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广州-山西
山西是内陆的一个省,旅游的名气远没临近的陕西、甘肃省的名气大。“五千里文明看山西”,但深入其中,真切的感受到山西历史的巨大魅力,翱翔在历史的天空,真是旅途中一大乐事。
本次去山西的缘由是,认识了一个山西的朋友,她暑假回老家,于是随她而行。赶早上七点从广州飞往太原的飞机,终于在十点多到达“三晋”山西。再经几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朋友的老家——岚县。朋友的农家小院是一个小四合院,院子中间栽种了青瓜、蕃茄、芹菜,绿油油的一片,还有开得无比灿烂的黄橙橙的黄花菜。
迎接我们的是姥姥、姥爷。有山西的特色面食——鱼儿面,这是姥姥用莜面一根一根搓成的面条,还有莜面栲栳。吃的时候浇上浓汤,加上陈醋,酸爽酸爽的,一洗旅途的疲惫。
下午,就在村里溜达溜达。村里大多黄泥砖砌,黑瓦顶的房子。傍晚时分,去了当地有名的白龙山。登到山顶,已是黄昏之时,从山顶望去,那天边的晚霞,不知是哪位姑娘打翻了胭脂盒;而那云彩,犹如凤凰涅磐般华丽。山顶有一座庙,庙门快关了,守庙的老人让我们上了最后一炷香。据说,这庙很灵验,当地孩子高考前,都来这里上香。
Day2 岚县-土豆花开
山西岚县,一个小小的县城,以土豆种植出名,这里的土豆生长在高寒山区,绿色无污染。每到土豆花开时节,这里顺势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土豆花开。我们刚好赶上土豆花开节前几天到达,避开拥挤的人群,可以尽情地欣赏土豆花开。普普通通的土豆花开了,万亩花海,花色延绵。原来,土豆开花也同样可以是优雅可人的,满园花色恣意盛开,每一朵洁白无瑕的绽放,是累累硕果的丰收孕育。土豆花有紫色、白色、粉色,形似玉立的水仙。
再往山里走几公里,就是尉迟恭饮马池景区。一路走去,一大片一大片的草地,山脚下是淙淙的溪流,偶尔看到放养的羊群,城里来的小孩兴奋极了,追逐羊群,羊群咩—咩地逃进山里了。顺着木栈道往上走,山腰满是松树,山风吹过,松涛阵阵。走到山顶,草甸视野开阔,蓝天白云,山花烂漫,绿茵如毯。
晚上品尝土豆宴,山西省岚县海拔较高、土质肥美、气候冷凉,具有培养土豆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理优势和悠长的培养前史。岚县人以马铃薯为质料,制造出了上百种美食,即“岚县土豆宴”,在三晋大地上名声大噪。凉拌的,炖的,炸的,有土豆粉条,口感韧土豆泥,土豆饺子……没想到,一个简单的土豆能做出如此丰富的菜式。
Day3 岚县-大同
今天行程 坐大巴从岚县到大同,夜宿大同华贸大酒店。大约六个半小时的大巴车程,一路上是运煤大货车,路边挺拔的白杨。傍晚后终于到达大同,住宿华贸大酒店就在大同古城墙对面。大同早在北魏作都城时就已建城池,到了明代初期在旧城基础增筑。今天看到城墙都是近几年重建的,对大拆大建,众说纷纭。但,这一举动,真能引来不少游客。这几天举行了电影节,据说,邀请了很多名人大咖,连城墙也禁止上。酒楼食肆大旺,凤临阁门外都是等位的人,拿了号,前台服务员说,大概要等到晚上9点,这位是等不及了。后来去了靠近钟楼的食店,也等了半小时才等到有吃饭的位置。
作为多个朝代的重要城市,大同曾经城墙高筑,古迹众多。不过由于是夯土城墙,后来大部分都已损毁。2008年开始,依据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对古代大同城墙和城楼的测绘资料, 大同市对古城墙进行了全面的包砖整体修复。现在的大同古城墙轮廓为正方形,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达7.2公里。共建有主城门四座,东门为和阳门,南门为永泰门,西门为清远门,北门为武定门,环绕古城还有护城河。
大同的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年间屡次修葺。鼓楼为3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宽进深各三间,高约20余米,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四周有回廊栏杆,二层上架放一面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故名“鼓楼”。
大同钟楼位于清远街中部,始建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基座呈正方型,楼体分3层,每层平面3间,楼顶是歇山顶。钟楼内有铁钟一口置于二层中央,该钟铸于明景泰4年(公元1453),钟通高2.35米,口径1.80米,重3300多公斤,是官方宣报时辰的工具,每当敲响声音悦耳,可传十里。
四牌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四牌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大将军徐达受命修筑大同城,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
大同古城的夜景尤其美丽迷人。当夜晚将近,华灯初上时,大同古城上一座座城楼的灯光亮起,将古城的夜景装点得十分美丽。大同古城墙已经是4A级景区,并且免费开放。每到夜晚,城墙上散步赏景的游人众多,同时也是大同市民晚上散步的好地方。
Day4 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
今天行程是云冈石窟和华严寺。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早上,搭乘603公交约20分钟左右的公交车就到了云冈石窟。武周山下的岩壁上连绵一公里的石窟,被称为云冈石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北魏王朝的文明遗存。中国四大石窟中,敦煌和麦积山多为民间开凿。云冈和龙门则为政府行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洛阳龙门是大同云冈的继承者。拓跋鲜卑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王朝。拓跋鲜卑统治者逐渐接受西方的佛教,在通往老家草原的必经之路上,北魏皇家选址武周山开凿石窟,修建寺庙,为皇家礼佛的宝地。
