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漫长的历史中, 伊斯坦布尔 曾经是 罗马 帝国、拜占庭帝国、拉丁帝国、奥斯曼帝国与 土耳其 共和 国建国初期的首都,长期作为 中东 地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伊斯坦布尔 兼收并蓄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未去之前就对这座旧称君士坦丁堡的都城神往已久,作为《帝国时代》系列的忠实玩家,当然一直以来对世界各大古文明特别感兴趣。游伊斯坦布尔 ,一定要事先了解一些世界史,只有这样样才能真正读懂这座城市。虽然没有刻意去一些著名的景点,例如圣索菲亚教堂、皇宫等。但我去了很多只有当地人才去的地方,包括去露天巴扎买菜,去跳蚤市场淘宝,在金角湾的边上和代表 中国 人和当地人踢一场2V2的足球。在一个城市住下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而不是像一般观光客那样去人头涌涌的著名景点。这就是我想要的。分享一些当时随手拍的照片和日常见闻。让大家从另一面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瓦伦斯水道桥
伊斯坦布尔不愧为全世界作为首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虽然它现在已经不是首都,但古迹随处可见,朋友接上我们从机场回住处,就经过这座很有年代的瓦伦斯水道桥。瓦伦斯水道桥是一个罗马高架渠,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主要供水系统,由拜占庭皇帝瓦伦斯完成于公元4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数位苏丹加以修复,是该市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它的形象就经常在很多电影和游戏中出现,比较有名的是《刺客信条》。
高架渠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法提赫区,跨越今天伊斯坦布尔大学和法提赫清真寺所在的小山之间的山谷。保存下来的段落长921米,比原来的长度减少了大约50米。
瓦伦斯水道桥
Kasimpasa 卡瑟姆帕夏
我们住在 欧洲 新城 区的卡瑟姆帕夏,现任 土耳其 总理埃尔多安的出生地。据说他小时候在这里卖甜品养家。后来通过自己的奋斗步入政坛。
伊斯坦布尔 有大大小小清真寺一千多间,是全球最多清真寺的城市。所以我们的住处,随便开窗就一个高大的宣礼塔靠得这么近。
住处背后的清真寺,高高的宣礼塔上有四个大喇叭,每天有六次宣礼声召唤民众作祷告。最要命的有两次分别是凌晨的两点半和五点半。喇叭传出的诵经声就像神秘的咒语。总让我有点坐立不安的感觉。
伊斯坦布尔 是个山城,由于是在地震带上,所以房子都不能盖得太高,几乎每栋房子都能看得到海,我们的窗户可以隔着金角湾狭窄的海峡远眺对岸 欧洲 老城区的 巴拉特 (Balat)。
房顶大都是红瓦,墙壁也都是米黄和浅灰色的居多,整个城区依山而建,虽然不是排得很整齐,但一眼望去却是个统一的基调。显得错落有致。反而不觉得凌乱。
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此刻一架飞机飞过,仿佛是来自天国的航班。
对面楼的小女孩,看到有外国人入住,觉得很好奇。我们远远地逗她玩,可开心了!
安顿好行李,便到附近小店吃早餐,这是到 土耳其 的第一餐,这个浓汤味道不错,里面有薯泥挤点柠檬汁,再加上法包。非常好的搭配。朋友说这个相对接近 中国 人的口味。餐厅里,法棒是无限量供应,吃饱为止。法棒是 土耳其 人主要早餐之一。
吃完早餐后,去住处附近的一个跳蚤市场看看,里面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淘回去说不定是古董哦。虽知这就是当年显赫一时的 丝绸之路 的西端君士坦丁堡。
跳蚤市场位于地下层,却十分宽阔,里面淘宝的人很多。很多东西带不回国,我们只有走马观花看一看。
丝绸之路 上重要的运输工具——骆驼。后来在 西安 博物馆有看到类似的造型。别忘记这里就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君士坦丁堡。在东 罗马 帝国和拜占庭时期,这里是 丝绸之路 的另一个端点。也正是 土耳其 人攻破君士坦尔堡更名 伊斯坦布尔 之后,同是霸占了陆上 丝绸之路 和海上 丝绸之路 通往 欧洲 其它各地的路径,高额征税。才引发了后来的新大陆的发现。当年 哥伦布 见到印地安人时,以为已经一路西行绕过地球到达 印度 ,所以印地安人才有了这个和他们毫无关系的名字。
在欧洲很常见的徽章,各种协会都有自己的徽章。感觉比国内发个什么证书更有收藏价值。
What the hell?!汽水瓶盖也有?!谁会买这个?
