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马牙长城吹烽烟 牛羊四野草原冰雪花
甘肃省天祝县地势险要,是古时军事要塞。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乌鞘岭海拔最高3562米,是祁连山系中有名的大山之一,而乌鞘岭长城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长城,与雪山相邻的长城会是怎样的呢?
自古以来乌鞘岭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乌鞘岭地区气候变化无常,6--8月常会出现冰雹,虽为夏天,逢雨即飞雪,清代杨惟昶称之为“炎天飞雪”之奇景。乌鞘岭是中国各种干湿条件的一个天然分水岭。作为东南方向来的季风吹向西北的最后一道屏障,乌鞘岭把中国的东南和西北诠释得最为明显。凭借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乌鞘岭也是一座险要的雄关。
如此险要的天然关隘自然也在汉、明两代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被充分利用。如果是武侠迷一定记得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书中的“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就夸张地描写了乌鞘岭“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的险要情况。相比国内巍峨耸立的群山,乌鞘岭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从地理意义、交通意义和战略意义来讲,乌鞘岭却是中原大地通向西北边疆路途中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坎。
霍去病将军率军出陇西,击匈奴,把河西纳入版图,修筑令居以西长城,经庄浪河谷跨越乌鞘岭。相对明长城,如今汉长城已经风化的十分严重,现在能看到的只有明长城边上的一条蜿蜒的小土包。
相对汉长城遗址,明长城则大部分保存完好。明长城筑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墙体均为夯土板筑,基宽约2.5米至3米,高约2.5至6米。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已成为馒头状。
当车停在山脚的时候,抬眼望去只有那此起彼伏的草场,谁能想到,爬过这片草场,站在顶峰能收获这样的惊艳美景。
翻过几座山头,最先看到了明长城,从高处俯瞰,虽然没有八达岭长城的气势磅礴,没有嘉峪关长城的气吞山河,但是经历了长期自然风化的城墙更能凸显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想象出当年的铁马金戈。
长城身后耸立着巍峨的马牙雪山,像是好友一样默默守护着明长城几百年。从严格意义上讲,马牙雪山还不能算一座真正的雪山,在天祝这个纬度上,海拔不到4500米的高山很难做到常年积雪不化。说它是雪山,可能是因为它的岩石表面颜色多呈白色,远看像雪,故此称为雪山。
天祝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大草原,所以自古畜牧业就颇为发达。据《五凉志》记载“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史料中也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的记述。
天祝白牦牛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种群,是历代朝廷进贡的贡品。它们主要生活在有终年积雪的马牙雪山、毛毛山、乌鞘岭等地区。
影视作品和印象中草原上的牧民都是骑着马飞驰在草原放牧,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牧民们都换上了摩托车放牧。可是不管怎么样,牧民都是马背上的民族,离不开马的陪伴,在每年六月初六天祝县抓喜秀龙草原都会举行盛大的赛马会,届时各地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周边牧民也都盛装出席,那时候的草原热闹非凡。
天祝抓喜秀龙草原,它因地势比较平坦,草原广阔,牧草丰富,山水宜人成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牧区。夏季的时候来到草原,绝对会看到一幅天苍苍野茫茫牛马丰饶的景象。但是这回碰上了雨天,在去抓喜秀龙的路上雨变成了雪,虽然没看到大西北的草原风光,但是眼前一片白雪皑皑的美景也让生活在南方不常见到下雪的我激动不已。
来到抓喜秀龙草原时,大雪已经将整片草原覆盖了,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颇有一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感觉。草地里不知名的野草也附上了一层松软的白雪,有的更是被积雪压低了头这样的美景,比起茫茫草原更让人留恋不已。
乌鞘岭长城和抓喜秀龙草原是一个方向,建议同一天游玩,距离天祝县城40公里左右,自驾1小时左右,路况不错,仅乌鞘岭长城有一段草皮路,小车不好开,建议步行。两个景点都是不收门票的。人少景美的地方千万不要错过咯~
掀开马牙雪山神秘的面纱
马牙雪山地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初见马牙雪山是到达天祝的第二天,下着大雪,远处拔地而起的雪上和在西藏时看到南迦巴瓦一样,害羞的只露出了腰部。正是这样欲遮还羞的样子,让我更好奇拨开云雾后它的样子了。
行程中专门有一天是冲着马牙雪山去的,才刚刚出发没多久,车就停了,下车后一看,马牙雪山出现在路的尽头,被两座大山遮掩着,只露出了雪山的一角。和马牙雪山的第二次见面还是这样的羞羞答答。
作为南方人的我对这样四季分明的地方甚是向往。离开公路,往小溪走去,沿路都是落叶,有黄的,有绿的更多的是准备化为春泥的枯叶。踩在上面很厚实,但又区别于踩在雪地里的感觉,发出沙沙的声音。站在溪边也能看到雪山的一部分,溪水是从雪山的方向留下来的,不知道这些流淌而过的溪水是不是也曾经是雪山的一部分呢?