昙曜,少年出家,原是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高僧,到达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遇,开始管理众僧。太武帝灭佛时,他逃离了平城。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在路边巧遇文成帝车队,文成帝的马咬住昙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昙曜就成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沙门统”。从公元460年开始,昙曜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 “昙曜五窟”,编号16至20窟。5个洞窟由昙曜开凿,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批。
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
在进入石窟前的途中遇到了石壁,可不要轻易略过。这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昙媚石壁——《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是1956年11月间云冈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昙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即所谓露天大佛窟窟前积土时出土的,这是云冈石窟难得的一块完整的造像题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的崖壁,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2华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佛龛1000多个,石雕佛造像51000余躯。网上攻略建议依据洞窟开凿时间的先后来游览,即从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16至20窟开始看,再看5至13窟,最后看西部的石窟,这样就会感受到佛教艺术完成中国化的全过程,感受到南北朝时期生活的流行风尚发展脉络,以及这种流行风格是如何影响佛像艺术的。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一字排列,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云冈石窟有三大历史建造时期,佛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位于中部、编号16-20的石窟是最早期开凿的,由北朝时的高僧昙曜负责开凿,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昙曜五窟”,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高大,面向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型作风,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昙曜五窟的主佛像都是北魏的皇帝,从第16至20窟依次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继位)、文成帝。
第20窟(又名白佛爷洞),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这尊露天大佛是释迦坐像,高13.7米。佛像面部丰满, 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第20窟的这尊大佛的嘴角始终呈现微笑状。
第19窟(宝生佛洞,公元460-470年)。第19窟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举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撑。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南壁罗睺罗因缘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图像。窟外东西各开一耳洞,内一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释迦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
第17窟(弥勒三尊洞):公元460-470年。第17窟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窟小像大,表现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气凌人的样式。
第16窟(立佛洞,公元460-470年)。第16窟主像为释迦立佛,高13. 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而相清秀,英俊潇洒。身着厚重的毛毡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显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鲜卑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气概。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窟至第13窟这五个石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三窟是一个没有完工的洞窟,在洞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开凿的痕迹。窟分前后两室。前室分两层,上层左右两侧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满雕干佛。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