由于 伊斯坦布尔 是山城,房子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子都有地下层,最特别的是,你经常从一楼进去,上到二楼发现有个后门,出去之后竟然还是地面。有时搞到我都不知自己是在几楼。这间民居还可以见到地下层用来采光、透气的窗户。有些大商厦表面看着不高,但实质地下层有上十层。
正在装修的小店, 土耳其 人大都很热情,看到你拍照大都报以笑脸。但注意不要拍包着头巾或裹着黑袍的女人,在他们的文化中拍照必须征得其丈夫或父母同意。
卡瑟姆帕夏不算 富裕 ,很多房子是木屋。政府对旧城区保护很严格,之前不允许外国人购买,后来 欧洲 经济不好才放开了购买限制,但规定了,房子不能随便拆,即使倒了,也要求按照原样建回。
卡瑟姆帕夏的一处船厂和对岸的 巴拉特 街区隔海相望
位于卡瑟姆帕夏的码头附近一处正在翻修的一处古迹。一直不知是什么名胜。知道的朋友麻烦告诉我。
餐后的甜品是大盘酸奶,味道确实不错。吃完甜品再上杯 土耳其 红茶,一顿饭才算完毕。
伊斯坦布尔 被称为七座山丘上的城市,除了主干道,基本上很多都是这种又斜又窄的路,驾驶起来有点难度哦,好在 土耳其 人的驾驶习惯都不错,还算比较文明。
这里的房子沿着山坡紧密排列,颜色各异,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卡瑟姆帕夏有支 土耳其 超级联赛的球队—— 卡斯 帕萨,港译卡森柏沙。虽说不算豪门,也算这区的骄傲。他们的主场就在我们住处几百米外。作为球迷,偶尔经过都会多看几眼。
依山而建专业足球场,有点像 广州 的越 秀山 体育场。有所不同的是,这是个专业足球场,无跑道的,球迷可以近距离观看比赛。可惜在这住的半个月里,都没有看到他们主场作赛。又或者我正在外面忙别的事吧。无缘观看到他们的比赛。
比赛看不到,却看到壮丽的火烧云。 伊斯坦布尔 的天气特别好,虽然是七月初,也不炎热。基本上每天都有这样壮丽的落霞。
远眺对面的 巴拉特 (Blata),很有层次感。我爱这种构图。
独立大街
独立大街是 伊斯坦布尔 最有名的街道之一。位于塔克西姆广场西侧,是一条优雅的步行街,大约3公里长,沿街有精美的精品店、音乐商店、书店、美术馆、电影院、剧院、图书馆、咖啡厅、酒吧、开音乐会的夜总会、古老的糕点铺、巧克力店和餐馆。每个周末都有近300万人访问。
这条大街被独特的 希腊 建筑所包围,始于加拉塔桥塔附近的中世纪 热那亚 社区,结束于塔克西姆广场。与 北京前门大街、 上海的南京路、 广州的北京路、深圳的东门老街 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有很多本地品牌的专卖店。后来我就是在这买了很多皮鞋带回国。 土耳其 的牛皮质量很好。款式也很漂亮。价格也比国内便宜多了,个人十分喜欢这些欧式设计。好在我自己的脚是瘦长型的,有些朋友是较胖的东方人脚型,穿着不舒服。
独立大街两旁都是高大的巴 洛克 建筑,是典型的欧式风格。这一点又能在 哈尔滨 中央大街找到相似的影子。古老与现代交融的一条风情街
我们来的时候正碰上游行示威, 土耳其 政府要拆掉加济公园改造军营成为此次游行的导火索,年轻人早已经对埃尔多安颇有微词,认为其正带领整个国家开历史倒车,越来越脱离建国时世俗化政教分离的宗旨,重新走向伊斯兰化。而年纪稍大的传统 土耳其 人就认为现在的总理很好啊,他当选之后我们一直生活越来越好,赚钱也越来越多。而我们只是过客,冷眼旁观。
黑压压的人群,初到之下,还以为和国内正值黄金周的步行街那样呢。呵呵!
