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门
3月10日上午,带着儿子参观了孔庙。儿子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独自迈过的一道道的大门,每个大门高高的门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推开重门,走近圣人,让我们数一数,看一看孔庙里那些独具特色的大门。首先从弘道门开始。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1415年)后成为二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石柱木构。清初名“天阶门”,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此门高9.92米,长17.28米,宽8.96米。阔五间,深2间,3门,单檐歇山顶,灰瓦绿边,七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梁枋肥宽,平板枋高狭,均呈清代特点,只有外檐八角石柱侧角升起,当是明代遗物。“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
大中门
“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乾隆时,高宗御书匾额,“大中”是赞扬“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 。中不偏,庸不易。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门。就是说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为中庸。大中门东西两头有角楼两座是守卫孔庙用的。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大中门较弘道门长且狭窄,门左右两旁还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同文门
“同文门”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清康熙时原名参同门,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取《礼记》“书同文,行同论”语意。同文门两侧是孔子庙碑,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大修孔庙时,在同文门前建四碑亭:洪武、成化、永乐、弘治。
角楼
这是位于大中门东南角的一个角楼,角楼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所建,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东北、西北的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大成门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3年(1104年),经历代多次重建,现门屋高13.5米、长24.6米、深11米,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檁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用五踩重昂溜金斗,金龙和玺彩绘,擎檐为石柱,明间前后石柱高浮雕二龙戏珠,云朵线条流畅、二龙姿态生动,其余石柱为八棱状,减地平镌小幅云龙。大成门台基1.65米、石须弥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脚部分所刻云纹构图匀称,线条圆和,当是明代所刻。门前后各有六级台阶,中用陛石,浅浮雕云龙山水,雕刻非常精美。清雍正帝御笔题匾“大成门”,赞颂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