第五窟(大佛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为窟檐阁楼建筑。现仅存的窟檐建于清代的顺治八年(1651年),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对保护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云冈石窟的第14、15窟和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这些晚期石窟以单窟、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
云冈石窟景区原来的入口。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牌匾就挂在这里。
我观摩过敦煌和龙门石窟,相比之下,敦煌石窟以壁画见长,经历岁月的沧桑,颜色渐渐暗淡下来。龙门石窟以大型石雕见长,大气磅礴,石窟多为露天,风化严重,盗采佛像更为猖獗。云冈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石窟。篇号1—20号石窟都可以自由参观,不像敦煌石窟,只能有限度地开放石窟参观。云冈石窟大多向内开凿大型的石窟,因此,石窟的保存更加完善。尤其是中部的石窟,满眼的色彩斑斓,色彩异常丰富,窟内密布佛、菩萨、罗汉、飞天造像,雕工精细,震人心魄,让人目不暇接。踏入石窟的一刹那,原来佛国的世界是这样的热闹非凡。 中午回到城内,避开正午炎热的阳光略作休息后,进入古城,拿了凤临阁晚上吃饭的号。据说凤临阁是“游龙戏凤”故事发生地,故事流转几百年,被改编成京剧和电视剧,重建这个老饭店据说用了一个亿。然后就到附近的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
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古代木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佛殿。金天眷三年,旧址重建,4米高台上的庑殿顶大殿,斗拱巨大。正脊上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北端的鸱吻是金代的原物。
下华严寺中心薄迦教藏殿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来自梵文,意为“世尊”,佛的十大称号之一。其中,南侧弥勒佛前左侧那尊身高两米、亭亭玉立的辽代的“合掌露齿肋侍菩萨”赞其为“东方维纳斯”,菩萨赤足,头戴宝冠、面如满月,体态丰腴,曲线婀娜,合掌露齿微笑,仿佛领悟到了佛法的真谛。
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 [7] ,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
Day5 悬空寺,恒山
今天的行程是包车到悬空寺,恒山游玩,夜宿五台山。 趁包车师傅没到,一大清早抓紧时间去了趟九龙壁。九龙壁位于城内大东街(和阳街)路南,座南朝北,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二十九年(1396),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该壁东西长45.5米,壁高8米,厚2.02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
九龙壁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 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恒山十八景中“第一胜景”。
远看悬空寺由十几根木头支撑着,犹如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琼楼一般。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曾经乘船而来,看到这神奇的寺庙立马题了“壮观”二字。
有人把悬空寺的建筑特色概括为“悬、奇、巧”:悬,表面看是十几根木柱支撑,犹如悬在空中的寺庙。这仅仅是视觉上的错觉,其实有的木柱没有受力,真正的重心是利用力学原理,飞梁的一半嵌入坚硬的岩石;奇,悬空寺在石崖中间,石崖顶上的突出使建筑免受雨水冲刷。悬空寺的位置恰巧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阳光照射,对延缓木建筑寿命十分有利;巧,充分利用峭壁形态进行立体布局,150多平方米的小面积内竟然有大小房屋40间,确有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感觉。
悬空寺到恒山大概20多分钟的车程。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
虎口悬松:即虎风口与悬根松,在步云路的石阶风口上,人到此处,清风飕飕,松涛阵阵,犹如虎啸龙吟,临风屹立着一株参天古松即悬根松,根茎盘露,紧抱岩石,遮日留阴。
下山后,直奔五台山,这路不好走,修路,一路的颠簸。车从平原往山上走,海拔不断提升,山中雾气缭绕,夏日的炎热在这里消失了,难怪五台山又称清凉山。夜宿台怀镇民宿,住所有些破旧,但离寺庙群近,交通方便。
Day6 五台山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 一大早,买了香烛,先到殊像寺给文殊菩萨上香,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祈求平安、智慧。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
五爷庙上香完毕后,接着游五台山的寺庙群。 塔院寺位于山西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改用今名,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
