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文化街上的那些老玩意儿
【9月12日】汶川,5.12大地震重新崛起的一座小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街景早已看不出被大地震摧残过的痕迹,想追忆这里曾经的灾难惨烈情景只有到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等祭奠。早上起来准备出发去成都,但离开之前还是觉得应该在记忆里多少留下一些汶川的印象,在搜寻可口的早餐时,意外发现住宿地威州大桥桥头的西羌文化街,古朴之中又不缺乏现代元素,尤其是街上摆放的那些古老的饰物非常恰如其分装点在建筑物每一个角落,显然文化街是经过设计规划修建起来的,但不唐突,很好地集中展现西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让人对羌人历史有了一些初步了解。摘录一段西羌文化街的介绍在这里:“西羌,西汉时期对羌人的泛称,《后汉书》八十七卷有《西羌传》。漫长的烽燧里,羌人前赴后继,风雨兼程,从从河湟地区开始,沿着星云图所指引的方向,向着九星拱日月的南方迁徙。经过了几千年的磨砺,世居在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和白云之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创造着灿烂的文明,延续着不熄的圣火,把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脉、历史,书写得绚丽壮观。西羌文化街以传统羌族民居建筑为蓝本,并按低碳、环保的原则,融入了独特的羌族建筑设计理念和醇厚的羌族文化韵味,是羌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地,也是广大民众、游客体验民族风情的休闲娱乐场所。西羌文化街于2010年5月正式开街,已形成了一条成体系、成规模的集餐饮娱乐、文化休闲、观光购物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古街,成为汶川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对外的最好名片。”
岷江上红军桥
在西羌文化街东面的岷江上架设了一座步行桥,被命名为“红军桥”。1935年5月,长征中的红军到达汶川威州镇,当时威州团防局为了围追堵截红军,把岷江上的铁索桥和杂谷脑河上索桥同时砍断,妄图截断红军的渡江之路,也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红军到达后,遵守群众纪律,尊重民族习俗,执行民族政策,爱民帮民。受国民党反红宣传而对红军有惧怕心理的当地百姓,把红军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红军的爱民故事四处传送,并开始自发杀猪宰羊,倒茶送水,敲锣打鼓迎接红军的到来。红军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藏羌山寨。后来红军与汶川百姓共同冒着敌人的炮火,先后两次修复了被破坏的索桥,使红军全部顺利渡过岷江。用当地老人的话“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在我们眼里是见证红军在汶川和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桥,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桥”。数十年后,为缅怀红军的不朽功勋和纪念红军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情谊,相关部门多次重建、维修此桥,并将其命名为“红军桥”。如今的红军桥架设在两岸高楼耸立的岷江之上,驻足桥上,岷江美景及当地人民美好生活画卷跃然眼前,一览无余,脚下的奔腾不息的岷江水仿佛时刻在向人们诉说着红军当年的爱民故事。
踏上奔往成都之路。
结束了西羌文化街和红军桥的小游,没在汶川多停留,上路奔往成都双流机场。下午将与随行朋友分别。
送走朋友,没有进入成都市区。成都已经到过N次,这次旅行成都不是重点,也未在计划之内,至于成都的美食虽然诱惑力很大,但对于已经单人单车的我来说,没人陪伴分享也缺乏滋味。擦城重新向北踏上川北之路。经过温江时想起汽车之家旅行家西安培训的作业快到提交的期限了,索性在此停留,一是休整一下,而是把作业写完。九月14日一早从温江出发,经映秀、汶川前往计划中要游览的牟尼沟。
最美映秀小镇
【九月14日】一早从温江出发,经过映秀,不知怎的还是觉得应该去映秀再看看。前年走川西返程到达这里时特意去到汶川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祭奠过,这次经过依然想去再看看。地震过后已经十周年了,用鲜花告慰在地震灾害中失去生命的亡灵,能做的只有这些。
原来的映秀在十年前的大地震中在地球上被抹去,现在的映秀是在岷江和渔子溪交汇处由广东省东莞市援建的。小镇风格鲜明的建筑,整齐的街道无不为到此游览的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重新获得生命的映秀在山清水秀间屹立起来,既是对灾害宣告人类的不屈,也是对那些消逝亡灵的告慰。
映秀东村的西面是一处名曰“爱立方”的公园,是一处中国大爱文化展示地,也是一处带有国际性质的大爱文化交流中心和大爱行动联盟场所。不过到那里时公园没有开放,而且进入的票价也不便宜,标牌上提示的价格需要100元,不明白的是,既然是“大爱”之地,为何要付那么高的票价才能进入?是带有公益捐款性质的吗?没有人,也无从了解。
