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川文化
吴川是湛江最富裕的一个县级市,吴川的富裕,与吴川人的思想观念分不开,吴川人务实,做什么事情都能踏踏实实去做,哪怕是收破烂,都要比别人做的出色,一样能做成百万乃至千万身家的富豪!吴川人的成功,固然有其务实处世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吴川人开明先进的理念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所以,吴川人无论是在工程行业,还是在服装、食品行业,乃至收破烂的行业,都能做的风声水起,成为地区龙头,行业楚翘。说吴川是粤西地区思想文化最开放的县级市也并不为过。具体在语言、风俗和观念等方面都与粤西其它市县有着不同独特的风格。在改革开放初期,“吴川模式”与“温州模式”并驾齐驱,在当时“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吴川模式的产生,与吴川人高度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密不可分,而吴川文化源自雷阳文化,是雷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川文化很好地传承了雷阳文化,并将之融入生活中发扬光大,其中黄坡镇和吴阳镇就是吴川文化的核心,这个单从当地富豪的豪宅风格就能略窥一二。
吴阳学宫
说到吴川文化,就离不开吴阳镇,自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吴川设县起,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吴阳就是历代吴川县城所在地,其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吴阳古镇文物古迹众多,是粤西名声赫赫的状元故里。吴川学宫位于吴阳中学校内,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8年),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是古代文人的读书地,清代状元林召棠、我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等均曾在此求学。按照《吴川县志》记载,原有建筑五座,沿中轴线,依次为戟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学宫现仅存大成殿,殿面宽20.3米,进深12米,前檐深1.5米。学宫建筑颇具特色,红墙绿瓦,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其内无墙,靠8条圆石柱支撑屋顶。
状元故居及林氏大宗
清朝道光年间,吴川吴阳镇出了一个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林绍棠,从此,林绍棠成了吴川的文化形象大使,为了纪念林绍棠,当地政府和群众修缮和扩建了状元故居和林氏大宗等一系列林绍棠状元文化建筑。状元故居是林绍棠考上状元之前居住过的地方,外观规模不大,平日里都不对外开放,据说正月十五会开放,可惜我来了两次,都没遇上故居开放时间,只能二过其门而不入了,据说故居里面还有一口林绍棠用过的水井,林绍棠高中状元后,这口井就被命名为状元井,当地群众还会在这井里打水给家中孩子喝,希望孩子能象林绍棠一样高中状元。林氏大宗是林绍棠宗族的祠堂,始建于明代初年,三进四廊,飞檐斗拱,是林氏吴阳始迁祖永公的纪念祠堂,是全族子孙祭祀、议事之所,后作为宗族乡学之地。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林氏大宗与吴阳学宫的命运如出一辙,在解放后,林氏大宗先是被作为镇政府所在地,后又被水产站借作渔仓立用,再后来,成为学校用地,几经变迁,历尽沧桑,文革期间,也是饱受摧残,破败不堪。至1993年,林氏后人拆除地面建筑,按旧貌复建宗祠,历时二年乃成,重建之大宗,虽然错落有致,宏伟壮观,做工精细而不失其势,但终究是新建之物,再不属文物矣!
林绍棠纪念馆
林绍棠是清代广东三位状元之一,也是粤西唯一的状元,吴阳群众为了纪念林绍棠,除了保护修缮状元故居外,还修建了状元坊和林绍棠纪念馆,这又进一步体现了吴川的状元文化。林绍棠纪念馆位于林氏大宗东侧的一个街口,纪念馆详细记录了林绍棠的生平和理想,汇集了吴川的文化资源。
吴阳高贤里
高贤里其实就是吴阳霞街林氏受朝延褒奖的封号,因林氏子孙为官清廉,贤名远播,在清朝同治六年,朝廷旌表霞街村为“高贤里”。现在的“高贤里”牌坊是霞街新建,是吴阳霞街状元故里景点的大门,从牌坊进去,沿霞江而行,依次可到林绍棠纪念馆和林氏大宗,霞江蜿蜒而过,如玉带般围绕着霞街,构成了状元故里的整体景观。
写在后面
吴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乡,而吴阳又是吴川历代县治所在地,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思想境界之开明,为人处世之务实,在吴川,乃至粤西地区,都可谓是首屈一指,这也是我们这次文化之旅自驾活动的动力所在。一路看来,凭心而论,在湛江所有的县、区、镇中,吴阳的文化氛围的确是最浓厚的一个,不愧是人杰地灵的历史古镇,而且最近几年的古镇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赞!但是,即便是这么一个典型古镇,也还存在一些旧患新伤,比如学宫,比如吴川八景等等,都亟待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进行修缮维护,复其旧制,增其荣光,传其文化,固其精魂。如此,民之大幸,国之大幸!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