塔院寺的北侧是显通寺,这是五台山最早建的寺庙,五台山最大的文殊殿就座落在这里,大文殊殿内供7尊文殊菩萨,居中为大智文殊菩萨。文殊殿后的无量殿,通体白色,和一般的寺庙相比更显得庄重典雅。再往后,是铜殿,精美的铜殿外有金箔包裹,精美华贵,熠熠生辉。铜塔和铜殿建于万历晚期,暗喻五台山的五大峰。黄色的高贵和白色的肃穆,使这组建筑成为五台山最耀眼的明星。
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山是菩萨顶。从下往上要爬上108个坡度极大的台阶。据说文殊菩萨居住在山顶上,起名为菩萨顶。清顺治时大规模重修后改为喇嘛主持的黄庙。三彩琉璃瓦、青色细磨砖,豪华程度居五台山各寺之首。
中午吃过午饭后,稍作休息,下午去黛螺顶。黛螺顶是台怀镇寺庙群中,最高的寺庙。前往黛螺顶的台阶路名叫“大智路”,一共有1080级台阶,全长约500米,这是条通往智慧的道路,走过这条道路的人都能增长智慧。这路上不时看到三跪九叩的虔诚的信众。黛螺顶的寺院内有五台山5座台顶的孺童文殊、无垢文殊、智慧文殊、聪明文殊、狮子吼文殊菩萨法像,到这里,可以一次性朝拜5尊文殊菩萨,人称“小朝台”。
Day7 五台山,晋祠,平遥
对于大部分的信众来说,完成台怀镇寺庙群的祈愿已经足够了。但对于更虔诚的信众来说,来一次大朝台,才是对佛更深的敬意。如果,大朝台的全程都是三步一磕头来完成,那就是最最虔诚的信徒。出于安全的考虑,现在私家车不能朝台,只能由公司统一的小巴朝台。因为我们下午包车去晋祠和平遥,所以,不能完成大朝台,只能到东台和北台。东台望海,聪明文殊的道台;北台华东屋脊,是无垢文殊的道台。
到五台山的东台顶,要开很久的车,而且都是土路,转弯的地方也很多,道路挺危险的,一路上云雾里穿行,天气好的话,东台还是看日出和云海的好地方。
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山顶和山脚温差很大,我们有幸看到了云海。
午饭过后,我们包车去平遥,途经晋祠进去参观。 晋祠,原名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后而建的,是晋国宗祠,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晋祠有三匾、三绝、三宝:三匾是指:水镜台、难老、对越这三块牌匾,笔法苍劲有力,是书法上的上乘之作。三绝是指:周柏、难老泉、宋代仕女像。周柏已经有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如一缕青烟一样从地面盘旋而起。难老泉水千年流转,淙淙泉水滋养了三晋大地。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三匾之“水镜台”。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三匾之“对越”。对越”坊是一座牌楼。“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之句,“对”是报答,“越”是宣扬,合起来就是宣扬报答圣母的功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亦指明代书法家高应元建对越坊报答宣扬母德高尚。高应元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所题“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游龙。
“三宝”之献殿。对越坊之后即为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因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所以名为“献殿”。 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雄壮敞亮,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三宝”之鱼沼飞梁。过献殿,通往圣母殿的要道即为“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最早记载于《水经注》,现所见建筑为北宋所建。鱼沼是晋水第二泉源,古人以方形为沼,因水中多鱼,故名鱼沼。“飞梁”为沼上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双翼翩翩欲飞。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到:“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三宝”之圣母殿。走过飞梁,展现在面前的就是宏伟壮观的圣母殿。它背依悬瓮山,前临鱼沼,左、右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坐西朝东,位居中轴线末端。它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
“三绝”之宋代塑像。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栩栩如生,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绝”之周柏。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逾三千年,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宋欧阳修有诗赞曰:“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为晋祠三绝之一。
“三绝”之难老泉。作为晋祠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从此流出,长年不息,并且最特别的是水温常年保持在17℃,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三匾之“难老”。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傅山的“难老”二字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周柏左侧,为善利泉亭,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善利泉,为晋水第三源泉,与难老泉对称。善利,取义于《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晋祠志》所云“铁本是金,熔铁铸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则水旺。”金人质属为金,是用来祈求风调雨顺之神。然而据史料记载,北宋元祐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时人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于是在元祐四年至绍圣五年,铸齐铁人四尊,称金人或守护神,亦称铁太尉。