山里的清晨,露水还挂在松树苗的枝叶上,阳光洒下来,照得这些水珠晶莹剔透的,放着五彩的光芒。
热情的藏族同胞还在雪山神泉脚下偏偏起舞,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更是通过舞蹈表达了他们对信仰的追求和崇拜。小小的一段舞蹈展现了女性的曼妙,男性的雄姿。一曲完毕,众人喝彩。
山里的天气就是阴晴不定,翻过一座山,可以从艳阳高照瞬间变成大雨倾盆,在路上经历了一场雨雪之后,来到了马牙雪山下的神泉处。这是周边藏族同胞周知的药水神泉,泉眼108处,不同的泉水可以治愈不同的疾病,据说真的治好了不少人呢~
继续踏上追逐马牙雪山之路,炭山岭镇是距离马牙雪山最近的村镇,之后就进山了。不远千里真的来到雪山脚下的时候,雪山依旧有一部分被云雾遮挡了,虽然如此我们依旧被马牙雪山的雄伟壮观所震撼。我们所处的位置就已经3000的海拔了,一抬头就是连绵的雪山,远处的白塔和雪山相互呼应着。
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对雪山的向往,在一阵冰雹过后,笼罩在雪山上空的云慢慢散开了,藏族同胞们在这样神圣的雪山脚下载歌载舞。
又出发换一个角度追逐马牙雪山。
在马牙雪山脚下的山神庙前,藏族同胞们点燃松枝,投入带去的糌粑,祭祀山神。 藏族敬山神,视山神为地方保护神,藏族人认为,神山和人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比如岩石是山的骨头,土地是山的皮肉,森林和青草是山的毛发,在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不能随意破坏。犯了忌讳是要受到惩罚的。一路上看着他们从欢快的载歌载舞到严肃的祭祀山神,内心受到的震撼是无以言表的,让我对他们的信仰越发的尊敬。
马牙雪山门票:旺季25元,淡季免费。 周边美食:要去马牙雪山需要带干粮,周边只有炭山岭镇有饭馆。 关于马牙雪山:雪山距天祝县城40公里,驱车需要1小时,路况佳。在天祝县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是当地的神山。
甘肃省边界上的千年古刹——天堂寺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高原的交汇处。在这高山耸立、河流纵横的古县天堂镇里,有一座宏伟庄严的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天堂寺始建于公元806年唐宪宗时期,历时1000余年,期间曾多次被毁,又多次修复重建,规模最大时占地1500余亩。鼎盛时僧侣达800余人,俗有“天堂八百僧”之称,以戒律严明、高僧辈出、规模宏大闻名于藏区。
天堂寺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天祝十四寺院之首。整座寺院被山峰所环绕,金瓦红墙掩映在绿茵翠柏之中,大通河从寺院正前方缓缓流过,可谓是依山傍水的有利条件了。
寺院前宽阔的广场中央,金色的大象喜迎四方宾朋。藏民族崇敬大象,在他们心中,大象是他们的吉祥物,不仅寓意着强大,还寓意和平,可保吉祥、如意、平安。
寺门口的两旁各有四座佛塔,梵文音译“苏堵坡”,是藏传佛教所供奉的三所依圣物之一,为法身和意的所依。
寺门的正前方是大经堂,又叫大雄宝殿。从外看,其有千层石堆砌而成。最顶层中间为法幢,必须佛法,下面是法轮,象征佛法源远流长,两只小鹿指众生跪拜聆听佛法。第三层是吉祥八宝。当我走进殿内发现它的内部竟然是纯木质结构的。六幅释伽牟尼佛像的唐卡绘在墙上,除此还有大日如来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佛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六道轮回图”。图中的鸽子代表贪,即对无法得到的有无限的欲望;毒蛇表示嗔,即对已经得到的无法满足而心生嗔恨;猪代表痴,即愚痴无知;鸽子和毒蛇从猪的口中诞生,象征着人的贪婪和嗔恨都源于愚痴无知。真是感慨上千年前就有这样经典的警示了。