卖 土耳其 冰淇淋的小贩, 土耳其 冰淇淋是是羊奶冰淇淋,有香草、巧克力、草莓等几种味。比起普通的冰淇淋要更粘绸更有奶香味。强烈推荐。小贩在填好雪糕球的时候,递给客人,会和客人玩上一阵戏法,让客人想拿又拿不到。以为要掉了。很有趣。
现在国内也偶尔见到有卖 土耳其 冰淇淋的,不过味道和玩法和正宗的相去甚远,所以,到 土耳其 一定要试一下正宗的。
名声在外的 土耳其 烤肉,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尝过,当地朋友告诉我,实在不推荐,卖得好的时候,肉还没烤熟,卖得不好的时候,肉又烤糊了。听了之后感觉不再爱了。呵呵!说到食物, 土耳其 人基本只有烤和炸两种,青菜都是做 沙拉 。虽然味道不错。但确实不够健康。虽然他们生活的环境很好,基本不见什么污染,但人均寿命只有五六十岁。超过一百人口是30岁以下的。实在是 和平 时饮食有很 大关 系啊。在街上见到的烤玉米都是烤到黑色的。
独立大街旁边很多小巷子,很多特色酒吧,都是供外国人消遣的区域,本国穆斯林是禁止饮酒的。国家地理拍摄的《旅游骗术大揭秘: 伊斯坦布尔 》就提到那些在独立大街四处晃悠的酒托,如果想了解可以上网看一下这系列的纪录片。
独立大街尽头的塔克西姆广场,当时正值 土耳其 政府要拆除加济公园,每天广场都会有游行。防暴警察24小时戒备。但没游行的时候,也会跟广场上玩耍的小孩逗逗乐。
我们坐在路边喝汽水吃烤馕,这位 斯巴达 勇士造型的朋友看见我在拍他,突然走过来抱着我们其中一位同伴给我拍照,把他吓了一跳。呵呵!
博斯普鲁斯海峡
应朋友邀请,去王子群岛的最大岛屿游玩,朋友在海达尔帕夏火车站(Haydarpaşa Garı / Haydarpasa Train Station)等我们。我们从艾米努诺(Eminonu)码头坐船,到海达尔帕夏(Haydarpasa),沿途正好在船上欣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美景。船票只要1.5TL。船上有水吧,可以买点茶点之类的。
博斯普鲁斯海峡各种船舶有序地穿行着,白色的游船是公共交通水巴,是人们出行的好选择。水运是最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 土耳其 将其发展得很好。这方面国内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穿流而过的城市真应该好好借鉴。别只顾着耗费巨资建地铁,水运这种古老又经济的传统运输方式发展得好,依然可以低成本地成为都市人主要的出行选择。
每个来伊斯坦布尔的游客,都会乘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在这条线路上,过去与现在、绚丽豪华与朴素纯美是如此鲜明地并存着:在木造别墅旁边耸立着现代化饭馆,大理石宫殿毗连着简朴的石头堡垒,而典雅的欧洲式居住区则与小渔村为邻。而观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最佳方法莫过于乘坐沿着海岸蜿蜒行走的班轮。
几个世纪以来,艾米诺努都是这座城市乃至土耳其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地区,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拜占庭人常常聚集在这里兜售他们的水果、蔬菜和谷物,据说早在丝绸之路,中国的货物便在卸货及交易。这里也算是伊斯坦布尔的“十字路口”了,是城市的交通枢纽,火车、电车和公交在这里齐集,渡船码头上的船只更是川流不息。由于这片地区自古至今便是这座城市的商业集散地,所以几乎每天都是“人潮人海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品在这里售卖,价格低廉,是普通市民非常喜爱的购物集市,能淘到不少物美价廉的东西。山顶是著名的苏莱曼清真寺。
海峡对面高处是 伊斯坦布尔 的著名地标——加拉塔。附近的社区也以此塔命名。闻名于世的 欧洲 劲旅加拉塔沙雷足球俱乐部就在此区。
加拉塔大桥的另一端是艾米努诺码头,码头后面是被称为新清真寺的耶尼清真寺。
随着水巴行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中,两岸的风光如跑马灯般转换,一幅幅美景映入眼帘,让我的相机一刻不能停止拍摄。
