹编、织布等传统手工技艺,整体算是当地一个很富足的村子。来到这个村子主要是冲着那永吊桥来的,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张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傣家妇女背着农具从吊桥上走过,而一旁是位身着现代服装正在拍照的游客,这两组人物同时出现在吊桥上冲突又和谐,仿佛两个时代的对话,两个文明的碰撞,在今天,我成为了那张照片里的游客。
看着有点破旧简陋的那永吊桥,我猜不出它有多少年的历史,网上也搜索不到相关的资料,想下这也正常,毕竟不是多么宏伟的工程,毕竟没有牵扯到什么名人,它就是一座普普通通属于那永村民的吊桥。每天早晨,村民会带上各种农具从家里出发,迎着朝阳经过吊桥前往河对岸的田地里劳作;太阳落山时,再伴着夕阳经过吊桥回家,一切再普通不过。
只是历史的巨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怀旧而停滞,科技的进步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作,大大增加了效率,同时这座吊桥的使命也逐渐被一旁新建的钢筋水泥大桥而代替。就这样那些劳作景象的消失你都无法察觉,当然有人也不在意,但世界是需要被记录的,所以有些画面只能靠人为去重现,不管你对摆拍有多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它的积极意义。
那永组有自己的种植产业,村里的年轻劳动力有时候会不够,在地理位置上这儿靠近相比贫穷一些的缅甸,所以当地会雇佣一些缅甸人来帮助生产,缅甸人也需要有份好工作来赚取外快,就这样各取所需相处的很是融洽。
本想只拍些那永吊桥的画面,没想到还碰到了围坐竹楼编制手工艺的村民,原来那永还有“竹艺风情村”的美誉,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竹编技艺。那永村的竹资源非常丰富,这为竹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传统竹编技艺已经有300的历史。靠着口传身授、代代相传,心灵手巧的村民把竹子编制成上百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集独创性、实用性和观赏性与一体,深受市场的喜爱。
只要动手,就有饭吃,勤劳的人才是最美的,那永组的村民在农忙时种果蔬、橡胶,农闲时就发展传统竹编,同时还发展旅游,就这样早就过上了富足生活,当我穿梭在村子里印象很深的就是看到了好多三层带院的大别墅,那永村民脚踏实地、劳动致富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五、世外桃源,安逸芒见
爸爸下田收谷妈妈田间捉鱼我在田边吃得鼓鼓哒……在芒见村的这半下午,是此次云南旅行最大的惊喜之一,那一幕幕幸福的画面让人回忆满满不禁泪目。芒见村是一个傣族群众聚居的自然村,傣文化韵味浓厚,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勐撒镇箐门口村委会,地理位置位于勐撒镇东边,距离镇区约为12公里,现有130多户570多人口,主要种植优质米、茶叶、甘蔗等作物,这里山清水秀、气候适宜,享有“优质米之乡”的美誉。伴着夕阳,勤劳的芒见村村民在稻田里用最原始的方式收割水稻,每一次上扬摔打都带来无数个米粒,这就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粮,每一颗皆来之不易。芒见村同时还发展“稻田养鱼”的模式,在水稻田里投放了很多鱼苗,时机成熟后平均亩产鱼类100市斤,真的是环保、丰收两得。
收谷收累的时候,村民会就势在田间抓起鱼来,全当放松娱乐。田间的鱼非常的灵活,用飞快的速度在田间乱窜,抓捕时需要些技巧,最好能有点工具,若抓到小的一般就当场放生,留他再多长些时日,就这样等太阳落山时,稻谷已经收割好,鱼也抓好,带着两份丰收的喜悦回家真是一大幸福乐事。
当爸妈田间劳作时,最快乐的当属孩子了,在池塘边生起一堆小火,把刚捕捉上来的稻花鱼简单处理后用小木棍一插,放在火上烤起来,不一会就香飘数里,路过的人无不流口水。稻田抓鱼,池塘边烤鱼,就这画面不知道会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不免感慨万千。
“龙女古塘”算是芒见村最漂亮好玩的景点了,而且还流传一个很有“环保”概念的故事:传说老一辈人为解决干旱灌溉用水的问题,种树围塘积水,这样也可利用水里的鱼虾吃掉稻田里的昆虫杂草。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一天龙族姐妹二人路过此地,看到环境优美,潭水清澈,岸边绿树成荫,姐妹二人喜欢至极,便搬迁到此住下。后来因有村民将死苗丢在古塘里,而龙族素来爱干净,龙族姐妹觉得这儿的美景被破坏,水变脏了,便也就搬走了。从此之后,芒见村的祖辈们开始清扫古塘,在塘边种植水稻,期待着龙族姐妹的再次回归。或许龙女一直在护佑着芒见的傣家人民,大家发现水塘边种植出来的水稻特别的香甜,所以每年11月份,村里群众都会举行“新米节”仪式,感恩大地的馈赠。
今天下午古塘边没有龙族姐妹,但是却有村里的年轻傣族姑娘,几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女孩子看着也就不到二十岁的年纪,爬到倾倒在水塘里大树上,开心的聊着属于青春的悄悄话,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吟诗一首:稻田的夕阳,起了波浪池塘的月光,笑成了姑娘若我是诗人,我要为你歌唱说人话! 离你一米你不撩,现在你想海底捞?