再祭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汶川大地震破坏性无疑是灾难性的,映秀当时12000多人的小镇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就达7800多人,损失是极其惨重的,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震后重建过程中,为了铭记大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特意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漩口中学废墟作为地震遗址纪念。遗址废墟中至今还有可爱的孩子被永久掩埋在那里,庆幸的是地震当时学校正是进行课间操时间,否则。。。。。。
拜祭公墓
大地震让映秀78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解放军到达救灾现场后,除了抢救还有生还希望的人民外,众多已经罹难的逝者需要及时安葬,同时也为防止再去疫情的发生,逝者被临时集中掩埋在漩口中学西面的一处山坡上,震后重建映秀时,在这里修建了公墓和地震纪念馆,罹难的民众就长眠于此,石墙上永久留下他们的名字和生辰。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在512.地震遇难者公墓旁边,修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震中纪念馆,以流水庭的方式向前来祭奠的人们和游客讲述着地震发生、震中救灾、震后重建等全过程。纪念馆以实物、模型文字、图片及声光电等形式立体的再现地震是和震后发生的一切,既是对地震中亡者的纪念也是对抗震救灾牺牲的英雄赞颂,同时也是学习相关地震灾害知识的一处博物馆。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结构构成,占地8800平米,坐落在映秀渔子溪村半山腰上。整个建筑分地上地下两层,分为序厅、缅怀厅、灾害厅、重建厅和启示厅五部分。进入馆内参观的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地震灾害,缅怀学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纪念馆不用购买门票,凭身份证免费参观,但管内禁止拍照,所以文中馆内设施图片留下的不多。
缅怀厅中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牺牲的解放军邱光华机组全体人员的英雄事迹。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执行第63次飞行任务,在当天完成三次救灾任务后的返航途中,因天气突变,在银杏乡狭窄的山谷中与指挥失去联系。6月10日10时55分,邱光华机组残害被找到,机上成员全部遇难。邱光华,羌族,大校军衔,副师级飞行员,是我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牺牲时51岁,再过11个月他就可以光荣退休了。在执行任务中邱光华大校的家中也受灾严重,家里两间房屋倒塌,年近80岁的父母正住在帐篷中。邱光华是周总理亲自挑选的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飞行时间长达33年,5800多小时,1985年他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空白,其生前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2008年6月被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通令追记一等功。请记住机组英雄们的名字: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琳、张鹏。
探访水磨古镇羌城
在映秀访游时看到有去往水磨古镇的路牌,才想起曾经看过有关古镇的介绍,于是驱车前往。其实从成都方向往映秀来时经都江堰后直接可以先到水磨古镇,不过当时没有想起,直到看到提示才意识到应该去看看,这样经G213国道、水磨支线,往返里程多走了几十公里。水磨古镇位于汶川县南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自然保护区,北靠映秀,坐落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2016年12月,水磨古镇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现在已是国家5A级景区。水磨古镇大致分为羌城、寿禅老街、寿溪湖等三部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区,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之地。古往今来,被誉为“长寿之乡”的水磨古镇,在高山峡谷中闪耀;在湖光山色中长明,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古镇,集中展示了川广结合的汉文化内涵,荟萃了藏羌人文风情。震后重建的古镇以崭新的建筑承载了古老的寓言,勾勒出有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水磨画卷,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羌城在古镇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地震后集中汇集建造了具有鲜明藏羌民族文化特点的建筑群,整个羌城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由水磨路、桂城街、荷城街、淼城街构成,沿街鳞次栉比修建了黄色的羌族建筑,用鲜明的藏羌符号装饰出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沿街的羌碉广场、飞鸿广场、羌绣广场、羊皮鼓广场等更是将藏羌民族符号表现得尽善尽美。所有羌城建筑的一窗一门、一砖一瓦、一图一饰都细致入微地把羌族的特点淋漓尽致展示在游客面前,非常富有历史和文化底蕴。
