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自从渊明公笔下描绘出《桃花源记》中的那番世外桃源的人文自然相得益彰、黄发垂髫悠然自得的美好家园的生活面貌之后,将近两千年来依然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梦想和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不懈,给人留下了绝佳的印象!而今,最为符合渊明公描绘的笔下桃源就坐落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想来春夏之交桃花盛开之际最为美丽吧,但是那个季节却未能成行,秋冬之际我想也是非常符合的季节吧,因为渊明公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果不其然,这个季节来访桃花源,整个就是一片菊花的世界,因为渊明公的爱菊!桃花山上桃花观,秦人宅,归去来兮墙,集贤祠,高举阁,寻契馆历史痕迹厚重,桃源山上天宁碑院,状元桥,藏经阁,水府阁,奇观亭,八卦阵,无一不让人流连忘返!这个周末有幸来此,真的不虚此行!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节选几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镇楼大片先导
寻找桃花源
从常德市内出发,前往桃花源景区也就50多公里的路程,考虑到景区内范围比较大,早上出发的挺早,晨曦微露,就驾车出发了,路况良好,车况优秀,所以顺利抵达桃花源也就顺理成章了!生活对于有追求有信仰并为之热爱的人从来都是钟爱有佳的!
漫步桃源山
进入景区大门右手边是桃源山,山上有天宁碑院,藏经阁,水府阁,奇观亭等重点景观,正是落英缤纷的季节,三两好友闲庭信步,悠然自得,享得片刻安逸和恬静。
天宁碑院
被誉为华夏一院的天宁碑院,就这样不经意间闯入眼帘,天宁碑院以唐代载记的天宁书院更名,分三梯布局,由碑坊、碑屏、碑石、碑亭、碑廊、碑室等组成仿古院落式建筑群,碑院集民间石艺之大成,汇桃花源文化之精华,纳五湖山水于一堂,交四海骚客于一隅,对历代桃花源有贡献者,将收录于志,铭刻于碑,藏立碑院,流芳百世而不朽
水府阁奇观亭
水府阁:亦名黄闻阁,传为黄洞源黄道真二人闻道处,杰阁宝顶耀金,琉璃呈丹,鸱吻低空,与高举阁南北相望,与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隔江对峙,下瞰桃川,前临白马,东望洞庭,西顾壶头;木排飘摇,渔舟唱晚,江天空阔,气势雄浑。誉为潇湘第一阁。
桃花源博物馆
从桃源山下来,前往桃花山的途中,有一座纪念桃花源的工艺博物馆,记录着桃花源的由来,并发展的历史,还有些工艺品,进去看下
渊明祠
桃源山和桃花山隔河斜对望,桃花山看上去更为幽静,仿似桃花源记笔下的世外佳境,一座纪念渊明公的祠堂就建在桃花山的入口,先拜谒下渊明公吧,“不为五斗米折腰”
寻幽桃花山
开始进入桃花山,寻找渊明公笔下的绝世佳境,辗辗侧侧,兜兜转转,
寻契馆高举阁
渊明公的诗句:“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吾契”于是乎就有了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寻契馆、高举阁了。都建于清光绪是半年的知县余良栋所建造,举阁,高三层,屹立于桃花山最高峰障山之颠。据说最早建于唐朝,后不知毁于何时。余良栋全面修建桃花源时,重建此三层古阁。
桃花观秦人宅集贤祠
桃花观外两旁有提着“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的对联,观内悬挂着历代名人题匾和近世名家书画,分外古雅,耐人寻味,秦人宅虽然大门紧闭,但是这建筑造型,依然引人入胜,加上各朝各代手书的归去来兮墙,两颗唐代栽植的罗汉松,如两位老翁隔厅台相望,苍劲偃蹇,扭曲盘错。它们象撑着两把巨大“华盖”,把整个桃花观都覆盖在绿荫之中。集贤祠内呈奉的更是历朝历代大贤们对于渊明公及其桃花源的向往和崇拜!
菊花赏
渊明公除了《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佳境流传千古以外,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质高洁,还有一项的就是他对于菊花的钟爱,源于他的作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整个桃花源景区就是一片菊花的海洋,菊花高雅、高节、高彩!
番外:宋教仁故居
在距离桃花源景区六七公里的地方,我偶然看到路边的大牌子,上书宋教仁故居五个大字,倒是有些让我意外,宋先生可算是仅次孙黄的某党大家,虽然英年早逝,但其在历史上的功绩和影响力却也是值得后人尊重和纪念的,对于热爱历史并喜欢追逐历史的我来说,自然不能错过,于是乎,顺着路牌,就此前往,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咯!可是我所看到的居然是这番模样,讲真,内心颇有感慨,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过历史人物嘛,也不发表更多评论,看官自行看图吧!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