左边六根宣礼塔的是蓝色清真寺,右边是被加了四根宣礼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是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两座建筑。想不到行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游船才是远观它们的好角度。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圣索菲亚教堂为什么也会有伊斯兰教的四根宣礼塔。那是因为在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把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改建为清真寺,现在是已经避为博物馆了。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圣索菲亚太教堂和托普卡帕皇宫相距不远。
沿岸是拜占庭时期留下的城墙。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关卡:如梅里城堡(Rumelihisar),拜占庭时期的君士坦丁堡曾被认为有着最严密的防线,土耳其人通过买通城内的威尼斯商人,才找到攻破这座城市的途径。
岸边停泊的是超大的豪华邮轮。在我看来,它们的体量相当一个小镇。
船一直往外开,进入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名字来源于 希腊 文,意为牛游过的地方。最窄处甚至不超过八百米。却是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伊斯坦布尔是个特别的城市,一半在欧洲一半在亚洲,东方人眼中,她是个古老的西方城市。而欧洲人眼中,从这里开始叫做东方。古老的东方快车终点站就是伊斯坦布尔。
只有三十公里长的 博斯普鲁斯海峡连通黑海和 地中海 ,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一旦 土耳其 封锁了这条海峡, 俄罗斯 的黑海舰队就没有了出 海口 ,变成了内湖舰队了。 俄罗斯 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 地中海 的唯一盟友—— 叙利亚 的巴沙尔。
前方这个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小岛上的少女塔,是一座小小的 灯塔 ,不过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小塔却承载着诸多忧伤的历史传说,其中最著名便是 希腊 传说Hero和Leandros相爱的唯美爱情故事。因此少女塔成为了伊斯坦布尔忠贞爱情的象征。她曾经是拜占庭皇帝修筑的军事枢纽,现在是一处风光秀丽的餐厅。我们乘坐的土耳其航空附送的小礼物,铁包装盒上印的就是此 灯塔 的唯美夜景照。
船上正在沉思的一位中年男子,似乎眼前的美景也打动不了他。西装革履却又不系领带,很有大学教授的气质。
王子群岛
下船后乘坐朋友的车到达 亚洲 区的私人码头,这里停满了各种私家游艇。岸上等待保养的游艇,买船容易,舶位以及各种维护费用才是大头啊。我们这位 土耳其 朋友开的是破破烂烂的小车,却独爱游艇,和 中国 人的消费观非常不同。
码头热情的船工,扶我们这些旱鸭子上船,再解开缆绳后祝我们玩得开心。
这位红衣服的就是我们的船主朋友,他是位警察叔叔哦。今天就跟搭他的游艇畅游马尔马拉海。
自己开船在海中游,就有中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自由感觉。难怪富豪都追求买游艇。
在马尔马拉海航行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王子群岛最大的岛屿 Büyükada 岛。王子岛曾经是个漂亮的金丝囚笼,奥斯曼帝国时当政的 苏丹 为了防止兄弟篡位,把同胞兄弟都软禁在岛上,他们都是随时可能一夜登天君临天下或者一夜消失无影无踪。比起清朝时京城那些不能出城的阿哥还要惨。后来这里成为了度假胜地和富豪名人的的别墅区。
