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景点
在我的家乡-东方圣城,山东曲阜,著名的景点有很多:孔庙、孔府、孔林,少昊陵、周公庙、九龙山、尼山等等。单单是在孔庙里面,一些著名的建筑也有很多,如:杏坛、大成殿、奎文阁、十三碑亭等等。这么众多的景点之中,有一处景点鲜为人知,就是孔子故居,它隐藏在孔庙的后面东部。这个景点鲜为人知,外地的游客往往会直接忽视,直接游罢大成殿后就去孔府了。其实,这些地方由于平常旅游的人较少,景点更具人文价值,更是值得一去。3月10日,我带着儿子专门到这里进行参观游览,参观孔子故居的首先从圣迹殿开始。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后土祠及家庙
后土祠(供奉孔庙土地神主)和神庖(制作祭祀食品的地方)。进了神庖的门,里面是一正两厢房。不过现是“汉代的画像石展室”。阔七间悬山式平房的孔氏家庙,是孔子嫡裔长孙家祭的专祠。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家庙更名为崇圣祠后,于今址新建家庙,内供奉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及43代中兴祖文宣公孔仁玉夫妇。
崇圣祠及家谱碑
崇圣祠。崇圣祠坐落在砖垒基座上,三红门、宽五间、深二间,绿琉璃瓦五脊单飞檐,飞檐之上有九脊兽,正中的门楣上悬挂清雍正帝御笔题写的金字红底碟形云纹缠绕的匾额“崇圣祠”。祠游廊前檐,中间两根是浮雕镂刻的盘龙石柱,比大成殿的石柱略小,其余石柱是八楞锲刻的平面龙柱。 崇圣祠始建于明弘治17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次年家庙更名为崇圣祠,供奉孔子先祖五世。祠内现供奉孔子五世祖以及颜回、曾参、孔伋、孟子之父配享。院落的东侧有几块孔家家谱碑。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孔宅故井及鲁壁
孔宅故井在孔庙东路诗礼堂后,相传为孔子当年吃水之井。明代高筑井台,立碑设栏保护。井西建碑亭,立乾隆“故井赞”碑。清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先后8次圣驾曲阜,有5次到孔子故宅井“饮水拜师”,并吟《孔宅井赞》赞曰:“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借饮水表达了他对孔圣人的无限崇敬和尊重之情。后人在井西修建了一座四角黄瓦方亭,立上了他饮水拜师的“孔宅井赞”石碑。挨着故井的是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