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辽阳不简单
古都辽阳有着2400多年历史,是东北建城最早的城市,有东北第一城之称。从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前期,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如今,辽阳市内的辽阳博物馆里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不乏众多镇馆之宝;汉魏壁画墓群,比敦煌壁画还早几百年;广佑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出现的寺院之一;白塔公园:具有千年历史、全国76 座古塔之一……这些,无疑都说明了辽阳在东北及至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有人说,在承载了众多华夏文明历史的陕西地区,向地里随便挖下去,也许就会冒出文物古迹来。其实,在历史悠久的辽阳地区,同样散落着不计其数的文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许多人就生活在一个个古代遗迹、建筑遗址周围,在真正的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立体空间中穿越、停留……距今1700多年的燕州山城便是其中之一。燕州城山城,是公元403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城(今辽阳)后,在太子河畔依山而建的军事城堡,当时称高句丽白岩城,唐代改称岩州城。山城东、西、北三面用大石块砌成城墙,南侧临河,全城周长2500米,城内制高点上建有指挥台,四周筑有长45米、宽35米的内城。 地址:辽阳市灯塔市西大窑镇城门口村。 交通:燕州城距辽阳市35公里,距沈阳仅80多公里。即使是从沈阳出发,也不必上高速,101国道足矣。 门票:无。
太子河一年一度冰封如硬石,但春暖花开即消融而尽。不如城子山上的石头城,经千百年风吹日晒,依然能看出当初的模样。
严冬时节,这里寒风潇潇,冰天雪地,但却难掩山水之灵气与历史之精髓。残存的石墙蜿蜒迂回,始终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率兵与高句丽守军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攻城战斗。寒风中,我仿佛听到马嘶鼓鸣的回声,在耳畔一次次地响起……
置身旷野,头顶蓝天,脚踏白雪,远处苍茫大地,脚下残垣断壁。累累石砾,凄凄荒草,不知掩藏了多少的沧桑之变?
城门口村伴遗址
燕州城距离辽阳市35公里,距沈阳仅80多公里。择一个晴朗的冬日,我们特意前去探访这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距离不远,无需走行高速——大部分是沿101国道行驶。今冬的东北似乎遇到了一个假的冬天——竟然没下多少像样的雪,道路的状态还是非常不错滴!
一路行驶由到辽阳县小屯镇后,才国道转为乡道“姑小线”——即姑嫂村至小屯。距燕州城约2公里的太子河南岸,有个叫的冮(读“刚”音)官的村子。 冮官村有全国重要的民窑遗址,据说,直到今天每逢暴雨天,还会有许多小马小狗形的瓷玩具被冲刷出来。因赶时间,我们只能留待以后再来“淘宝”了。
绕过冮官村,来到太子河边。此时,太子河的水面已经上冻,透过冰封的河面,可以看到远处一座山峰——这就是燕州城所在的城子山了,山顶的城堡与左侧蜿蜒的城墙清晰可见。 太子河太子河古称衍水,是辽宁省内较大河流之一,自明代称太子河,其名源于战国时燕国太子丹。燕州城与太子河,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对有故事的IP组合。
这样望去,远处城墙上的白雪,仿佛延伸到了眼前的田地。瞬间,我看到的不仅是季节的特征,更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隐性传承——山上的冰雪可以融化成水,流淌入河,再滋润山下的田地……何况,这不是一个冬天的景象,而是一年一年不断重复的过程!
沿着一层冰雪覆盖的小路,慢慢驶入城门口村。冬天里,阳光照耀的小村,如此的宁静、温暖。我想,此刻村民们大都在屋里的热炕头上享受生活吧?
抬头就看见了山上的炮台,原来古城遗址就紧邻村庄。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就守在这古战场之下啊!
完全没有必要再打听上山的路线了,咱就望着那个古炮台,径直往山上走去吧!
燕州城上有故事
燕州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献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率兵与高句丽守军,在此发生激烈的攻城战斗。山坡上的两座石碑,道不尽当年的硝烟往事。
站在古城墙上,仿佛站在古代与当今的临界之点。
燕州城是用石块建筑的军事山城,是唐朝名将薛礼征东决战的战场遗址,至今保持着较完好的古城原貌。这是当年的发掘现场。
燕州城分外城和内城。外城依山建造,呈不规则方形,城墙用青色大石条叠砌,墙外有护墙,墙顶筑雉堞。台前有方形围墙,便是内城,均用大小不一的各种石块叠筑。
历经1700多年的风霜雨雪,如今甚至无需刻意去挖掘,当年那些用作筑城、筑墙的石块,在山上便处处可见。
山城是依山势而建,而山并不高,昔日震慑四方的炮台,近在咫尺!沿着逶迤的古城墙,向山顶进发!
脚下,一边是残存的古城,另一边就是现代的乡村;——于是乎,你好像随时可以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轻松地穿越……
燕州城南面为陡崖峭壁,崖下太子河水依壁而过,在此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西、北、东三面是大石块垒砌的城墙,宽2至3米,高度5—8米,燕州城因此而易守难攻。
层层石块砌就的城墙,至今依然紧密坚固,当年,它的确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句丽,五月攻克辽东城(今辽阳市老城区)。同年六月,唐军乘势攻打白岩城(今燕州城)。因燕州城城高地险,粮草充足,久攻不下……
传说,激战中右卫大将军中箭,唐太宗亲自为其“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泣”,众将士大受鼓舞誓死拼杀。大将军薛礼更是身先士卒,势不可挡……唐太宗就势攻下白岩城,改其名为岩州。
昔日的城墙早已挡不住任何的进攻,千百年来,连风蚀也抵挡不住了。而对现代人来说,走在这些废墟之上,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发思古之幽的地方罢了!
虽然走坡路很快可抵达炮台,但我们决定不直接登顶,而是从城墙的另一侧绕过去。踏着积雪,逆着阳光行走,有一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
往左侧的山下一看,真应了一句话:“风景这边独好”!
围着太阳转过来,古老的炮台渐渐清晰起来。满坡尽是坍塌的城墙,透露出一股浓浓的苍凉。
炮台上乱石累累,一如当年交战双方中一个个沉默的士兵。苍穹之下,相互无言以对——是否,唯有刀枪才能相见?
乱石丛中,炮台高耸“入云”。天空如此湛蓝,阳光如此温暖。微风习习,无需闭上眼睛,仿佛也能听得见积雪融化之后,从石缝中流淌出来的声音……
这些石块搭建的造型,迎风而立,奇异而神秘。不知是当年的图腾,还是后人的缅怀。
居高临下,放眼远望,天地悠悠,山河依旧,只是岁月在更替,世事已轮回,古时旧颜换了今朝新貌啊!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