这位高富帅的游艇好漂亮,这个颜色搭配,让我想起白马王子。
白马王子和他的女伴一直看着我们,华人面孔在这里十分罕见,去哪都格外引关注。我们在 伊斯坦布尔 的半个月里,基本没见到 中国 同胞。
上到王子岛,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进入了度假的节奏。
伊斯坦布尔 到处可见海鸥,它们就在身边悠闲地散着步,仿佛是只鸭子。一点也不怕人。
唯一一次出镜,是和司令员同志的合影,还一直叫我把照片发邮件给他。可惜把他的卡片放洗衣机了,记不住他的邮箱。哈哈
来土耳其每天都要喝上好多杯土耳其红茶,土耳其“茶”的发音和中国很相似,在土耳其,随处可见卖茶的小贩,我们的办公室也会有小贩提着茶杯送上来,1TL一杯,土耳其人把茶叶放到壶里煮的他们煮茶的器皿是两个连体水壶,一个煮茶一个煮清水,如果觉得茶太浓,就用清水冲淡一点。
红茶配芝士吐司, 土耳其 人早餐之一。我们有时在外,也是吃个芝士吐司当午饭。味道很好,浓浓的芝士香,常常让我怀念。
警察叔叔的两个儿子,大的很文静。小的很鬼马。和他们可以用简单的英文交流
喝完茶后,我们便到小岛四周走走,王子岛不愧为度假胜地,魅蓝的海让人心醉。
我们过去跟这位大爷买帽子,想不到又是认识我们这位警察叔叔的。警察叔叔在岛上服役多年,人缘很好。
开在海边的餐厅,吹着海风,吃着海鲜,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原来餐厅老板还是我们警察叔叔的老朋友,老板要请我们吃饭,我们刚吃的吐司还没消化呢。
既然是历史上王子大公们住的小岛,岛上当然有很多漂亮的房子了。
一间海鲜餐厅的拉客小伙一直跟着我们,后来我们的朋友过来了,他才走开,看来海鲜拉客真的是哪里都一样。
岛上的水竟然还是直饮水,看样子我还以为是会圣泉之类的呢。
这些游轮便是往返于王子群岛与伊斯坦布尔市区的,平时大家便是搭这些船往来岛上与大陆的。
岛上最负盛名的冰淇淋店的老板,请我们每人吃一支冰淇淋,真的是特别好吃哦。
就是这三个球的雪糕,恨不得把他们家所有的味道都试了遍、土耳其的雪糕真的比哈根达斯还好吃,回来之后还一直念念不忘。
群岛上最大的特色是除了警局、消防局、医疗和其他特殊需要外,没有任何公车和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只要步行就可以欣赏岛上特有的建筑物,观光客亦可以租用单车或是而由马车来回穿梭。
土耳其这边的马要比我们平时在国内见到的马匹还要高大,也许是品种不一样吧。
既然这里的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也租马车去兜一圈,感受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岛。
一栋栋别墅密密迭迭,都是名人大亨们的度假住所,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国游客都对此趋之若鹜。
中间要换一次马,让马休息一下,换下的马儿会自己回去,真是老马识途。
全黑的应该是 伊朗 或者沙特人吧,特别保守的伊斯兰国家。
正在付小费的阿拉伯美女,朋友告诉我,现在 土耳其 的都市女性基本都不会再 包头 了,除了一些乡下地方或者年纪比较大的老婆婆还是比较传统。而在旅游胜地见到的基本是 中东 其它国家过来旅游的。因为传统的穆斯林女人是不可以随便出门和外人接触的,必须要等周末丈夫带他们出来,才可以散散心。
王子群岛上,茂盛的艳丽的三角梅是除了马车之外的另一特色。
海岛上,各种新鲜的鱼儿是必不可少。可惜 土耳其 料理只有炸和烤。无法吃出海鲜的鲜味,只靠柠檬来调味了。
餐厅沿着海边而设,坐在餐厅靠海的位置,各种海鸟就在身边飞来飞去。
清澈的海,水清得可以看到里面游动的鱼群,这些海岛捕鱼其实还蛮轻松的,这么清澈,根本无处可逃。
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到码头取回自己的游船,继续浏览王子群岛的其它几个岛屿。
换了便装的司令,心情非常愉悦,又是拍照又是拍视频的。
围着王子群岛的各个岛屿都绕了一圈,然后把船开回大陆交给了码头的船工,我们告别了王子群岛。
追逐打闹的小孩子和海边垂钓的人们形成动静对比,一家人在斜阳下漫步的情景让人感觉异常温暖。
朋友把我们送回大陆后,也告别回家了。趁还有时间我们就去了著名的情人山。
恰米利卡山(情人山)
