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礼州古镇
青瓦粉墙的民居,拾阶而上的青石梯,苍翠的黄葛树……和巴蜀许多古镇一样,西昌礼州古镇也在山水的环绕与滋润中,道出了几许乡土深情的寄语。 这里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由北向南的安宁河依偎在牦牛山下蜿蜒,千百年来滋润着一大片平原上繁衍生息的子民。安宁河谷平原作为四川第二大平原,稻粟飘香,瓜果甜蜜。 礼州是西昌的“北大门”,是离西昌最近的驿站,换句话说,到达礼州,西昌也不远了。 既然人类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我们称西昌或者今天的西昌市礼州镇历史悠久,实在不足为奇。《元史·地理志》记载有文:“礼州在路西北,泸水东,所治曰笼么城。南诏末年诸蛮相侵夺,至段氏兴,并有其他。至元九年平之,设千户所。十五年改置礼州。”现存的礼州古镇,建于明代,从建筑特点完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化风貌和影响。登高俯瞰,古城池占地约1平方公里,初建系沙土夯筑,清乾隆时期重以砖石修葺。城池方正,墙高6至7米,墙厚8至12米,有城垛子600余个随城墙排列整齐。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礼州镇1995年1月14日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尽管规模小了一些,但礼州古城仍然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四四方方的小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东为迎晖门、南为启文门、西为宝城门、北为迎恩门,四门对峙,十字开街道贯穿城中,古城内外有七街八巷,巷陌相互连接。最妙的是小城东部列着一条千米街,恰似左右两翅,活脱脱把一个小城,装点成了一顶“乌纱帽”,小城南北的两条护城河,恰似分坠“帽子”两侧的飘带;南北街衔接处的一座钟鼓楼,恰似一绺插在帽后的红缨,看起来,别有一番风貌。 格局还在,簇新的建筑随经济的增长不断覆盖着历史的痕迹,特别是在古城的外围,居民的楼宇霸气地生长,外墙要么涂料要么瓷砖,与古城的气质和色彩都不般配,让人一下就看出新与旧的反差。当然,这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走进西禅寺
西禅寺是一组具有明代风格的建筑,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佛祖殿、地藏王殿、藏经楼等建筑就境而建、错落有致。西禅寺有4大看点:南丝绸之路遗迹——天灯阁、长征时周恩来同志下塌办公处、明清家具器物、特色素斋饭。
走近历史隧道
礼州古镇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大驿站,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座古镇,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礼州镇古称“苏祁县”,位于西昌市北部,距西昌仅23公里,地域35平方公里,田地开阔,是西昌市稻麦黍薯及经济作物主要区之一。 礼州历史悠久,曾七朝设县郡,五代置州所,有“蜀军安营驻戌,太平军筑台吊鼓,工农红军打富济贫”等光辉史迹,为南丝绸之路牦牛古道驿站。镇境内有三处古城和新石器遗址,曾出土文物千余件。是西昌的北大门和各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1995年1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礼州镇被列为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礼州古镇多为清代建筑,砖木或土木结构。明亮的天井,高大的风火墙,弯曲的美人靠,精巧的吊脚楼象征着不同祖籍工匠的建筑文化特色。走进礼州民居小院,但见小青瓦覆盖的屋面,穿斗式的梁枋,镂空雕花的门窗,显得是那么的古朴。
阳光柔和地洒在古旧的房屋上,布满粗糙的石板,这里的阳光总让人有种睹物思情的感觉,让我觉得像是走在一个老电影里,而电影却还有多未知。“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也许有关一个情结,也许只是一个名词,譬如,沧桑。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