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目录前言
澳门之行其实是去年11月份的事情,今天拿到旅行家板块与大家分享,也是想给去往澳门的朋友们提供一份参考。计划去往澳门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并不是和其他人一样为了博彩。早在夏天的时候,带着全家人与车友们自驾山东长岛,后来有去了日照,前前后后游玩了一周时间,当时返途的路上答应儿子,下学期开学后好好上学,将来带他去香港的迪士尼游玩,答应小孩子的事情后,我这个不称职的父亲后来也没太当回事,谁知儿子把这件事牢牢记住,为了不失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形象,于是在11月10号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及孩子的姥姥,一起从国际庄飞往深圳,从深圳的蛇口码头,乘坐游艇去往澳门的氹仔码头。
D二:深圳出发
D三:初识澳门
澳门(葡语Macau、英语Macao),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北邻广东省珠海市,西与珠海市的湾仔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中国南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经过1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澳门是一个国际自由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著名的轻工业、旅游业、酒店业和娱乐场使澳门长盛不衰,成为全球最发达、富裕的地区之一。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澳门列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两个离岛组成。总面积共28.6 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9.3平方公里、氹仔6.5平方公里、路环7.6平方公里、路氹填海区5.2平方公里。澳门半岛与氹仔之间由三条澳氹大桥连接,包括∶嘉乐庇总督大桥(2.5公里),友谊大桥(4.5公里),以及西湾大桥 (2.2公里),当中最长的友谊大桥可直接通往位於氹仔的澳门国际机场。本澳首条斜拉桥 —— 西湾大桥,已於二零零五年一月九日正式投入使用。双层大桥上层有六条行车线,而下层则有四条行车线。下层将於台风期间开放供使用。氹仔和路环之间也有一条约2.2公里的路氹连贯公路相连。
澳门位於中国南部珠江口西侧,是中国大陆与南中国海的水陆交汇处,位於北回归线以南,冬夏季风向相反,属季风区及气候分类方面属夏季多雨暖温带气候,每年以10月中旬至12月天气最佳,最为舒适。 澳门居民约有531,400 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门半岛,两个离岛人口较少。 澳门居民以华人为主,占总人口的94%,葡籍及其他国籍人士只占6%左右。 中文和葡文是现行官方语言。居民日常沟通普遍使用广州话,但许多居民也能听懂普通话(国语)。英语在澳门也通行,可在很多场合应用。 澳门的官方货币单位是澳门币(PATACA)。纸币面额计有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及1000元六种;硬币有1毫、2毫、5毫、1元、2元、5元10元七种。 1美元约兑换澳门币8元。
D四:澳门老城大三巴牌坊
澳门大三巴牌坊、澳门博物馆、以及大炮台,包括著名的葡萄牙人修建的教堂,更出名的就是澳门的各种葡味小吃和当地小吃。澳门从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美式风格也融贯东西,事实上,不少香港居民都喜欢在闲暇时花上一个小时在大海上漂洋过海,只为品尝那些独树一帜的地道风味。其中有五大必吃的美食,提起美食,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大概就是新鲜出炉、甜软的蛋奶馅,配合烤至略焦黑的焦糖表层,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腻,极富层次的口感让人瞬间着迷。这款经典的小吃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皆可寻见,其中安德鲁饼店算是最著名的一家,这边是葡【式蛋挞】。第二便是【猪扒包】:把一块新鲜的烤猪扒夹进平淡无奇的猪仔包里,马上便碰撞出令人惊艳的脂香美味。外层的面包烤至金黄香脆,内里却保持温热柔软,多汁厚切的现炸猪扒香气四溢,看一眼已让人垂涎不已。第三是【杏仁饼】:作为澳门伴手礼的首选,杏仁饼具有香甜的坚果风味,酥脆的表层散发清甜的香气,买回可当零食,也可带回与家人朋友分享。第四便是【木糠布甸】:葡文名称为Serradura,是澳门常见的葡式甜品。木糠是指饼干碎,主要由奶油、饼干等逐层冷冻制成的,般都是吃完大餐后当做甜点品尝的。第五便是【双皮奶】:这款怪怪名字的甜点很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钟爱,而且小朋友更是喜欢,甘香滑嫩的双皮奶主要成分是新鲜的水牛奶、鸡蛋、冰糖作为原料精制而成,既可热食也可冷食。 说完美食再说说在澳门必做的几件事:1、探索历史城区;2、饱尝澳门地道美食;3、蹬旅游塔挑战极限运动;4、到黑沙滩漫步踏浪;5、参观古式庙宇;6、品味竞品博物馆;7、观摩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8、到恋爱巷拍照;9、逛逛官也街,位置在氹仔市区,也就是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整条街12米,宽5米的老澳门风情步行街,聚集了澳门最具代表性的手机店,饰品店,小吃店,等等,算是购买各种小礼品的必到之处;10、当然是到赌场碰碰运气,既来之,则安之,来都来了,不玩几把怎么说得过去,不过切记切记见好就收。 来澳门还有件事,那就是最好不要错过几大博物馆,通过这里可以了解澳门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第一是海事博物馆;第而是龙环葡韵博物馆;第三是大赛车博物馆;第四是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最后当然是澳门博物馆了。另外,澳门还有几个著名的地方也建议去转转,比如: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亚婆井前地、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圣堂、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督大楼、议事亭前地、三街会馆、澳门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炮台、大三巴牌坊、哪咤庙、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东望洋炮台、等等,刚才说着说着刹不住车了,是不是有点多呀,不过想要转完这些地方一点都不难,几乎离的都很近,毕竟澳门地方不大,所以不必担心。