日阳光如此温暖,我们便顺道到恰米利亚山观赏日落,山不算高,海拔仅267米,但由于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 伊斯坦布尔 城,还可以看见穿城而过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欧亚大陆桥,这里的日落曾被评为全球十佳哦。恰米利卡山因风景优美,曾是 苏丹 们娱乐和野餐的地方。很多情侣都到此相会,因此又被称为情人山。黄昏回到 亚洲 区的恰米利卡山看日落,因为风景优美,环境安静,是情人们常来的地方,因此得名情人山。情人山不高,海拔仅267米,但由于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 伊斯坦布尔 城,还可以看见穿城而过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欧亚大陆桥,因此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
情人山位于 伊斯坦布尔 的最高点上,看起来像国王的王冠。她是很多诗歌和歌曲中的主角。
可惜相机都经过一天的的美景轰炸,刚拍这两张照片就没电了。实在非常可惜。后面只能有手机拍几张,无法变焦,真是有种淡淡的忧伤。此行有不少遗憾,下次再补上。
山上有很多可供游客使用的设备和设施。在山上您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 伊斯坦布尔 的无敌美景,和朋友在这如画美景中小聊一番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种鸟瞰全城的角度原本是拍城市风光大片的绝佳地点。可惜只能用手机拍了,真是可惜。
山边的针叶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显露出丰富的色彩。为壮丽的落日场景又另添几分秀美。
情人山上极目远眺,古老而又现代的伊斯坦布尔城尽收眼底,海峡的对面是欧洲区,那里靠近海峡的更多的是古老的城墙、华丽的宫殿、以及鳞次栉比的清真寺,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更远处的现代化 新城 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衬映得古城区更加古朴。而在海峡的这边,富人们的别墅区占据了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恰米利卡山
加拉塔
加拉太塔所在的贝伊 奥卢 区说是新区,其实也颇有些历史。十九世纪这里是 欧洲 外交官和商人的工作生活区。这里的建筑效仿了当时的 欧洲 ,直至今天,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仍然在使用,也使这一地区成为 伊斯坦布尔 最具活力的商业和娱乐中心。
加拉太塔是全城的制高点,这个有着圆圆尖尖屋顶的高塔位于金角湾北岸。它的位置十分优渥,从金角湾南岸的 苏丹 艾哈迈德区看过去,它是依山而起的新区最美的一道轮廓线很庆幸城市道路街区尺度未被破坏,建筑高度得以控制,使得加拉太塔仍是附近最高的建筑,也使得这一带优美的天际线轮廓得以保留。
加拉太塔位于一个坡地的顶端,从山脚下往上走是弯弯曲曲颇陡的窄巷和台阶。城中窄巷两旁是店铺、餐厅、住宅等。城市空间因高差而格外丰富。这也是我偏爱地势起伏的城市的原因。这个 伊斯坦布尔 天际线最美的顶尖,走近细看,尽显沧桑和古朴。
加拉太塔兴建于十四世纪,当时的君士坦丁堡是 热那亚 人的殖民地,这里是整个防御工事的制高点。加拉太塔是高约67米的圆塔,尖顶,内径约九米,墙厚近四米,从下至上略收分。塔身由厚重的石材砌筑,只在顶层做柱 廊开 窗洞,看上去像童话中囚禁公主的高塔。
在杂乱的建筑中,加拉太塔显得鹤立鸡群。不单单是高度,那份古朴沧桑的威严任谁都能感受到。加拉塔也是鸟瞰伊斯坦布尔全城的好位置。
顺着加拉塔旁边的小道,下来便是 土耳其 的商务区,这里聚集着各大银行的总部和各种贸易公司。朋友的公司就在这里,住在 伊斯坦布尔 的半个月里,因为家里没wifi,天天到此。
加拉塔往下走就是 伊斯坦布尔 的银行区,不长的街道有各大银行的总部,两旁是巴 洛克 式风格的高大建筑。
