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鸟类,打小就使我羡慕,我多么想也拥有一双翅膀,自由自在的,翱翔到天际!然而,就算近距离的观察鸟类,都不容易。近日,我发现了一些观察鸟鸟的好去处,那就是衙门的大院、大专院校,这些地方,往往有茂密的树木,而且,那些老式的建筑,其走廊、窗户通常紧贴树木,为近距离观察鸟类,提供了绝佳的位置。于是,我带着300的长焦镜头,游走于这些地方,拍的鸟鸟,有的并不认识,回来借助于一些网络小程序,得以确认。拍照模式,基本为快门优先,最初为1/125秒,后来觉得效果不好,鸟鸟本身在动,还的快速抓拍,往往不清晰,从而改为1/250秒,再后来,干脆调为1/500秒。拍摄时有大晴天、有雨天,有早上、有下午,最终,我反而觉得雨天的傍晚,拍摄效果最好。
白头鹎bēi
一日,我发现一种小鸟,大如麻雀,然而,与麻雀却不同,最显著的区别,它的头顶后脑勺处是半圈白色的羽毛,回来查阅,说是叫白头鹎,普遍生活于中国的城市中,怪了,平时怎么没注意过这种小鸟的存在呢?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
乌鸫 dōng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乌鸫雄鸟全身大致黑色、黑褐色或乌褐色,有的沾锈色或灰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是黑色。下体黑褐,色稍淡,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纵纹。嘴黄,眼珠呈桔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嘴及眼周橙黄色。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 [3] 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均棕褐色,各羽具浅白色羽干纹。颏、喉中央棕白,缀以少许褐色斑,喉侧、胸和上腹等棕白微染栗色,各羽端缀以棕褐色矢状斑;两胁、下腹和覆腿羽均乌棕色,微缀以棕白色羽干纹;尾下覆羽暗褐色。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亦常至垃圾堆及厕所等处找食。栖落树枝前常发出急促的“吱、吱”短叫声,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胆小,眼尖,对外界反应灵敏,夜间受到惊吓时会飞离原栖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有鳞翅目幼虫、尺蠖蛾科幼虫、蝽科幼虫、蝗虫、金龟子、甲虫、步行虫等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幼虫。 也吃樟籽(食后将籽核吐出)、榕果等果实,以及杂草种子等植物。 [3]
哎呀!我还以为它们是乌鸦呢。
灰喜鹊
这个很常见。灰喜鹊(学名:Cyanopica cyana):属雀形目、鸦科的中型鸟类。灰喜鹊是中国最著名的益鸟之一。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不甚畏人,遇惊吓时一哄而散。灰喜鹊食性杂的鸟类,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兼食一些乔灌木的果实及种子。灰喜鹊和喜鹊一样,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吉祥之鸟,但和喜鹊一样,它们也是非常凶猛和极具攻击性的鸟类,经常盗吃其它鸟的小鸟及卵。灰喜鹊与喜鹊的差别在于体型小,喜鹊在地上运动方式与乌鸦相似为走步,偶尔跳跃前行;而灰喜鹊一般像麻雀一样跳跃运动,很少走步。我曾在春季见过从树上掉下来的灰喜鹊幼鸟。
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柿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1.3米;树皮灰黑色或灰褐色;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果近球形或椭圆形,初熟时为淡黄色,后则变为蓝黑色,常被有白色薄蜡层,8室;种子长圆形,褐色,侧扁。成熟果实可供食用,亦可制成柿饼,入药可止消渴,去烦热;又可供制糖,酿酒,制醋;未熟果实可提制柿漆,供医药和涂料用。木材可作纺织木梭、雕刻、小用具等,可作精美家具和文具。树皮可供提取单宁和制人造棉。
红嘴蓝鹊
有一次,我在拍摄灰喜鹊时,镜头里突然发现一种特别的鸟类,似乎是我在山里曾经见过的长尾巴山喜鹊,我吃了一惊,城市里怎么会有这种鸟?难道是它们越过乡村,穿越田野来到城里?上网一搜,它们的学名叫红嘴蓝鹊。当然不同于灰喜鹊,灰喜鹊的嘴巴是灰色的,而它们的嘴巴是红色的。另外,它们的尾巴长的多,还有白色斑块。
红嘴蓝鹊(学名:Urocissa erythroryncha):是大型鸦类,体长54-65厘米。嘴、脚红色,头、颈、喉和胸黑色,头顶至后颈有一块白色至淡蓝白色或紫灰色块斑,其余上体紫蓝灰色或淡蓝灰褐色。尾长呈凸状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下体白色。 黄嘴蓝鹊外形和羽色和该种非常相似,但黄嘴蓝鹊嘴为黄色,头部仅枕有白色块斑。区别仍很明显,野外不难识别。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为食,常在地面取食。主动围攻猛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
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 (学名:Streptopelia chim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后颈有一大块黑色领斑,其上布满白色或黄白色珠状似的细小斑点。
灰椋( liáng)鸟
某一日,我又惊喜的看到一种新鸟类!
灰椋鸟(学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
啄木鸟
最使我激动的,我看到了啄木鸟!这个儿童时图书上盛赞的益鸟,它总是身背医药箱,忙忙碌碌的在给树木治病,保护森林,深受人类喜爱!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它们觅食天牛、吉丁虫、透翅蛾、蝽虫等有害虫,每天能吃掉1500条左右。由于啄木鸟食量大和活动范围广,在13.3公顷的森林中,若有一对啄木鸟栖息,一个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虫90%以上。
啄木鸟春天到来的时候,雄啄木鸟会发出响亮的叫声,那是它们在伸张自己的地盘,警告他人不得侵犯。这些叫声往往因为树洞的共鸣而特别响亮。其他季节啄木鸟显得特别安静。不过雄啄木鸟在求爱时,会用自己坚硬的嘴在空心树干上有节奏地敲打,发出清脆的“笃笃”声,以此向雌鸟求爱。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每啄一次的速度达到555cm/s,而头部摇动的速度更快,580cm/s。这样它的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但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原来在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减低了震波的流体传动,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