D五: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总面积为2,8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1998年4月19日落成并对外开放,由葡萄牙总理古特雷斯(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主持剪彩仪式。 澳葡政府在大炮台的原址一侧,建起了澳门博物馆。现在,大三巴牌坊、大炮台、澳门博物馆三位一体,连同附近的包公庙、哪咤庙,构成了澳门现在最火爆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成为游人了解澳门的首选之地。 澳门博物馆坐落于大炮台上,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脚点就在那里,是城市的心脏。俯看内港的大炮台山被耶稣会士选中,他们在那里兴建了炮台、神学院及教堂,俗称“大三巴”。大炮台的兴建整整用了九年的时间, 1617年动工,1626年竣工,1835年,在一次台风中,因失火毁了神学院以及大炮台的大部分建筑和教堂,只有教堂的前壁(俗称牌坊)得以幸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内的地盘变成了气象台的驻地,亦成了市民和游客常到的公园,该地点还经常用来举办户外庆祝活动,澳门音乐节的歌剧节目亦曾在那里演出。 澳门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于一九九五年四月正式开始运作,将大炮台辟为博物馆。而博物馆工程亦于九六年九月动工,于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建成启用。建馆工程包括两部分:位于大炮台的博物馆展览大楼及位于北面山丘的博物馆行政大楼,总面积为2,8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所有的古城墙均被修复,大炮亦面目一新,原先的入口再次向公众开放,还在该入口处附近设置了一家茶座和一间商店。游客可自大炮台尽享澳门及其离岛的美景。昔日的游客需徒步穿越院子和长长的石阶才能到达炮台的大门,由于在建造博物馆时,进行了挖掘工程,所以游客可从另一个有电动梯的入口,进入炮台。在博物馆前面的院子里有一个露天茶座供游客享用,一间商店,出售图书和各种纪念品,还有在博物馆内展出了本地艺术家谭劲制作的艺术品的石膏复制品。沿另一个电动梯子可到主入口处,这里矗立着一座殖民时期风格,乳黄色的穹拱,它跨越在大炮台原来城墙之间。 澳门博物馆是一间展示澳门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馆,馆内的展品以其丰富和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示数百年来澳门的历史变迁,讲述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门和平共处的生活。 博物馆的一楼展区介绍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纪葡萄牙人到达澳门之前各自的发展历程、澳门的早期历史、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触,以及在此之后的数百年间逐渐形成的澳门文化。二楼展区从不同侧面展示澳门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再现昔日澳门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尤其是澳门人的休闲娱乐、宗教仪式和民俗庆典。三楼展区展示澳门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时介绍以澳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澳门博物馆坐落在澳门著名的历史遗迹大炮台之上。大炮台于十七世纪初由耶稣会会士兴建,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大炮台长期列为军事禁区,直至1965年军营改建成气象台之后才开放为旅游区。大炮台地处澳门半岛的中心地带,登上大炮台,整个澳门城区尽收眼底。大炮台西侧紧邻澳门另一处著名历史建筑——大三巴牌坊(圣保禄学院和圣保禄教堂遗址)。2005年7月15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炮台和大三巴牌坊是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和遗迹。 澳门博物馆于1998年4月18日落成开幕。博物馆楼高三层,其中两层建于大炮台平台之下,只有最上一层由原气象台的地面建筑改建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地貌特征。
第一层 是澳门地区的原始文明展览。在这层中主要介绍本地区的起源,及新石器时期至十七世纪中叶,澳门这个重要的国际(亚洲和欧洲)贸易商港的繁荣情况,这个时期就是澳门的黄金期。第二层 展示澳门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展示那些为澳门的社会文化带来了丰富又独特一面的文化题材,而这些题材就是从当地旧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例如有:澳门的传统节庆、日常生活习俗、传统手工艺及典型行业等。第三层 展现澳门当代特色。这里是博物馆的最后一层。主要介绍当代澳门的方方面面。从20世纪现时的长者可追溯回忆的年代起,至今天的各种社会状况。行政大楼总面积合为2.3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为市民及游客设计的礼品店及露天茶座。 博物馆的行政大楼虽然位于炮台之外,但是通过一条贯穿外墙,设有电动扶梯的隧道与展览馆大楼相连。楼内设有行政及技术人员办公室、博物馆藏品仓库、修复室、工场、电脑部、保安中心及演讲厅等等。此外,在炮台范围内,还有一个旧有的地下小室,是介绍大炮台历史的长期展览室。参观博物馆后,游客可到馆外的炮台,那里地方宽敞,游客们可以怀着愉快的心情在那里漫步,俯瞰整个澳门的景色。
D六:澳门大炮台
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大炮台坐落在大三巴牌坊侧,是澳门主要名胜古迹之一。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参天古树,生长茂盛;巨型钢炮,雄踞于旁。 大炮台位于澳门半岛中部一海拔52米的小山头上,建筑西侧紧靠圣保禄修院遗址。炮台由该修院耶稣会会士于1617 年开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于1622年成功击退荷兰舰队之攻击,开始显示其重要性。 大炮台是澳门众多炮台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炮台,1617年始建,1626年建成。大炮台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罗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古树参天。 炮台四周均置有巨炮,是澳门的古旧文物和历史见证。1662年,荷兰人企图入侵,炮台山上的大炮保卫了澳门,把荷兰人击退。炮台上置有不少古迹文物和历史性建筑物,如炮台上的古塔,便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建于空地中心的南欧式平房建筑,现在是气象台的办公室。1998年4月,在大炮台内建造了澳门博物馆。 炮台内备有水池及军需库,军需库储备充足,足以应付长达二年的包围。总言之,这座炮台为当时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构成一个覆盖东西海岸的宽大炮火防卫网。而从1623年至1740年间,这里更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