古镇和谐广场
水磨古镇以镇中的和谐广场为界,东北部为羌城,主要居住着藏羌民族,西南则为汉民族为主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的水磨亭、白塔体现了汉藏羌民族的融合及和谐共处。广场既表现了川西农耕汉文明的精华,又展现了藏传佛教及藏羌文化的璀璨色彩。
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
前文说过禅寿老街是汉民族在古镇的聚集区,主要就一条由东北至西南的街道,最南端就是古镇的寿溪湖景区。老街的建筑体现了川西民居加江南民居的特点,是民清时期建筑的代表。发达的农耕文明也促使这里的商贸更为繁盛,所以老街上的店铺更为集中,一家连着一家,即便是作为带有古镇旅游性质的区域,老街也比羌城的商业更繁荣,游人也更多。商业味道更浓。老街的主要代表性景点有宋家大院、文化墙、万年台、大夫第、春风阁等,显示了古镇汉文化的历史底蕴。
古镇人家婚礼上的美食
在水磨古镇游览时,在春风阁附近遇到一户人家正在准备婚礼宴席,不但在春风阁搭起了帐篷,而且把整个街巷都辟为厨房,婚礼过程没等到,不过从街上操办宴席准备的食物也能对当地婚礼民俗有个粗略了解,看着丰富的美食还真挺有诱惑力的。
踏上去往牟尼沟景区之路
映秀、水磨古镇是送朋友到成都额外赚来的,牟尼沟才是此次甘川之旅所要游玩的计划中的目的地。从古镇出发沿川汶公路和G213国道北行,重新过映秀、汶川后进入绵延的山区峡谷地带。G213由于封路整修,不得不从马脑顶村盘山绕行,过茂县境内,在叠溪镇重新驶上G213国道,晚上9:30分到达位于松潘境内的牟尼沟景区。
晚上九点半到达牟尼沟景区大门口,游客接待中心黑黢黢一片,不见一丝灯火,开车在门口转了一圈,没有人,没地方询问,住宿根本不要想,也没有餐饮,看来晚餐只能用车上的补给解决了,而住宿也只能宿在车里,好在车床是现成的,还有很厚的被褥。孤寂的山野中,寒风凛凛,除了风催山林的声音外,其他什么声响也听不到,害怕倒是没有,多年一人出行,野外露宿的情况经常发生,没人打搅相对更安全。看了一下温度计,室外温度只有1℃,赶紧钻入车内简单用完晚餐,躺在车上捧着手机查看牟尼沟的攻略,没过多久就一切都不知了。。。。。。
《【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一)】甘南高原美仁大草原,合作市米拉日巴佛阁》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1975#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二)】参佛名刹拉卜楞寺,雨游夏河桑科草原》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2139#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三)】一镇两省郎木寺,天葬亡灵神鹰捎往天堂》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3350#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四)】雾气缭绕扎尕那、驱车初识若尔盖湿地》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4188&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五)】徜徉黄河九曲第一湾,随行阿坝曼则唐湿地》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4824&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六)】走近“天神的后花园”莲宝叶则》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6406&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七)】从久治到色达的那些垭口和寺院》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7129&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八)】佛国色达密集的红与翁达格萨尔藏寨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7258&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九)】秀美米亚罗小镇,人间仙境毕棚沟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7553#pvareaid=2174305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