晋祠到平遥大概40多分钟的车程。傍晚时分入住平遥古城。晚餐就在客栈一起解决了。接下来的三天都住在平遥,客栈不大,由平遥的民居改造,一家人就挤在一个大炕上。 山西平遥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南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
Day8 平遥
平遥古城通票120元,包含古城墙,日升昌,汇武林,蔚泰厚,古民居,商会,华北镖局,清虚观,蔚盛长,天吉祥,协同庆, 中国 镖局,同兴公镖局,百川通,县衙,城隍庙,文庙,雷履泰故居,珍奇报纸陈列馆,古兵器博物馆,二郎庙,马家大院22个景点。
早上出了古城,坐公交到双林寺。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改名为双林寺。寺院内殿宇11座组成了前后三进院落。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 双林寺的初始年代不详,已知最早的一次维修在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寺内10余座殿宇现存造像2000余尊,
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
院里释迦殿内是释迦牟尼佛居中,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殿内四壁用圆雕、浮雕手法,表现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成佛、传经的佛传故事。
第二进院中是大雄宝殿,左侧千佛殿,右侧菩萨殿。千佛殿内彩塑五百余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主像是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姿态舒畅自然。左右是韦驮和夜叉立像。
菩萨殿与千佛殿相对,主像为千手千眼观音,结跏居中而坐,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菩萨殿正中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尊观音有26只手臂,每只手姿态不同,且持有不同的法器,有轮、伞、花,有刀、剑、戟等。
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
游玩双林寺后,坐公交回平遥古城,我对于一些过度商业化的所谓古城很排斥,不过此次到平遥的感觉还算不错,旅游点的通票,我没买,给小孩买了,让她和同学挑喜欢的进去,我就在古城到处闲逛。
下午,家人去看了王潮歌导演的《又见平遥》。又见平遥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血脉传奇: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散尽家产,远赴沙俄,要保回票号王掌柜家族的唯一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镖师全部客死他乡,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又见平遥首创了国内演出的观演模式——行走式,剧场内不设坐席,没有舞台,观众边走边看,跟随剧情的发展变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场景中。这点真的很震撼,演员就在你的身旁,表演非常有投入。把你也带入了剧情。
晚饭后在路上拍几张夜景, 晚上街道清静不少,红灯笼上镜又好看,就回到客栈享受“热炕头”。
Day9 王家大院,壶口瀑布
跟客栈的老板报了个小团去王家大院和壶口瀑布。7点多出团,第一站是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历经300年修建而成,气势和规模在晋商宅院里首屈一指。雕刻艺术精湛、空间格局大气是深深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重要因素,“王家归来不看院”名副其实。
王家大院很大,由高家崖、红门堡两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组成,之间由细长的桥腾空连起,其余由无数四合院组合而成。高家崖是封闭式城堡建筑,承袭了中国古代前堂后室结构,到处可见精美的雕刻艺术。
红门堡与高家崖东西相望,堡内石雕融南北风情于一体,是清代雕刻艺术的典范。团队在这里只逗留1.5小时,一直跟着导游走,导游讲解雕刻是很细致,总之,这么大的院子,总是有寓意美好的愿望,希望他的后族传承下去。我们就这大大小小的院子中兜转,听导游的讲解略显沉闷和琐碎。但是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最后登上堡墙,王家大院尽收眼底的一刻:整个大院整体向上倾斜,每个四合院排列得整整齐齐,恢宏大气。
可惜没有多点时间好好逛逛,因为还有下一站——壶口瀑布,不能感受到王家大院的精髓。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选自语文书八年级下课文《壶口瀑布》
在壶口瀑布游玩了大约1个多小时,今晚夜宿平遥,第二天早上坐动车到太原。
Day10 太原
10点多到达太原,到酒店放下行李,到山西博物馆参观,山西博物院坐落在美丽的 汾河 边,由一个主馆和四个副馆组成,主馆的造型很别致,如斗似鼎。博物院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斗”象征着丰收喜悦,“鼎”象征着安定吉祥。山西博物院凭身份证免费领票。
