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一写博物馆,我就会想起一位前辈高人 ,他曾今在汽车之家旅行界叱咤风云,如今退隐江湖;他携妻带女,自驾一辆大坦途完成了环中国、环欧亚da陆北极行的壮举,用自己的行动了证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他的贴子流览量达到了九位数,写到这里,估计关注之家,喜欢旅行的朋友已经猜到他是谁了,他就是他"八戒黄",一个传奇,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游记我疯狂的追了好久,只看完了环游中国的绝大部分内容
。我记得他好像说过有机会就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能够快速了解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地方,所以我每到一地(当然是出差),如果查不到什么知名景点的话就学摸着看有没有博物馆,于是,在包头就有了一次博物馆之行。 包头博物馆坐落在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阿尔丁大街25号。博物馆总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展厅7600平方米,是一座立足包头、涵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博物馆分设地方史文物陈列、内蒙古敖汉辽墓壁画文物精品展、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稀土馆和《包头五十年》成就展览,向人们展示了包头久远博大的历史文化和灿若星河的奇珍异宝,展示了包头得天独厚的山川地貌和富甲天下的自然资源。其中内蒙古古代岩画和稀土展览都在国内独具特色。 小提示:交 通:从包头站可乘坐2、8、39、60路公交车到达。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为闭馆日)。免费参观,凭身份证入内。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
博物馆初印象
包头博物馆与包头美术馆融为一体,展区为三层建筑,一层为美术馆,二、三层为博物馆。整体建筑以“草原上的巨石,巨石上的文化”为主题,造型恢宏,“巨石上的文化”指的就是馆内的古代岩画展。远远看去,整个建筑宛若山崖巨石,壁立峥嵘,刚劲挺拔,起伏不平的屋顶又像一本展开的历史画卷。
我是出差之睱,利用中午休息时拍平参观的,时间紧张,选择了打车前往,其实公交车也很方便的。看到临街外墙上“包头美术馆”几个大字,我还以为是走错了地方。
等到了进了院子,看见正面墙上“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心里踏实了,原来是两馆合一,按理说包头也不缺地方呀?宽阔的台阶把人引向博物馆的大门,台阶的挡墙上有一些石材做的白色装饰图案,内部丰富,造型古朴。台阶下一匹“奔马”仿佛从历史中跑来,也引发了我对草原文化浓厚兴趣和迫切向往,待我进馆一看
仔细看,这是这一件金属雕塑作品,马的躯干关节处还应用了齿轮、链条等现代工业元素,表现内蒙古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满了现代化的科技或者超前的科幻气息。
博物馆入口上方正方形的石材上刻着一幅太阳图案,原始而沧桑。《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是包头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览,曾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步入馆内,一楼正好举办一个各为“家书抵万金”的信封,邮票,票证展。
大厅里的一组少数民族卡通形象。拍照留念后直接上二楼看展览。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
边关重镇,丝路明珠
“丝绸之路”最初指“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李希霍芬《中国》)。后来,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其中草原丝绸之路是四大丝路之中形成年代最早,发挥作用最多的一条。其最早形成大致在青铜时代,历经各民族的不断扩展完善,直到近代仍发挥着作用。
包头地区自古以来就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可达京津冀,西可至甘肃、宁夏,南通晋陕,向北可直通蒙古和俄罗斯,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他会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游牧民族就生活在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上,对开拓和繁荣草原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包头在草原丝路上的地位日益凸显,也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
包头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有些与俄罗斯博物馆的文物十分相似,这就证明了在那个时代,草原上的各民族己经通过贸易和迁徙,有了来往与交流,也证明了草原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成。
绿松石骨项饰,春秋时期。骨项饰也就是现代的项链,由268个大小不等的骨管连接而成,中间夹杂五块绿松石,绿松石绿中泛蓝。是古代的一件装饰品。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进军事战略的同时,也促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战国时期最早的行政设置九原县以及赵国的长城就在包头境内。
赵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为赵武灵王修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现存遗迹主要在包头地区。赵长城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军事作用,也间接的发展了交通,正因为有了交通的便利,才体现出包头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地位。
秦汉时期,草原丝绸之路得到了进一步发限,秦统一中guo后,修建了从咸阳到九原(包头)的秦直道,秦直道是草原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建不仅有效扺御了匈奴,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促进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文化交流。
包头麻池古城出土的汉代“单于和亲”瓦当与西汉时期昭君出塞的历史事相吻合。昭君出塞时,从长安出发,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至包头,这条道即为秦直道,至今包头黄河南岸还有昭君坟。瓦当的出又一次证明了包头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的重要地位。
北魏时期设置六镇,其中的怀朔镇就在包头固阳县怀朔镇。
铜釜,北魏。铜釜高23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9.5厘米。炊具,口大、深腹、高圈足,口沿有两桥形耳,腹部有一周弦纹。
公元708年,唐朝大将军张仁愿在黄河以北修三受降城,其中中受降城就在包头,中、西受降城为唐与突厥和回纥贸然的互市口,进代马匹和丝绸的互换交易。包头地区出土的许多具有突厥文化特点的文物都与中受降城有关。