从殿内出来时正好看到虔诚的藏民在大殿外磕长头。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一队队,一群群淳朴的藏族同胞在朝圣路上经历艰辛磕下的一个个长头,那是一种何等的深入灵魂深处的信仰啊。
去往宗喀巴大殿时,一排排转经筒吸引了我。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上面刻着六只真言,按照单数一圈、三圈…顺着时针转动,每转动一圈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藏传佛教认为持诵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
许多藏族同胞就喜欢拿着一个转经筒,每天不管去到哪里,都会口里念着经文手里也不听的转。这是在藏区最常见的景色的了,没想到在天祝天堂寺也能见到。通常他们都会一边转经堂,一边转着手中的转经筒。
著名的千佛殿(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殿)共5层,高33米,殿内供奉的主佛高23米,为宗喀巴大师镀金木雕坐像,在我国还是第一座,也是亚洲之最。这里也称千佛殿,存有佛像4000多尊,其中1000尊为宗喀巴大师佛像。
虔诚是我在天堂寺感受最深的一个词,磕长头、转经、朝圣...哪怕只是在殿门口久久的凝视,也能从背影中看到散发着信仰的光芒。我只能用心去与他们共鸣,震撼于他们的虔诚并感受他们内心的平和。
游览完天堂寺可到距离寺院不足一公里的南拉民俗文化村看看。门两旁设立两个大的转经筒,转经筒须得顺时针转动,等同于转多少圈就诵多少遍经文,五彩经幡则是风吹经幡动,风抚过一遍就等同于念经一遍。除此之外文化村还有民俗体验馆,展览馆以及酥油茶制作等特色游览方式。
天堂寺门票30元; 建议游玩时间:2小时; 距离天祝县城80公里,需要1.5-2小时的车程;
这座山拦住了腾格里沙漠的脚步 号称西北小武当
昌灵山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属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从唐宋至清,山上庙宇鳞次栉比,山间香烟缭绕不断,晨昏刹钟声声回荡,远近前来的名人僧侣在此诵经论道。有“西北小武当”之美名。
虽然平日里也没少参观道教的宫殿,虽然也曾一次次地感悟过道教的思想,但对这一次的昌灵山之行,我还是充满了期待。我们一行人从古浪县出发,沿着省道在视野开阔的公路上前行,汽车转进了保护区内的山路,可沿着公路一直开到沟底,不一会儿就到大了昌灵山道观群的山脚。
站在山脚仰望昌灵山,眼前耸立着从平缓的沙漠边缘拔地而起的主峰海拔2954米的昌灵山。通向山顶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水泥砌好的或直或迂的石梯,石阶有一段比较陡;另一条是土路,应该是水泥石梯之前的老路,现在有了石梯,老路也渐渐被周围在杂草淹没了。我们一边喘着大气沿着石阶小道拾级而上,一边时不时停下欣赏沿路山间那染上了秋色的山景,这样的舒爽的秋季在昌灵山来一场踏秋之行那绝对是棒棒的。
