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的私宅
3月24日上午,带着儿子参观天下第一家:孔府。正好赶上孔府大门、私宅照壁等相关建筑进行修缮。很多景点没法观看,就带着儿子在孔府内宅来回转了两次,因为这里是孔府最核心的景观所在。孔府的内宅。它与前面的衙门不同,是孔府的生活家园,中国古代的一些家庭传统在这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堂过后,有一门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孔府的内宅门。此门不大,功能却非常重要,它把孔府隔成了两个内外的世界。
前堂楼
前堂楼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曾经居住过的前堂楼。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最典型的王公贵族的起居室。 前堂楼,现存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7间2层,高13.10米,长30.96米,宽11.30米。孔府前堂楼是衍圣公孔令贻和他的几位夫人、子女居住过的一 个院落。前堂楼是七间二层楼阁,高深宽敞,富丽堂皇。室内陈列布置,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中间放置的是铜制的暖炉,是当时取暖的用具。东间是“多宝阁”,摆设着凤冠、人参、珊瑚、灵芝、竹雕、玉雕、牙雕、玛瑙杯、珐琅器、瓷器、如意、各种古代书画、名人墨迹等。 极为珍贵 的元、明衣冠也保存在这里。大家都知道,每当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 立,都要将前一朝代的服饰毁掉,但因为孔家的独特地位,元、明时期 的衣冠一直保存了下来。里套间是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间, 是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前堂楼西一间,是孔令贻的四太太王氏宝翠的卧室,西套间是三 太太丰氏的卧室,此人一生无声无息,27岁就去世了。
值班“水牌”
孔府内宅的东耳房门的上方还有一差弁、传事看门的值班“水牌”。门的西侧有一个特制的水槽——石流,是挑水夫倒水的地方。因是内宅重地,成年男子不能随便进入,所以挑水夫只能把挑来的水倒入石流,隔墙流入内宅的水缸,然后再由佣人分布到各用水的地方。挑夫是府内的一种专项职业,只负责孔府内宅的用水,平时居住于大堂后东侧的小屋内。
后堂楼
后堂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二年重建。高13.60米,长31.23米,宽11.88米,形制与前堂楼同。堂前有东西配楼,3间2层,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歇山顶,前出廊,长17.45米,宽10.89米。后堂楼西是佛堂楼。清代建筑,3间2层,长13.95米,宽10.70米,高12.10米。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7间楼房,东西两侧有二层前出廊的配楼各3间。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着孔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间为当时的会客室,中西结合式布置,体现出时代的风格。里套间是孔德成及夫人的卧室,东墙壁的镜框内镶有孔德成夫妇及儿女的合影照。后堂楼西边的两间是当年孔德成的奶妈及结婚时北京来的伴娘居住的地方,里面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高档玻璃器皿及部分孔德成结婚时赠送的礼品。东墙壁上挂有两幅照片,是当年孔德成婚礼的部分场面。东配楼,又称“绣楼”,是当年府内女工做刺绣活的地方,现仍保存当年的部分用具和丝绣材料。孔府的刺绣属鲁绣的范畴,历史上鲁国的纺织业较为发达,以“鲁缟”闻名于世,所以鲁绣还是比较精美的。西配楼,为孔府招待来府内的至亲女眷的住处。院内两棵十里香树点缀着院落,显得此院高深清雅。后堂楼西的佛堂楼是当年衍圣公及其夫人烧香拜佛之处,说是佛堂楼,其实里面供奉着许多各路神像,如关公、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送子娘娘等等,其中也包括观音菩萨等,并以佛像居中为主。每年的节日、寿辰、夫人孕育、临产等要正式在此烧香拜佛,乞求各路神仙保佑孔府老幼平安,吉祥如意,健康长寿。后堂楼的后面还有五间出廊的房子叫“枣槐轩”。因原来此院中各有槐树、枣树一棵而得名。原轩已毁,现房为后建。因在孔府后部,也叫“后五间”,民国年间为粮食仓库。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