土耳其 中央银行,建筑很有气势,可惜街道太窄,根本拍不到全景。
银行街街口的一间小士多,我们的午餐经常在这凑合解决,鲜榨橙汁加芝士夹心吐司。至今还怀念这个味道。
银行街不远处便是加拉塔大桥,大桥对面便是新清真寺。
加拉塔
金角湾
作为世 界首 屈一指的优良天然港口之一,曾经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和海洋运输活动集中于此。现在在加拉塔大桥遥望海湾,仍不免想起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
1453年,奥斯曼帝国以30万大军围困君士坦丁堡却久攻不下。其重要原因在于金角湾内设有拜占庭的海军基地,拜占庭人在今天加拉塔大桥的位置拉起了一条坚固的铁链,封锁了进入金角湾的唯一 通道 。虽然奥斯曼军队完成了从陆路以及南面的马尔马拉海和东面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对君士坦丁堡的三面包围,却始终无法完成四面包围的效果。奥斯曼人问计于拜占庭的盟友 热那亚 商人。当时这些商人正在金角湾北面的加拉塔地区参与协防。奥斯曼人向他们行贿,并且应允城下之日 热那亚 人的商贸待遇从优。 热那亚 人背弃了拜占庭,却并不允许奥斯曼人公然从自己阵地的前面通过,而只能从阵地后面绕过。奥斯曼海军遂大量征集木板,涂以润滑的牛羊脂油,铺设为长达1.5公里的滑道,在夜色的掩护下,硬是将70艘战舰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拖上西岸,从陆地上沿滑道推进,翻越山丘,绕过海湾里的铁链下至金角湾水域,突然兵 临城 下。随后水陆并进,终于破城。从此改变了 欧洲 的历史。
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的内海,竟然如此湛蓝。这在国内是无法想像的。
除了我在拍照,还有这位帅小伙。把他一起拍下才是一幅有生命力的照片。
湛蓝的天空,配上湖蓝色的海面,说不出的舒服,直穿心底。
络绎不绝的游船有序地经过繁忙的金角湾,远方的大桥是博斯普鲁斯大桥,又称之为欧亚大桥。因其一个桥墩在 欧洲 ,另一个桥墩在 亚洲 ,联接两大洲的交通。
卡瑟姆帕夏码头
今天从卡萨姆帕夏搭渡轮到艾米努诺码头,开启一日的旧城之旅。
我在艾米努诺码头上岸,苏莱曼 清真寺矗立在码头附近的KUlliye中心的高地上,周围有医院、学校、浴场等公共设施。清真寺由方形的大厅和前面的庭院组成,规模宏大。大厅的中央由4座柱墩支撑着中央穹顶,其侧推力通过周围一系列较小的穹顶和半穹顶及拱来平衡,延续了拜占庭时代的结构体系。内部装饰庄重华丽,是奥斯曼 土耳其 帝国鼎盛时期的见证物。
沿着这个小路一直到山顶就是 苏莱曼 清真寺了,沿途都是古朴的建筑。
苏莱曼 清真寺(Süleymaniye Mosque)耸立在金角湾西岸,被称之为 伊斯坦布尔 最美的清真寺,它是由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师锡南(Sinan)于1550-1557年间设计建造的。之前去过的蓝色清真寺则是其得意门生Mehmet Aga设计建造。
该寺是一座典型的 土耳其 式清真寺,呈长方形。礼拜殿由前厅、正厅、侧厅组成,用3个大跨度的拱顶连为一体,富丽堂皇,色彩和谐。殿上正中覆盖着大圆顶,直径3l米,由4根方柱支撑的4个人字形的拱门承托。大圆顶的四面连着更多的半圆小屋顶,这些小圆顶建在大殿的四角上。延续了拜占庭时代的结构体系。内部装饰庄重华丽,是奥斯曼 土耳其 帝国鼎盛时期的见证物。
苏莱曼清真寺周边是个老城区,在这里闲逛总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
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离苏莱曼清真寺不远,它在伊斯坦布尔大学的校门斜对面。
绝大多数奥斯曼素丹都以自己的名义建立过清真寺,这些寺散落在 土耳其 各地,尤其是各大古都,而其中最多的自然是 伊斯坦布尔 。不过这座寺比起 苏丹 艾哈迈 德清 真寺(蓝色清真寺)、 苏莱曼 尼耶大寺、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清真寺,名气没那么大。虽然就在大巴扎和 伊斯坦布尔 大学外面,但是实在没几个游客。