昌灵山上林木花草郁郁葱葱,云杉、油松、山杨等乔木树种满山偏野。秋天也给山上的草木染上了一层秋色。多年来它以自身为屏障阻挡了肆虐的黄沙,阻拦了沙漠侵袭的脚步,被誉为镶嵌在荒漠边上的一颗绿色的珍珠。1989年昌灵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关于昌灵山的传说。相传,昌灵山这里原本也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从前西王母带领随从驾着祥云从昆仑山飞往崆峒山,去过她三万八千岁的生日。一路上贪看大西北的秀丽山川,却将玉帝送她的一块玉佛手不慎跌落。那可是一块用祖母绿精心雕琢的挂件,王母为此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众仙见王母不高兴,派人去在来时的路上往返寻找。谁知玉佛手早已化作一片碧绿的森林,林间麋鹿成群,白鹤飞舞,谷底溪水潺潺,金鱼摆尾。王母顺使者手指方向看了一看,竟面露喜色,忧愁尽消,说:既然变成森林,也算是造福人类,就由它去吧!
昌灵山自元代以来便是著名的道教胜地,寺庙规模最盛时,道家三百六十路正神皆有寺庙供奉香火。寺庙依山取势,参差错落。如今山顶的道教建筑群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分别是:群灵观、玉帝殿和三清殿,其中,三清殿为昌灵山上占地最高的建筑。
观前一对石狮子,又被称为祥瑞神兽,默默守护着道观。这座群灵观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木构架建筑商,以雕塑、书法加以装饰,给人以平稳,静穆之感外,让我驻足最久的还是那充满故事性的绘画,既生动又有趣。群灵观中的主殿是文昌店主要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他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
山顶有庙,曰玉皇阁。庙旁有树,名千年古柏。树下有石,似梅鹿经石。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对梅花鹿经常在玉皇阁前吃草转悠,无意中被庙里传来的朗朗诵经声所打动。于是每天准时前来听经。久了,为之感悟,便化作一块巨石,永远留在了这仙山奇峰之上,世代与众仙为伴。
虽然我们去的时候都没能见到传说中的梅花鹿,但爬到玉皇阁前的草地上却发现了两只慵懒的绵羊。它们的面对镜头的那份从容,果然是在神仙的地界待久了的羊,见过大世面但又充满好奇心。
玉帝殿为玉皇阁的主殿,是昌灵山道观主体建筑之一,位于昌灵山顶最开阔的区域。两层的仿古代建筑雄伟大气。殿内玉皇大帝头戴帝冠、身穿帝服正气凛然地端坐其中。这位民间俗称为老天爷的玉皇大帝,据说是统辖神仙世界的天神,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在玉皇阁的西面是昌灵山的最高处,沿着山间小路往山顶走去,这里建有祖师殿,祖师殿之后是三清殿。
我们走进殿门转身回望——好一幅景致,蓝天白云林海,画一般的美景完美的诠释了“开门见山”这句成语的字面意境。
昌灵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横卧腾格里沙漠南缘。站在昌灵山顶远眺,腾格里沙漠无边无际,古凉州新城依稀可辨;低头俯瞰山脚,蜿蜒起伏的古长城巨龙般伸向远方,浩瀚的"三北"防护林清晰可见;回身往南望去,山间花草相映,松林涛涛,寿柏参天。
周边景点推荐:三眼神泉、石棺卧路、小龙沟、大龙沟、明长城遗址交通信息:昌灵山距离古浪县城有100公里,自驾需要1小时40分钟。进入祁连山保护区后可沿着山路往里开,山脚有可供19座中巴掉头的地方。 关于爬山:爬山视个人体力15-20分钟不等。楼梯部分较陡,海拔略高,会有一些喘。 其他:山中没有商店,建议自带干粮游玩。山上风大,做好防风防晒的工作。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