金灭辽后,在公元1181年在包头地区修建了南北长城,又称金界壕,其军事和交通功能也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蒙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日渐成熟,正式建立驿站制度。草原丝绸之路既是政令军令上传下达的通道,也是对外贸然往来的通道,来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商队络绎不绝,敖伦苏木古城渐渐成了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
石烙灶,元代出土物,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野炊方式。商旅们在野外做饭时,先挖个土灶,铺点干柴,在柴上面放上石头,引火将石头烧至滚烫后,再在石头上放食物,食物上盖点柴草,沙土,将食物焖熟。
元代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在包头达茂旗境内,据考古调查发现,城内有景教、天主教堂、喇嘛庙、孔庙等建筑遗址,再次证明了包头地区是多种民族、多种文化、多类宗教汇集传播的地方,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明代后期,美岱召成了土默特蒙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土默特部的首领阿勒坦汗与明庭议和,被明朝封为顺义王,并与明朝开通互市,为蒙汉民族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美岱召就位于包头土默特右旗东部的大青山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最早的主人是明中晚期蒙古族土默特右部首领阿拉坦汗。阿拉坦汗将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由青海引入美岱召,后来渐渐由包头传入了蒙古和俄罗斯。
清中期以后,古茶道的开通和旅蒙商人的兴起,促进了中蒙,中俄贸易,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创辉煌。
清代,晋商成了包头地区从事贸易的主要群体,他们用中原的粮油布茶糖等换取蒙古与俄罗斯的皮毛,药材等特产,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包头也日渐繁华,成了通往蒙古,俄罗斯的商业重镇。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
包头历史文物陈列
包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拥草原,南临黄河,中亘阴山,地肥水美,物产丰饶。面积2.8万平方公里。这里自古就是我国北疆的军事重镇,素有“阴山管钥”之称。著名的阿善遗址把包头的人文历史肇端追溯到六千年前。 包头历来是我国北方草原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先后有鬼方、猃狁、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筑了自己美好的家园,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包头在历史上也是中原王朝的边陲重镇,数千年来,历朝历代在此逐鹿开疆、和亲修好、互市通商、屯垦戍边。草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融汇贯通。 《包头历史文物陈列》展示了包头市数十年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让人大开眼界。
陶埙,新石器时期。埙呈椭圆形,为泥制灰陶,手制而成,表面磨光,外观像鸟卵,高5.5厘米、口径3.5厘米、孔径0.3厘米。埙身有一个吹孔,两个音孔,共三个孔,可以吹奏出五个音符。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据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就出土了埙。
骨器是指人类以动物的骨骼磨制而成的工具。远古时期,狩猎是原始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猎取的动物便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正所谓“食其肉、饮其酪、衣其皮”。在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中,骨器的利用便成为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一。图为骨制播种器。
陶器,作为人类流传下来的先古文化遗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期的开端,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流行于新石器时期至秦汉时期,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青铜博山炉,汉代 。是古代焚香用品,又称博山香薰炉。
彩绘陶楼,汉代。陶楼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明器,它是汉代住宅的缩影。
动物金箔片,汉代 。金箔片原为漆器上的饰件,是古人将金箔剪制成各种造型贴嵌在漆器上,作装饰只用。这批金箔片按其造型可分四类:一是动物,这类造型数量、种类很多,有龙、虎、鹿、犬、狐、兔、马、牛、羊、骆驼、怪兽、鸵鸟、狮、豹、猫等;二是禽鸟类,有凤凰、孔雀、鹰、雁、鹳雀、神鸟等;三是人物造型,有仙人捉蛇降妖、人面怪兽、翩翩起舞、飞天等;四是各种生活用具,有壶、罐、瓶等。特别是骆驼的造型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包头汉墓的发现尚属首例。骆驼是北方沙漠中特有的动物物种,包头恰好处于骆驼分布的范围之内,骆驼金箔片的出土,既含有浓郁的北方文化特色,同时也说明骆驼金箔片所装饰的漆器是包头当地生产的。(下图)
黄釉陶灶,汉代 。炊具,灶面五眼,灶台略鼓,灶头稍钝,五釜眼上各置一釜,有圆形烟囱孔,灶门呈长方形,两侧有挡风。
泥塑菩萨头像,北魏 。菩萨像高13厘米。高肉髻,戴莲花宝冠,头发在额正中分两组,发髻线略呈尖拱形,面相丰圆端庄,眉毛高挑,眼细长,眉间有“白豪相”,鼻梁高隆,嘴角上挑,大耳,面带微笑。面敷白粉或红粉。
彩绘仕女方奁,汉代。奁在汉代是较晚流行的一种专门放置女性梳妆用品的器具。奁上彩绘由于是在奁烧制后再加彩,所以彩料的附着力较低。
铜镜。上古的镜,叫鉴,就是大盆的意思,古人在盆里盛清水作镜子。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
庑殿式浮雕释迦牟尼鎏金佛龛,辽代。佛龛通高16.1厘米,宽10.5厘米。释迦牟尼居中而坐,面相丰圆饱满,肉髻低矮平缓,螺发正中嵌一髻珠,前额宽阔,两肩宽厚,身躯饱满,衣纹如小蛇般婉曲,有背光,趺坐于束腰仰莲纹座,莲瓣肥硕。周围浮雕有62个佛像。
元代的玉鸟和凤鸟形玉冠饰,晶莹剔透,雕刻精细,是元代玉饰品中的瑰宝。
粉彩九龙狮耳瓶,清代。此类瓶又称掸瓶,是清代中后期民间流行的嫁妆瓷,一般成对出现。瓶上所施釉色称粉彩,粉彩是清康熙中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并加以创新的一种釉上彩,其色彩艳丽清逸、温润柔和,又称软彩,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
大威德金刚藏语称雅曼达嘎,亦称大威德日旺、佈畏金刚,俗称牛头明王,他的名称、形象有许多种。在藏传佛教密宗中被视为文殊菩萨,化身的愤怒相是格鲁派主修的重要护法神。以威猛力降恶魔谓之“威”,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使众生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谓之“德”,合即大威德金刚。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