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 苏丹 巴耶塞特二世下令修建,是征服以后 伊斯坦布尔 兴建的第二座大型帝国清真寺建筑群。由于最早兴建的法提赫清真寺后来毁于地震,重建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因此这座巴耶塞特的清真寺具有相当的历史和建筑意义。关于建筑师所知甚少,只知道他还在 布尔萨 修建了一个旅馆;该清真寺本身的抛光样式表明了奥斯曼早期和西方建筑技术。周围的库里耶建筑复合体(伊斯兰学校、小学、公共厨房和 土耳其 浴室等)建于1501至1506年。我去到的时候正在围蔽翻修,所以也是无法进入。
人文社区巴拉特(Balat)
巴拉特 (Balat)位于 伊斯坦布尔 法堤赫(Fatih)区内,是近金角湾的一个沿岸风情区域。这里最早的居民是早在奥斯曼时期,被 西班牙 人赶出国家,但是被奥斯曼人收留定居的犹太人。 现在的Balat是个五彩斑斓的社区,很多文艺青年特地前往拍照,两年前,我去的时候,欧盟的修复 巴拉特 旧房子项目还没启动,这里发一些当时的照片给大家对比一下。
初见就是一个破破烂烂的地方,但是据说和伊斯坦布尔其实地方不一样之处。于是我好奇地深入其中。
她们大都从事一些手工业制作,比如衣服、地毯什么的。
里面有些房子甚至是些很破烂的小木屋,可以看得出住这里的人大都不怎么富裕。
虽然房子很破旧,但每家每房都精心地打扮自己的家,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热情。
在土耳其,他们都不会使用衣架,晾衣服都是一根线上用夹子夹很多衣服和被子,我只是搞不清楚,他们是怎么可以把衣服晾得这么高的。
土耳其 妇人未经其丈夫许可是不可以随便出门和外人接触的,所以她们日常是通过这种篮子向楼下的小店买东西。也算是很有趣的一景了。
这里挺像我们国内的城中村的感觉,混乱,却充满生气。
这里的房子虽然大都比较旧,但却色彩艳丽,也许是民族性格更加热情奔放的原因吧?
巴拉特
午后的金角湾
从Balat顺着斜坡可以一直来到金角湾的海边。 夕阳时金角湾有粉红层叠蓝紫色的天际线,那是一个你用怎样劣质的镜头拍照都不会失败的画面。岸边坐着懒洋洋的本地人,抽烟,发呆。小孩子们在草地上踢足球。
习惯了慢生活的海鸥也在望着海湾发呆,这边的各种鸟都不怕人,时常就像只鸭子似的在你身边慢悠悠地散步。
午后的色调变得柔和,色温也变得暖和。沿着岸边闲逛,细细品味着两岸的老城,下午是欣赏金角湾的最好时间,我静静地等待着那闻名于世的金角湾黄昏。
保加利亚 圣斯德望堂。又名 保加利亚 铁教堂,是一座 保加利亚 正教会教堂,面临金角湾,用铸铁建成,服务于 伊斯坦布尔 的 保加利亚 人。该堂建于19世纪,1848年先建成一座木结构小教堂,毁于火灾后于1898年建成目前的教堂。这次去到的时候不巧正在翻修,从仅露出金色的穹顶可感受到其宏伟华丽的建筑风格。
从金角湾岸边,还可以回望刚才经过的法纳尔东正教学院。
金角湾两岸是我最喜欢逛的地方,每当太阳快要落山里,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
让海水荡涤胸臆,让海风灌满衣袖,让夕阳的余辉寄托翩翩情思。
日落时分的金角湾,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停泊的小船。小船随着波涛柔柔地飘荡着。
沐浴在夕阳下的金角湾,对岸加拉塔的温暖的阳光下变得如此恬静。
与那些气势恢弘的清真寺和教堂比起来,这栋警察大楼显得更像私人住宅。要不是门前飘扬的国旗和门口横额的警察标志。可能就被误会为私人住宅了。
日落时分,海鸥、鸽子在金角湾上空飞来飞去。对面古堡式的皇家海军司令部在粉蓝天空的柔和背景下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气势。
柔和的阳光,让朵朵浮云显得更有层次感。望着空中漫漫飘荡着的云朵,思绪也随着飘荡而去。
苏莱曼尼耶清真寺
再见,伊斯坦布尔
伴着夕阳,回到家中。打开窗户,由于地势较高,仍能见到落日停在山边。完美的 土耳其 之行也以窗外的风景划个完美的句号。
暮色深深的卡瑟姆帕夏,住了半个月,竟然有点不舍得离开。
天上一弯新月提醒我,此时正是穆斯林的斋月。我的签证也快到期了,马上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