芒见村就是这样一处世外桃源,不被外来游客打扰,一切都保持着淳朴原始的模样,默默守候着每一位村民的幸福安逸生活。
六、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佤寨
步履不停,十月份的旅行我把脚步停留在云南沧源县一处云雾缭绕的山里,只因这里有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只因我对这个神秘村寨里挂着成千上万个牛头骷髅充满好奇。
被群山环抱、绿水相拥的翁丁佤寨是一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佤族古村落,属沧源县勐角乡一个行政村,距沧源县城33公里,距临沧市区230公里,现有500来个村民,全都是佤族,这里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简直就是活动的佤族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寨中的茅草房、牛头、木鼓、寨桩、图腾柱都生动再现了佤族人民的原始风情。
翁丁佤寨依山而居,几十间茅草屋错落紧挨,远远望去就像一朵朵蘑菇很是可爱。这里大多数是两层杆栏式竹木楼,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畜,村路大都铺着鹅卵石,日积月累被蹭的发亮。村寨里很多佤族妇女、老人都爱叼着长烟袋,她们坐在村口、门旁淡定自如地吞吐烟雾,很是享受。我坐到她们旁边想聊上几句,毕竟到了这个年纪老奶奶的思维似乎有点儿混乱,听力也不是太好,她好像会说几句常用的汉语,一个一个词的往外蹭,就跟我出门说英语一样,争取同意后拍了几张照片,还合影了几张。
佤族人非常好客,除了插绿叶树枝的房子外,其他的民居建筑都可以进入拜访,在佤王府里老爷爷会为我们煮茶。这儿比较有意思的是佤族人喝茶前有先“滴茶” 的习俗,滴几滴茶到地上,其意为敬神送鬼,在喝酒时候也是先滴酒。
要说这个村寨对人冲击力最大的,当属寨子里随处可见的牛头骷髅,从刚靠近村寨开始,就可以看到在木桩上、神树上、地上、房子上挂着的各种大小和造型的牛头骨,这一切只因两个字——图腾翁丁佤寨的图腾是牛,那每隔几步挂着牛头的木桩叫牛头桩,这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每年还会举办声势浩大的拉木鼓、剽牛祭祀。佤族人很崇拜牛,视牛头为财富、权利的象征,所以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越强大、家庭越富足。而那些寨桩古时也是作为部落的标志,还是部落进行宗教活动和举行征战、部落议事等重要大事的场所。
现在翁丁已成为临沧对外宣传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及旅游景点,并获得很多的荣誉,很多人已经搬到老寨附近的新寨居住,但老寨里仍然居住着大部分佤族老人和小孩。整个村寨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一些年轻人开始回家创业,老人也客串起各种角色,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当人类的文明走过,血腥动乱得以停止,生活开始稳定进步,当然也有些传统、文化、旧物正逐渐消失。
七、行前准备
交通:临沧有两个机场,一个是临沧,一个是沧源机场,一般路线为各大城市飞往昆明转机,昆明机场平均每天有1-2班飞往临沧或昆明的航班。住宿:临沧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的比较完善,各种条件的都有,建议提前预定。气候:临沧除以较高海拔,紫外线强烈注意防嗮,另外早晚温差较大美食:此次临沧行期间是我的素食月,所以很多临沧美食没有品尝到很是可惜,在临沧市区的话比较推荐“老味道”,这是一家怀旧主题的餐馆,有些时代你没经历过,那你可以通过各种影像资料调动你的视听去穿越。当然你也可以调动味觉,就在这家老临沧老味道。
而像其他的傣式的拼盘、佤族的鸡肉烂饭很多人推荐应该不会错。
娱乐:比较推荐沧源的《族印•司岗里》舞蹈剧,非常震撼睡什么睡,起来嗨!56个民族55个会跳舞,世界佤乡原生态歌舞剧《族印•司岗里》震撼演绎了佤族的史诗传说文化风情,那标志性的甩发舞绝对古朴粗犷、热情奔放,若在迪厅应该能C位出道吧,虽然我活了18年但还没蹦过迪……
伴手礼:坚果:这就是澳洲坚果,也就是我们常吃的夏威夷果。这是关于一粒种子的旅行,20多年前从澳洲漂洋过海扎根了云南,现在云南已经占全球澳洲坚果栽培面积的56%,真是打破我了的常识!
咖啡:云南的小粒咖啡非常有名,咖啡豆远销海内外,你在外国带回来的咖啡很有可能就是产自云南临沧。
茶:临沧人爱喝茶,这儿独特的气候盛产各种普洱茶,若你是爱茶之人一定不要错过。
图文版权:微博@枫子一大叔 谢谢欣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