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西湖雪景美如画,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极言雪西湖之美。可我感觉还是北京皇家园林的雪景最漂亮、最大气。今天北京普降大雪,我首选颐和园作为拍摄地,因为颐和园被认为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银装素裹,更添颐和园冬日的寒素和清莹。颐和园,因雪变得宁静而诗意,雍容而悠远。如今的颐和园多了些许熙熙攘攘,然而一场白雪,却再度把它的心熨平。大雪纷飞中,颐和园仿佛梦回往昔。雪还在下,清晨人不是很多,空气变得清新了。昆明湖面还没有完全解冻,冰面上白茫茫的,佛香阁在远处的雪雾中还是那么沉稳。雪还在下,白白的落在黄色的腊梅上,落在绿色的松柏上,也落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长廊上,梅花开得幽香,让人感到了生活的美好。
涵虚牌楼
涵虚牌楼都是进入颐和园的标志。人们走到这里,首先远远望到的正是这座牌楼。而且万寿山、佛香阁等标志性景观正好处于涵虚牌楼柱枋构成的画框之内,引发人们对颐和园湖山秀色的联想。涵虚牌楼是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修建清漪园时,在大宫门(今称东宫门)外,修建了一座四柱三间三楼木质牌楼。牌楼东西两侧各嵌有一块匾额,东侧为“罨秀”,西侧为“涵虚”。这座牌楼被视为颐和园的第一道景观,从乾隆年间的《万寿庆典图》上可领略清漪园时期大宫门牌楼的旧貌。牌楼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两面彩绘有金龙176条、凤36只,顶部有高低错落的七条脊,彰显出皇家牌楼的富丽堂皇和高贵气质。因此,每每从东宫门进出颐和园,我总要在涵虚牌楼处稍作停留,也为涵虚牌楼拍了一组“盛装”照。这次拍摄雪中的照片,更有不一样的味道。
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在东宫门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镏金大匾,字迹浑厚、苍劲有力,据说这是光绪帝的御笔。光绪帝为写好此匾,访师求学,流传下一段有趣的故事。
昆明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谐趣园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
长廊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清晏舫(石舫)
清晏舫原称石舫。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位于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义,取名清晏舫。1893年重建时,仿翔凤火轮式样,改为西洋式楼阁并配以彩色玻璃窗船侧加了两个机轮,两层船舫各有大镜,细雨蒙蒙之时,慈禧坐在镜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赏镜中雨景。船体突出四个水龙头,每当大雨,楼顶雨水从四角的空心柱流下,由龙口吐出,景色壮观。此处原是明代园静寺的放生台,乾隆时改为船形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仍陪其生母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
听鹂馆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
乐农轩
乐农轩万寿山东山腰上,是由平安室、水寿斋、乐农轩构成的一座朴素院落,统称乐农轩,又被称为如意庄,乐农轩面阔5间,左右平安室、永寿斋.均各三间,坐西面东。整组建筑用虎皮石砖墙和青石板瓦建造的房屋,建筑的外观十分的简陋,粗糙,油漆彩画的色泽和形式仿造民间建筑,无皇家园林富丽堂皇格的气派。平常旅人很少涉足这里,只有每年2-3月份腊梅盛开时节才会吸引喜好赏梅或携长枪短炮的摄影新朋老友。在雪花纷纷中拍摄傲骨绽放的腊梅更是难得的机会。
四大部州
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
苏州街
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