山西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商代青铜器在南部的垣曲、平陆;中部的忻州、介休、灵石;西部吕梁山——黄河一线的石楼、保德等地多有发现。既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更有浓郁的“方国”特色。西周青铜器目前仅见于晋南,早年在闻喜和洪洞等地曾有发现。晚近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发掘,西周晋国铜器群惊世而出,精美华丽且极具学术价值。东周晋国铜器独具风采,太原、浑源、新绛及长治等地所出,精品众多。更有侯马晋国铸铜陶范,艺术、科技价值无与伦比。出土汉代的铜器以太原和雁北居多,右玉胡傅温酒樽和朔州俳优俑镇等,汉风之余,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出土于晋侯墓地,该墓地是一处西周大型的组墓,共有九代诸侯及十位夫人的墓葬。鸟尊禽体丰满,两翼上卷,鸟背依形设盖,盖钮为小鸟形。双腿粗壮,爪尖略蜷。凤尾下设一象首,可惜象鼻残缺,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珍品。
兽形觥,酒器。整体状如蹲兽。盖前端为龙首形,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双耳高耸;器腹前、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龙形觥,酒器。通体呈龙形,前端为龙首,露齿昂翘,瞠目张角,龇牙咧嘴为流。腹两侧以涡纹和云纹为衬托,主纹饰鼍纹和夔龙纹,头向与龙首相反,颇富动感特别是鼍纹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鼍即鳄鱼。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品。
刖人守囿车,厢式六轮车。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有一小环,另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立一受了刖刑的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控制车门开闭。整个器物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
玉器,玉,古老而神秘,晶莹其质,典雅其色。古人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灵性,代表高贵与神圣,象征纯洁与美好,被人格化而又超乎自然。山西历代玉器以出土居多。陶寺玉琮是祭祀天地鬼神的灵物,黎城神面纹玉戚则是权力的象征。商周玉器以晋侯墓地所出为大宗,工艺精湛,纹饰精美,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原赵卿墓的玉佩饰,体现了东周时期的华丽风格。明清两代为治玉高峰,雕工细腻,纹饰繁缛。明代白玉雕达摩坐像,清代白玉嵌宝石描金碗和兽首活环双鱼纹洗,玲珑剔透,温润可人,是明清玉器中的精品。
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本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和白瓷,各显风采。宋元是山西瓷业的黄金时期,窑口遍地,工艺精湛,品种丰富。既有雅致细腻的佳作,更多质朴野趣的精品。装饰手法或剔或刻,或写或画,自然朴实,生动活泼。元代以来,各地窑口衰落,景德镇渐成全国瓷业中心。
陶器,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发明了陶器。仰韶时代的山西彩陶以花卉图案最具特色。除日用陶器外,各地不断出土历代陶艺作品。北朝胡人武俑豪放豁达,陶牛雄健威猛,散发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山西是琉璃的故乡,千百年来,相承不衰,代有佳作。除装饰于富丽堂皇的建筑外,也有色彩斑斓的香炉供器之类琉璃艺术品。
石刻,山西特殊的历史地位和自然环境,成就了高超的石刻艺术。从西汉起2000年来,各类石刻作品精彩纷呈。运城征集的汉代圆雕蹲虎,简练拙朴。大同出土的宋绍祖墓仿木构建筑石椁,由百余件雕凿精细的构件拼装组合而成,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太原隋虞弘墓石椁,以其精美的浮雕艺术和浓郁的异域风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佛教造像方面,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早已享誉中外,而更多各种造像隐于乡间古刹。太原华塔和沁县南涅水,以及各地出土与征集的历代石刻与造像,还原了云冈以来佛教艺术民族化,进而到宋元世俗化的过程。特别是唐代石雕造像,造型优雅,丰满健美,仪态万方,“万物皆备于我”的气度风范,令人心驰神往。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石雕柱础,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
不知不觉在山西博物馆逗留了4个小时,藏品丰富,参观环境舒适,值得大家抽时间一游。吃过午饭,坐公交到永祚寺。民间俗称双塔寺,位于太原市区东南约3公里的郝庄村南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大部分建筑为明代建筑。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
远远看去,怎么寺门禁闭的,不会是休寺吧,走近看到告示,原来是在维修....................只能悻悻而回
Day11 太原-广州
早上7点多的飞机回广州,10天的山西之旅画上一个句号,这次旅游只是初窥山西的一角,山西博大厚重的历史,壮美的山水,深厚的佛教文化、晋商文化、晋祠的孝文化真的值得再三回味和思考。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